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和区别
2.1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谁?表面来看,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是谁?不是农户,不是农业企业,而是基层政府!农业产业化把应该重点扶持的广大农户放在了相对较次的地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使基层政府有可能干预企业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行为的越位,为极少数的农业企业和政府官员提供了的土壤;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咨询、条件支持等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对农户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农业经营没有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存在经营主体错位、政府行为越位和服务缺位等现象。
2.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
首先,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农户等。由于2007年7月1日开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村供销社)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企业一样,具有法人资格地位,多数专业市场实行的是企业运作模式,按法定程序登记的农业协会、农业中介组织是具有(事业)法人资格地位的团体……因此“企业+农户”为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农业产业化通过合同契约、参股分工、全面经济核算等制度,使多元参与主体在各个环节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发展行业农业企业化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内涵。农业企业化在对某一个产品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二者都是通过建立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或参照企业经营的形式,把农产品种植与销售、加工等相互脱离的环节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各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之目的。当某个行业内的产品都基本上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就是行业农业企业化,行业农业企业化经营即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行业农业企业化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种植业成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
其三,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根据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不同特征,可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由低到高分成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三个阶段。在农业企业化的低级阶段,社会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在农业企业化的高级阶段,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逐渐形成垄断性的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化的充分发展,将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化。即商品化、市场化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而到了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其典型特征则是农业企业化。
其四,目前各项农业产业化政策其实就是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后,从国家到各个地方政府、甚至是涉农的各个部门和机构,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和措施层面证明了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企业化经营。
2.3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其一,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有利于实施。关于农业产业化,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提“农业产业化”不仅同义反复,而且不科学。即便是农业产业化,也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概念是等同的,他们主张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提法。第二种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上,不少地方是作为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存在一种试图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新经验都囊括在“农业产业化”这一个概念中的倾向。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各个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或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利于实施。
其二,农业企业化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它能否叫产业化,要看其本质,要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方是否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多数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由于农业企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物资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按企业化经营进行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其四,组织方式不同。农业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的联系,强调的是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政府干预意识较浓,因此其主要是通过外生性农业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就可能造成企业对农业的控制,甚至搞圈地、掠资源,在企业与农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时,企业就可能牺牲农业的利益(这种例子很多)。而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是原有的、自生的,即使企业是游离在农业之外,但多数时候,龙头企业的掌门人是或曾经是农民,即热心于推进农业企业化的龙头企业多数是内生性企业为主,例如整乡整村推进模式中的农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内生性农业企业,属于整体利益联结。
其五,目标(结果)有可能相反。农业产业化是想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取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它就必须实现对农业的控制和对资源的占有,让二、三产业占有农业的资源或利益,是二、三产业向农业内部的拓展,是由外向内引导农业的发展,主要解决农业问题。农业产业化可能向农业返还二、三产业的利润,也可能争夺农业内部的利润。但除非有非市场安排,否则利润返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农业企业化在提高农业自身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引导农业由内向外发展,提高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能力,较好地实践“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向二、三产业要利润,整体解决“三农”问题。
3、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
因此,农业企业化的路径为: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促进企业化经营农户向准农业企业、准农业企业向农业企业转变;发展产品农业企业化,促进产品农业企业化向产业或行业农业企业化转变;发展区域农业企业化,促进区域内某些产品或产业的企业化经营向区域整体企业化经营转变;促进行业农业企业化、区域农业企业化向全国农业企业化转变。
4、农业企业化经营政策建议
4.1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农业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创新我国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企业化已到该总结和提升的时候了。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农业企业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低估了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可能性。目前在已实施农业企业化的地方,个别地方存在与农业产业化雷同现象和回归农业产业化的倾向。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农业企业化的调查研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积极性较高的地方设立全国农业企业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农业企业化。
4.2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它予农民以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也必须坚持以为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自愿互利、三权明晰、责任明确、收益显化、注重效率、产业导向”为方针,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农户通过出让、入股、转包、租赁、土地信托、置换、股份收购等形式盘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
