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见一些传单、海报的设计,跟黑板报一样,密密麻麻写着各种优点、卖点。我猜想老板们的想法应该是,总有一个卖点可以打动消费者。
有效的传播就是要让消费者快速识别,并且快速的告诉消费者,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是卖什么的?为什么买我?(购买理由)。
再比如,毛豆新车网(我是谁),首付3000元起开新车(核心卖点:为什么选我)。
可能你听说过3秒原则:一张海报人们只会看3秒,如果这3秒不能让人获取关键信息,那就是失败的。
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看见路边站牌有一张海报,或者是接到一张宣传单,你通常情况下是不是只看一眼,你肯定不会停下来站在路边慢慢看,除非是等人或者无聊的时候。
这里的一目了然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一眼看到产品的核心卖点。
这就需要做到舍九取一,去掉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卖点,主打一两个卖点,其次就是画面简洁,没有多余的信息干扰消费者识别。
第二层:一眼看懂,看明白。
在产品宣传中我们除了宣传产品的优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传递购买我们的产品能获得什么利益。
要把产品的优点转化为消费者的利益点,就是所谓的,你这么厉害,对我有什么用。
市面上好产品太多,为什么要选择你?这一点是很多品牌宣传时最容易忽略的。喜欢自嗨,自夸产品有多好,而忘记了产品的好能给消费者什么利益。
产品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
前面说了,有效传播是要让消费者知道你是谁?卖什么的?对我有什么用?
好了,下面来说说具体的实操方法:卖点文案5个万能模板。
1.期望点+消费者利益点;
2.恐惧点+消费者利益点;
3.产品卖点+消费者利益点;
4.直接给出消费者利益点。
5.需求场景重塑
什么是消费者利益点?
就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或价值。这个好处要具体,越具体越有说服力,而且要直接给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价值,不绕弯子。就像“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一样简单而有力。
下面详细说一下这5个模板,这是典型的以效果为导向的卖点文案。
第一、期望点+消费者利益点:
比如“想要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想要皮肤好就是消费者期望的,怎么解决用大宝。
“想要”就是人们期望的,期望通过购买一个产品让自己变得更好或者是完成某一个任务。比如购买化妆品是期望变美,买车是为了方便,购买课程是期望自己变得更好。
第二、恐惧点+消费者利益点:
这就是常说的把痛点作为卖点,解决某类人群在某个场景中的痛点,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针对吃火锅、烧烤的场景,吃火锅怕上火怎么解决喝王老吉。
先描述出消费者的痛点,恐惧的点,然后给出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你的产品。
开车这个场景的痛点就是打瞌睡,你怕不怕,怕就在车上准备一瓶东鹏特饮。
第三、产品卖点+消费者利益点:
比如“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
卖点就是产品的优点、优势、本身的特点,这里的卖点要足够具体,具体说出有什么优点、特点,才具有说服力。
比如XX面膜,让你永葆青春,这就没有说服力的文案,不够具体。改成,“xx面膜,xx活力成分,修复肌肤,让皮肤更有弹力”,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第四、直接给出消费者利益点:
比如“飞鹤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美团外卖,送啥都快”、“上京东多快好省”。
直接给出消费需要的、最关心的利益,这里的利益点可以是期望的、可以是解决痛点的。
第五、需求重塑,即重塑另一个场景激发欲望。
举个例子,“喜马拉雅”和“得到”同是音频知识付费平台,喜马拉雅就是重塑需求场景与得到形成差异化,避开直接竞争。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了解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产品?并分析用户购买的动机和理由。
王老吉一开始从吃火锅场景切入创造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需求,怕上火就是购买动机和购买理由,当“怕上火"这一需求被满足之后,王老吉又重塑另一个场景,塑造过年过节喝王老吉的场景。
深耕多年打造“吉文化”,吉文化已经成为王老吉的另一个品牌资产。
所以,先预设一个场景,让消费者知道产品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个场景下的某一个任务。当遇见相同场景时,消费者就会想到可以用这款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就产生了需求。
预判消费者需求,通过场景推动,让顾客产生该需求时,就能主动联想到品牌。开车困了联想到红牛,吃火锅怕上火联想到王老吉。
一目了然有两个层次:一眼看到产品的核心卖点;一眼看懂、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