华灯初上,站在高处俯瞰,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灯光是每座城市璀璨的形象名片。然而,当我们用脚步走近,往往还有漆黑一片的小巷、位置太低的灯具、车辆反光镜上的眩光、LED屏幕产生的眩光……
从各项指标看,上海已经做得不错。而这一次,记者走访大街小巷,探究有代表性的灯光细节问题,更多是期盼为全国探索一条城市灯光精细化治理之路。
小巷深处,行路可有光亮走在夜晚的愚园路上,暖黄的灯光下,两旁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老洋房和老弄堂沉淀着岁月痕迹。只是,有些弄堂由于缺少路灯,显得略微幽暗。在愚园路的一条小巷,记者发现近马路的前半段单侧建筑墙面安装了一排灯,而弄堂深处——近居民区的地方并未安装照明设施。22点的巷口,四五位市民走进小巷,电动单车闪着灯从巷尾迎面驶来。昏暗的小巷里,行人无法看见电动单车的轮廓,若非车灯开着,状况十分危险。
巷子深处,一位市民正打开手机的灯光,猫着腰识别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他表示,这里没有路灯,“一直都这么暗”。与愚园路相似的,还有康定路上的一条小巷,近50米长,巷子尽头有一盏破旧的壁挂灯,2层楼高,亮度较低,整条小巷再没有其他照明设施。
记者走进小巷时,完全看不清路面,必须开启手机灯光才能行路。
巷子深处往往都是居民住宅,所以可以理解,为了不打扰居民休息,不宜设置过亮的灯光。
但如今城市夜晚依旧活跃,常有行人、电动单车往来经过小巷,行路安全同样重要。一位下班很晚的女士说,小巷外面的马路灯光很亮,“但里面暗得看不清”,每次经过她都要小心观察。上海市《关于建立本市道路和公共区域照明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中提到,要“确保照明设施运行安全,有效解决‘有灯不亮’‘有路无灯’等问题,提升市民满意度”。而《上海市道路照明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也对居民区道路平均照度提出数值要求。必要的夜间灯光依然不可少。我们能否在不扰民与行路安全之间,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比如调整照射角度等,根据具体环境设计灯光方案。监控补光灯的两难监控补光灯作为夜视监控的辅助光源,为抓拍车辆信息、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提供帮助。常用的监控补光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爆闪补光灯,车辆开过,触动感应,灯像照相机闪光灯一样闪烁;另一种是与探头配套的常亮灯。夜晚,邹先生驾车自西向东行驶在纪念路上,在纪念路、逸仙路路口停下等待信号灯时,视线上方的监控补光灯爆闪一束强光,右边还有两三盏常亮灯朝纪念路拍摄。
经过路口的车辆源源不断,补光灯不停闪烁,“眼睛难受,真的亮瞎眼了。”邹先生说。监控补光灯的照射强度几乎与汽车远光灯相当。市民孙先生表示,大约10米范围内都被刺眼的灯光覆盖,“从灯下开过去时,什么都看不见,这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延平路上的幼儿园斑马线处,很远就能望见两盏监控常亮补光灯。一盏壁挂在幼儿园外墙,角度朝下;一盏为立杆,接近斑马线处,朝向车道。
一位司机说,这种装饰灯带对后视镜的视野有不良影响,一旦高架桥某段路程没有其他照明,装饰灯带会导致车辆后视镜出现反光、眩光。
另一位司机表示,当高架桥周围灯光较亮时,装饰灯带没有太大影响,“而且它朝下照,不影响居民”,但是在较暗路段,装饰灯带有眩光隐患。张女士则说,她带孩子开车出行,孩子比较好奇装饰灯带,经常盯着灯带看一路,“我很担心会对孩子的视力有影响”。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应合理选择装饰性照明的光源、灯具及照明方式。装饰性照明的光色、图案和阴影等不应干扰机动车驾驶员的视觉。而且明暗交替会引起视觉不适,不易看清交通标志、标线,容易引发视觉疲劳。尽管延安路高架桥的灯带本身并不刺眼,设计之初其实已考虑了亮度和角度,但后续仍需要根据司机的具体感受,不断优化细节。安睡与通行能否兼得山阴路有一条约100米长的小路,两侧划定了仅供2人并行的步行道,中间为非机动车道,不允许机动车驶入。它是连接山阴路和甜爱路的交通要道,也是附近居民前往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时的必经之路,所以别看它窄,但人来人往,晚上依然热闹。此前有居民反映,这里夜间照明不好,加之电动单车横冲直撞,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要求加装路灯。记者近日分别于20点、18点两次前往该路观察,发现小路没有路灯,仅两头各设置了两盏立杆式监控补光灯。
目测补光灯约2层楼高度,照射角度比较“奇葩”——直接朝向行人的眼睛。
据媒体在此之前报道,这里于2019年完成“微更新”工程,划分了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侧墙面粉刷一新,弄堂两头还安装了可升降地桩,防止机动车随意进出,可见颇为用心。记者注意到,弄堂沿街的老房子墙壁上,每侧安装了约20盏景观小灯,离地约1米高。但前去观察的两个晚上,小灯均未开启。
需要思考的是,在4盏补光灯“亮瞎眼”的情况下,未来无论是景观小灯,还是再增照明路灯,都已形同虚设。为什么这里不加设常规路灯,非要用监控补光灯对着道路、行人照射呢?
业主徐先生说,部分原因在于弄堂两边就是居民楼,而且居民大多为老人。按规定,路灯安装位置较高,散射的光会影响他们休息。但此前小路实在太暗,人流又多,确实需要灯光和监控,这可能是后来直接安装低位置监控补光灯的原因。居民需求与通道的通行安全看似不可兼得,能否找到一条精细化治理方案呢?LED媒体屏,全球难题谁先解近几年,各类灯光技术不断更新,用途广泛,但让专业人士更为担忧的是“LED媒体屏幕”的光污染。城市的夜晚,各类大大小小的媒体屏闪烁滚动。根据研究,快速刷屏的媒体屏,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不仅刺激人的视觉系统,而且对人体褪黑素分泌、心理健康、心脑血管健康等都有显著影响,它还会破坏动植物休憩的生态环境,造成城市大面积光污染。但媒体屏的难点在于,每一块屏幕都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形态。究竟多大面积、多高亮度、处于什么位置、什么颜色、以多少速度刷屏等,不同因素的刺激强度和危害程度也不相同。
目前这方面研究少,而正如前文所述,媒体屏样本复杂、因素复杂、体量大,非一个专业团队就能完成,几乎是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