4.3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是提高生产力。因此,农民的组织化不是要不要提高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尽可能快地提高的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路径有:一是发展农业企业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村民自治;五是发挥现有村各种组织的作用;六是发展规模经营;七是促进土地流转;八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总之,路径是很多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我们是否允许农民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我们要深刻反省这个问题。
4.4建立农业和农业企业化的长效投入机制
一是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基于农业弱质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需要政府不断规范其农业投入行为,自觉承担起宏观农业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贷农业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融资渠道。三是重构微观农业投入机制,激励农户的农业投入行为。四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和规模。
结构裂变带来战略性重构
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
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
一、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在我们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立足于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考虑,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全面,整体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更高。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创新因素。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就永远没有未来,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企业将很难在商海当中生存下去。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一股生产力量,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足够重视自身的创新精神,不能为企业产品的研发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那么在企业产品创新这一领域就很难看见任何的回报,在企业创新与收益回报之间永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缺一不可。
第二,管理因素。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赖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像这种没有经过仔细核算就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的做法着实在企业的经营当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不但有可能不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还可能产生影响企业前进的阻力。这种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
第三,成本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历年来企业产品的再利用率都是十分低下的,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认识不足,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对于原料重复使用的概念还很模糊,企业的管理者尚且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企业的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其二,为了追求暂时的利益不惜放弃重复使用。一个产品想要做到可以重复使用,就要在工艺上以及设计上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设计与加工,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然而这样一来,势必会加重企业的支出预算,很多企业不愿意额外增加这样的投入,所以很多企业还是在走高消耗、低产能的老路。
第四,形象因素。对于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企业形象。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不惜放弃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拿企业的未来在换取利益,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一丝好处,甚至还可能会赔上企业的前程。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既然提出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以上四个因素,下面就是我们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第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存在很大一部分企业他们不善经营,仍然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办法,这样的管理不仅效率低下,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十分有利。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以美国的煤矿企业巨头ConsolEnergy为例,其煤矿遍布美国20余个州,年生产量500万吨左右,但生产人员不足300人,而同等规模产量的国内矿井,最少也要3000人以上,而且美国煤矿企业的经营利润也远高于国内同行,且由于美国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数量少,绝对工资更好,待遇更好,生产积极性也越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反观国内则工作效率低下,煤炭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安全事故频发。如上即使企业间的差距。我们既然知道了差距,我们就要迎头赶上,首先我们要革新我们的生产设备,虽然暂时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作为长久来看其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丰厚的。其次,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制定任何企业制度时要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作打算,不能仅仅在其位谋其政,更要在其位谋更长远的政事。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在于管理者,更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魂,我们要让一个企业的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控制生产成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企业发展虽然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这样的经济体系所带来的低能耗、高产能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为企业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带来无穷大的能量。
第四,提升企业形象。众所周知,企业的形象就是企业的一张名片,因此我们在做产品营销的环节当中,在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企业形象,一个企业只要在消费者的心目当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那么它的产品就能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加分,就会为后期的产品营销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间接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货币政策;房地产;经营绩效;面板模型
一、前言
二、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或维持特定政策目标的各项措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指导下,通过使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并通过各种传导渠道传递至最终目标实体经济。
(一)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贷款利率调整将会影响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成本的改变又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继而影响企业运营能力。利率调整会影响潜在购房者的购房意向,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最终影响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另外,利率的调整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房地产企业为减少政策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企业融资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三)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可以从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和银行的信贷渠道两方面解释。央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在流动性更加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促使银行发放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从而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房地产企业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房地产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促进企业发展。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投资渠道匮乏,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降低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收入,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需要选取合适的货币政策指标和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1.货币政策指标数据选择与处理
