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记住Ayawawa大约是2007年,她当时早已经是“猫扑女神”,走性感人设,对自己的职业介绍是平面模特,卖点之一是智商145的“门萨”会员——这是一个智商测试中取得高分的人才能加入的国际性俱乐部,她神采飞扬又自信满满,建议节目的另一位女嘉宾也试一试门萨的入会考试。门萨在当时的中国还挺新鲜,后来才爆出负面新闻。Ayawawa当时在电视节目的口号是,“比我漂亮的不如我聪明,比我聪明不如我漂亮”。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那两年正好有本小说相当火,书名就叫《门萨的娼妓》。高智商的应召女郎,拉客靠的不只是肉体,还有灵魂和情感附加值;收上一笔智商税,就能充分满足和你匹配的心灵需求:从普鲁斯特到人类学,都可以和男性客人侃侃而谈。100块,可以聊《大白鲸》,也可以买到她借给你的唱片并和你进餐,然后焦虑发作;300块,全套服务,包括在艺术博物馆和你约好的不期而遇,从她的论文和你谈到佛洛依德,并为你争吵、心碎和假装自杀。总之,你和她的恋爱故事里,没有什么不可以贴上标价的。
2009年,网红Ayawawa遇上PUA,这是伍迪艾伦都没能写出的黑色幽默。泡学网的资深成员摩拳擦掌,兴奋又轻佻地讨论Ayawawa的《恋爱厚黑学》如何向女性介绍PUA:“她是个美女,值得你们推倒的。”他们没能想到,后来Ayawawa一度被称为“女版PUA”,最后和当年泡学网的版主“冷爱”双双转型,联手开起了情感咨询公司“花镇”;而当年其他PUA大佬们,大多不过昙花一现,在“泡学”名声败坏后,慢慢不再活跃,最后淡出了江湖。
和所有热衷发明概念、包装名词的流行文化一样,PUA有“孔雀理论”、“打压对方”、“现场掌控”之类的各种技能专用词,女版PUA的Ayawawa也同样有“PU/MU”,“长择/短择”,“锤子-剪刀-布”等一系列让外人不明觉厉的自创术语,和男版展开了一场攻防战。不过,Ayawawa一直在聪明地完善、修正自己的话术和复杂化这些概念,并识时务地和劣化变味的泡学人士划开了界限。
当然,Ayawawa并没有真的如当年泡学网的男性网友担忧的那样实现对男性的“反杀”,这种驭男术不过是“门萨的娼妓”式的翻版:你读过的书,你穿的衣服,你说话的方式,都可以向男方明码标价;你所有的技能,两性交往的环节,都可以依照一条鄙视链,逐步分解量化,女性要学会一点点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符合传统男性要求的诱饵,并将猎物及时套牢;分数最高的那位,可以在婚姻市场上谋求一个最好的要价。
问题在于,当这种刻板又步步为营的亲密关系发展成长期时,真的是所有人想要的吗?教女性崇拜自己的丈夫,学会撒娇,委屈的时候调节自己的心态,丈夫出轨时“谁痛苦谁改变”,并且用一句“存在就是合理”把一切合理化,谁会真的一直忍耐或者满足于此、从不失算或爆发呢?更不用说牵强附会地用所谓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的生物进化学特性来附会人类行为,以此解释自创的锤子-剪刀-布理论,恐怕会被灵长学研究者和生物学家们狠狠嘲笑:其实这换成蜻蜓蝴蝶蚂蚁大概也没什么问题,就放过演化心理学吧。
如果PUA是“泡妞学”,那Ayawawa情感理论中的部分内容也的确可以称为“后宫学”。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其实是,把情感恋爱关系纳入进一套高度商品化的匹配评价模式中。很多人批评ayawawa物化女性,是制造女奴;但其实在她的理论中,男性也同样被物化和商品化,一样是要被打分的。她的前提仍是“五分女配七分男”的传统婚配思路,但如果一个五分女,找了三分男恋爱,那么ayawawa也会有极大概率会劝她蹬掉这个男人。
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父母包办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依据家世地位算计彩礼和嫁妆;而如今我们早已可以自由恋爱,却竟然还是难逃窠臼,要遵循情感专家们所谓的“父爱算法”或“母爱算法”,精心计算,步步为营,宛如宫斗一般,“把爱情建立在精确的价值匹配上”(冷爱原话)。既然所有复杂多样的恋爱情感问题,都可以被他们降维,放进简单粗暴的自创模型中,那自然就可以把相应的处理方法纳入流水线式的“情感咨询”套路解决流程中。如果一个人的各方各面,可以简单粗暴到用几个参数快速分类和打分,那相应的标准化流程也就应然而生。花镇的创始人之一肖然,在2015年前后一次采访中提到要利用客户搞大数据(姑且不论这是否涉及泄露来访者隐私),开发一个APP,比如情侣吵一次架扣多少分,送一次礼物加多少分,低于某个分值就会预警。而如何分类、判断和解决,如采访中所言,经过培训后,“一个具有普通智力的人可以在一周内掌握。”
二、情感咨询市场的“万能博士”
如果拜访这位博士的好事者受过良好教育,他就会发现:某某博士的博士学位相当可疑,一般是一个没人知道的外国宗教大学,那张学位证很有可能是花20美金邮购来的。这位“万能博士”先生一般会用半拉子的宗教知识,还有地摊心理书的某种混合语言,对来访者高谈阔论,最后收取一笔相对于正规心理医生来说不算是大出血但也足够上馆子来一顿好饭菜的咨询费或捐赠款。
为什么“万能博士”们在中国突然大行其道?
三、万能博士和ayawawa的致富秘笈:和商业化捆绑的情感话术
等等,我是在说Ayawawa是移动媒体时代的“万能博士”吗?不,这里针对的不是Ayawawa,而是众多所谓的心理和情感咨询师们。
严格来说,自媒体时代这些漫天横飞的情感/心理咨询师们,写的东西既谈不上是真正的“心理咨询”,也和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没什么关系。就像《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对Ayawawa的采访回顾中提到的那样,早年的情感专栏写作经历让她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不需要实际经验的写作和操作”。她敢自称是“世界最大情感咨询机构董事长”,大概也是源于这种自信。这个市场上,通过网络走红的所谓情感大师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任何真正的心理学科班训练,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名词,就开始剖析和解读,其中自创理论和概念的“民科”不在少数。读过正经的心理学著作,就会明白,国内这一行鱼龙混杂得实在是太厉害——广义上包括婚姻咨询在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是一片混沌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玛丽莲·梦露曾经唱“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后面还有一句话,“一个吻也许很重要,但它不能支付你简陋的公寓租金,也不能在售货机前帮到你”——谁给得起最大的钻石,谁就是最好的郎君,如果没有爱,有很多很多钱也可以;女性的情感需求,最后被量化等同于包包和口红——爱她,就给她买买买。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竟然不自觉地倒退回了一个对两性情感关系极度缺乏想象力的时代,以至于任何一个节日都会毫无疑问地以情人节的方式展开。那么,一套庸俗的打分和分类机制就能满足一部分人对感情问题的需求,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所有讽刺和嘲笑Ayawawa的人,最终会悲哀地发现,她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糟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