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降价优惠包括ModelY后轮驱动版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尤其是后轮驱动版降价后的售价为23.99万元,首付仅需7.99万元,月供最低可至2667元。这样的价格设置,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全球其他市场,中国市场的特斯拉ModelY价格显著低于其他地区,最多可便宜18.5万元。
临近年末,为啥特斯拉要突然降价?对当下的新能源市场有什么影响?
01
「等等党」又省了1万
这并非特斯拉今年第一次调价。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特斯拉中国已至少五次下调官方售价,降幅从7500元到超过1万元不等。最近几次,特斯拉主要是通过灵活的金融政策——如免息贷款和首付比例调整——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特斯拉此次突然宣布降价的动因,业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为了清理现有库存车型,并为新款ModelY的上市腾出生产资源。从2020年全球交付以来,ModelY除了每年常规更新外,尚未迎来过较大的产品迭代。此次降价,不仅可以有效刺激市场需求,也为新一代车型的生产和交付做好准备。
外媒的报道显示,代号为「Juniper」的新款ModelY原定于2024年推出,但因研发和市场调整等多方面原因,这一计划被推迟了两次。最新的消息称,预计新款ModelY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新车型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有了更多创新,性能和技术配置的升级也被广泛预期。
然而,特斯拉降价的更大背景,是为了冲刺全年销量目标。特斯拉一直以来的宏大目标是到2030年,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电动汽车。虽然这一目标远期可能还需几年才能实现,但2024年特斯拉的增长目标显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根据最新的财报,特斯拉在2024年全球交付量增速预计将低于2023年,且未给出具体的增长目标。2023年,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同比增长38%,在过去几年的目标都是年均增长50%。
然而,根据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了129.4万辆电动车,同比下降了2.3%。要实现2023年181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特斯拉需要在第四季度交付超过50万辆。这意味着,特斯拉将面临突破自身季度交付纪录(今年三季度为46.3万辆)的巨大压力,因此采取降价策略,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积极促销,显得尤为关键。
特斯拉的降价不仅限于中国市场,还扩展到了全球其他重要市场。在美国,消费者如果在12月31日前提车,将可享受3个月免费超级充电,以及完全自动驾驶能力(FSD)。在欧洲市场,年底前购买ModelY还可获得一年免费的超级充电服务。
此外,特斯拉的降价策略还受到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驱动。尤其是在2024年9月以来,多个品牌推出了与ModelY直接竞争的车型,包括乐道L60、极氪7X、智界R7、阿维塔07、智己LS6、岚图知音等。
这一竞争态势也直接影响了特斯拉的销量表现。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在9月的终端销量为4.74万辆,而10月其销量降至3.68万辆,环比下降超过1万辆。这一销量下降,反映了特斯拉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02
车市价格战再起?
特斯拉降价背后的底气,源自于其持续优化的财务表现和日益下降的生产成本。从2024年三季度财报来看,特斯拉实现了251.82亿美元的营收(约合1793.7亿元),净利润为21.67亿美元(约合154.4亿元),同比增长17%,这一成绩展现了其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的强大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是,特斯拉的单车销售成本(COGS)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其提供了更大的降价空间。这一成本下降并非偶然,而是特斯拉通过持续的生产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提升,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所带来的累积效益。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斯拉有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毛利率。
对于消费者而言,特斯拉的降价无疑降低了电动汽车的购买门槛,吸引了更多潜在客户。然而,这一降价举措也再次带来了部分已购车主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当一些消费者刚刚购买并提车后不久,特斯拉便宣布降价,可能让他们感到「被伤害」。
例如,2024年11月21日,一位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订购了ModelY,并于11月24日完成尾款支付,提车仅三天后,特斯拉便宣布该车型降价1万元。对此,消费者的反应强烈,认为特斯拉应给予合理的补偿与解释。此类事件反映了价格调整对消费者心理的冲击。
然而,特斯拉的降价策略不仅是单一的市场行为,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强力冲击。作为行业的标杆,特斯拉的价格变动具有示范效应。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一举措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成为价格战的导火索。
当前,除了比亚迪、理想、赛力斯等少数几家盈利的车企,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的降价政策无疑让这些企业面临两难境地。虽然目前竞品厂商尚未出台明确的应对策略,但随着特斯拉降价的影响逐步渗透,其他品牌可能不得不跟随其步伐,推出类似的降价或优惠政策。
目前来看,价格战不会很快结束,甚至可能会更加激烈,直到大量品牌出局。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维持基本的健康盈利能力,否则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特别是对于毛利水平较低的车企而言,一旦毛利低于15%,其每一台车的亏损都可能导致其陷入困境。
然而,价格竞争并非唯一的决胜因素。市场的长期健康,依赖于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以及品牌价值的构建。车企唯有在产品性能、智能化服务等领域不断突破,才能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最终,能够引领未来市场的,将是那些不仅具备成本控制优势,更能提供独特用户价值的企业。(周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