货币政策指标方面,选取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周期一般在三年以内,选取1―3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贷款利率评价指标。因研究对象为房地产上市公司,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小型金融机构资金难以满足房地产上市公司需求,选取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评价指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研究方面基本都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评价指标。
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指导下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因本文研究对象为年度数据,为方便研究及数据统一性,取每年的平均贷款利率和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最终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笼资金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减少;相反,通过回购债券等使资金进入流通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2013年,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如表3所示。
2.房地产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信息,通过房地产板块分析,选取了149家房地产上市企业,通过分析其主营业务收入,选取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85%以上的企业并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共选取5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年报,提取了5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2003―2013年11年的财务数据。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选择及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三)模型构建
1.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2.建立回归模型
本文经过单位根检验,原序列平稳,可以建立回归模型。经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形式,建立变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考虑到货币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建立当期影响的回归模型1和滞后一期影响的回归模型2。
y(1,2,3…)=?琢+?茁1x1+?茁2x2+
?茁3x3+?酌(1)
y(1,2,3…)=?琢+?茁1x1(-1)+
?茁2x2(-1)+?茁3x3(-1)+?酌(2)
其中y1、y2、y3…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绩效评价指标,x1、x2、x3分别为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琢为常数项,?茁为影响系数,?酌为误差项。
经过分析整理,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表6所示。
(四)检验结果分析与说明
由货币政策(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评价指标(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当期影响及滞后一期的影响可知: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且当期影响比滞后一期影响显著。说明利率提高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种影响会随着房地产企业的调整逐渐减弱。原因在于贷款利率提高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对房地产企业当期盈利能力造成影响,之后房地产企业通过提高售价等措施,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影响逐渐削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一开始有负面影响,之后这种影响逐渐削弱。可能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房地产上游的建筑材料价格上升,而商品房的建造和销售具有价格滞后,导致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之后房地产企业通过提高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种影响逐渐削弱。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当期影响不显著,滞后一期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利率对房地产企业运营能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贷款利率调整影响潜在购房者购房意向,最终影响房地产企业销售,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且滞后一期影响仍然显著。说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能力具有重大影响,且这种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运营能力影响不显著。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比率、现金比率影响显著,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影响显著。说明贷款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贷款利率变动,房地产企业将付出更多的财务费用,流动资产减少,导致房地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增加,房地产企业为保证发展需要,倾向于借入更多长期贷款或进行权益融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比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刺激,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减少现金持有量。货币供应量增加,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增加,未来不确定性减少,房地产企业将减少现金持有量。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当前影响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为正。利率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成长能力有负面影响,对未来房地产企业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可能原因是利率提高导致商品房价格上涨,人们的短期观望导致房地产企业销售变慢,但是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当消费者发现这种价格的提升是一种长期趋势时,会积极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未来成长能力增强。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欠缺影响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影响房地产企业成长。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短期成长能力有负面影响,影响逐渐削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短期盈利能力有影响,影响房地产企业成长能力。
四、总结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预期增强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通过转嫁成本等方法消除对绩效的负面影响将变得愈发困难。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利率将逐渐交由市场决定,房地产企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对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货币政策影响下,房地产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要拓宽融资渠道。货币政策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造成影响的一个路径是影响融资成本,在转嫁成本越来越困难和市场愈发不可预测的背景下,银行的风险意识将显著增强,房地产企业不可能再依赖银行贷款,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其中海外融资和信托融资是重要选项。其次,房屋开发要面向真实自住的需求。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在于控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鼓励刚性需求,进行差异化调控的动机明显,在当前降价预期严重、销售艰难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应当面向真实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房子,回避政策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任木荣,苏国强.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4):23-29.
[2]王东.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及原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35):9.
[3]陈胜.货币政策因素对房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6):25-27.
[4]艾丹.货币政策在抑制高房价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
[5]陈震,吴宗法.货币政策紧缩下的我国房地产企业生存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8(20):65-67.
关键词:顾客价值;第三方物流经营战略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物流企业的顾客并不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这要求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默契合作,实现双赢。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一)战略共赢性
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可以节省在物流方面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人力,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现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统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同顾客是一个互动的系统。要让这个系统稳定、持久地发展,物流企业与顾客就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专业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快速整合。正是由于物流企业的上述专业性特点,顾客才把部分或者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三)柔性化
现代物流活动的内容及其运动过程,早已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形式,正在发生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质的飞跃,柔性化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又一个特性。由于顾客的性质和期望不同,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同,物流企业要能够为顾客提供柔性化的服务。
二、顾客价值的涵义与构成
(一)顾客价值的涵义
(二)顾客价值的构成
Weingand(1996)在对图书馆实证研究中将顾客价值划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的价值、期望的价值、需求的价值和未预期的价值。Sweeney&Soutar(2001)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价值维度,一是情感价值,指顾客从商品消费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二是社会价值,指产品提高社会自我概念给顾客带来的效用;三是质量价值,指顾客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绩效比较中所得到的效用;四是价格价值,指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形,将顾客期望价值和客户感知价值分为四层,从最基本的功能层面的产品或服务基本效能价值到附加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再发展到顾客的情感价值(信任、荣誉感等),最后到最高层次的顾客自我实现价值(顾客取得的社会认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价值的升级也是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的层次升级过程。低层价值的实现是高层价值的基础,高层价值的实现是对低层价值的提升和超越,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随着顾客价值的升级,顾客的满意度也在升级,由最初的功能满意到最终的自我实现满意。
三、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意义
四、国内物流企业对顾客价值分析的认识与应用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F425
ResearchonEconomicPerformanceofIndustrial
CarbonEmissionsofChinaandItsAffectingFactors
ZHAJianping1,FANLili2,GAOMin3
(1.Schoolof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Chongqing401120;
2.School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
3.SchoolofBusinessPlanning,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0)
Abstract:
ThispaperconstructsamodeloneconomicperformanceofcarbonemissionswithsequentialDEAandshadowpriceofcarboninthetotalfactoranalyticalframework,evaluatestheindustrial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ofChinese30regionsduring2003to2010,andanalyzesitsaffectingfactors.Theresultsshowthatthecarbonemissionseconomicperformanceisatalowlevel,whereexiststheconditionof“easternregion>midland>westernregion”.Asfortheaffectingfactors,enterprisescale,stateownedpropertystructure,technicallevel,industrialstructure,environmentalregulation,energyconsumptionstructureandforeigncapitalplayasignificantimpactontheperformance.
Keywords:industry;economicperformanceofcarbonemissions;affectingfactors
1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碳排放量急剧攀升,我国政府所面对的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对外提出了控制碳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现有工业领域碳减排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碳排放绝对量缩减,二是碳排放绩效提升,前一种思路会对工业经济形成硬性约束,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亦与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相背离,而后一种思路的关键在于在碳减排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合理、科学地评估与分析中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工业领域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部分学者参照全要素框架下环境绩效的测度方法,通过构造包含非合意性产出的环境DEA分析法对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7~10]。
2研究方法设计
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主要包括环境技术、方向性距离函数及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三部分,以此为基础构建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
2.1环境技术
Fre等将合意性产出、非合意性产出和要素投入之间的技术结构关系称之为“环境技术(TheEnvironmentalTechnology)”[7]。每个省份使用N类投入得到合意性产出y,非合意性产出c,T(t=1,…,T)时期第i(i=1,…,M)省投入和产出值为(xti,yti,cti)。参照Fre等的环境技术公理[7],环境技术如下:
Tt(xt)={(yt,ct):Mi=1ztiyti≥yi′,Mi=1zticti=ci′,Mi=1ztixti≤xi′,zti≥0,i=1,…,M}(1)
式(1)是一个满足零结合性、联合弱可处置性、合意性产出的强可处置性、投入要素的自由可处置性等四大特性的产出集[8]。
2.2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标
在环境技术Tt(xt)构建的环境产出的可能前沿基础上,具体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构造如下:
Dt(xti′,yti′,cti′,gti′y,-gti′c)=max{yti′+βgti′y,cti′-βgti′c∈Tt(xt)}(2)
式(2)中,Dt表示受评省份在第t期所对应的技术前沿,距离函数值β是给定投入xti′和技术结构条件下,产出yti′增长、碳排放cti′减少在一定方向(gti′y,-gti′c)上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行程度。对应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定义如下:
CCPti′=1/[1+Dt(xti′,yti′,cti′;yti′,-cti′)]=1/(1+β)(3)
依据方向向量设定的不同,可以将现有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划分为两类,即全要素碳排放综合绩效(gti′y,-gti′c)=(yti′,-cti′)与全要素碳排放相对绩效(gti′y,-gti′c)=(0,cti′),全要素碳排放综合绩效两个方向的量纲并不统一,对应方向向量必定在提升经济总产值与抑制碳排放之间有所偏倚,致使最终测算结果容易受到投射路径主观性的影响。全要素碳排放相对绩效旨在既定投入要素与产出条件下对碳减排单一维度成效做出测度,忽略了受评省份追求经济发展的权利,亦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
2.3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
针对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局限,本文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假定存在m个省,每个省(DMUi)以N类投入要素x=(x1,…,xN)∈R+N生产得到合意性产出y与碳排放c,T(t=1,……,T)时期第i(i=1,…,M)省的投入和产出值为(xti,yti,cti),wti′,c为第i′受评省碳排放影子价格,则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如下:
ρti′(t)=max(yt*i′-ωti′,cct*i′)
s.t.tp=1Mi=1zpiypi≥yt*i′
tp=1Mi=1zpicpi=ct*i′
tp=1Mi=1zpixpi≤xti′
zpi≥0,i=1,…,M(4)
式(4)中,ρti′(t)表示受评省DMUi′投入要素既定下,以基期与第t期之间所有样本所构筑的技术前沿为参照能够实现的最大净产出。yt*i′与ct*i′分别表示净产出最大化时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出。给定要素投入、碳排放、合意性产出及碳排放影子价格,可以计算得到DMUi′所能实现的最大净产出,具体指数构建如下:
CEPi′=ηi′(t)ρti′(t)(5)
式(5)中,ρti′(t)为第DMUi′第t期最优净产出,ηi′(t)为DMUi′第t期实际净产出,二者比值CEPi′为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其数值越大,则经济绩效越大,反之则越小。借鉴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构造思路,构建Malmquist碳排放经济绩效动态指数(MCEPIi′(t,t+1))如下:
MCEPIi′(t,t+1)=ηi′(t+1)δti′(t+1)ηi′(t+1)δt+1i′(t+1)ηi′(t)δti′(t)ηi′(t)δt+1i′(t)1/2
(6)
式(6)中,ηi′(t)/δti′(t)、ηi′(t+1)/δt+1i′(t+1)分别表示DMUi′在t(t+1)期相对于基期到t(t+1)期参照技术前沿的静态绩效水平,ηi′(t+1)/δti′(t+1)、ηi′(t)/δt+1i′(t)分别为DMUi′在t+1(t)期相对于基期到t(t+1)期参照技术前沿的静态绩效水平。若MCEPIi′(t,t+1)>1则经济绩效上升,若MCEPIi′(t,t+1)=1则不变,若
MCEPIi′(t,t+1)
3碳排放影子价格估算
碳排放是工业生产中为了得到好产品而不可避免的附属物,因而对应大气碳容量消耗亦是社会物质福利提升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各省碳排放存在一个使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的最优水平。若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与效益分别为SC(C)与SB(C),则社会净效益为:
NB=SB(C)-SC(C)(7)
依据式(7),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碳排放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效益,即:
MSCC=MSBC(8)
满足式(8)的排放量C*为最优排放量,MSCC=MSBC符合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等式PC=VMPC。若存在碳排放隐形市场,则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效益曲线交汇点的均衡价格即为碳排放影子价格ω*,这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碳排放的经济价值,即:
ω*=MSCC=MSBC(9)
为了计算2003~2010年中国各省工业碳排放的影子价格,该部分引入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Yi,t=ALαi,tKβi,tEδi,teμi+ξi,t(10)
式(10)中,Yi,t为第i省第t年工业总产值,Li,t为劳动力,Ki,t为资本存量,Ei,t为能源消耗量,A为技术水平,α、β及δ分别表示要素产出弹性,μi为个体效应,ξi,t为随机误差项。通过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线性关系将碳排放纳入生产函数,即Ei,t=θi,tCi,t,其中θi,t为第i省第t年能源碳排放平均系数倒数,生产函数转变为:
Yi,t=Aθδi,tLαi,tKβi,tCδi,teμi+ξi,t(11)
依据式(9),碳排放影子价格计算公式为:
ω*=DYdC=δAθδi,tLαi,tKβi,tCδ-1i,teμi+ξi,t(12)
本部分以2003~2010年30个省的工业劳动力、资本存量、总产值、碳排放量等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式(11)进行面板数据估计。以各省份年末工业从业人数平均值计算劳动力数据;以利用永续盘存法(PIM)估算工业资本存量
;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各省份工业总产值进行价格平减,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而得到2002年不变价格的产值数据;以各类型能源消费量、水泥生产量与对应排放系数的乘积和来估算碳排放量,参照参考文献[10]
。具体数据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为了克服模型(11)的非线性问题,拟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如下:
lnYi,t=ln(Aθδi,t)+αln(Li,t)+βln(Ki,t)+δln(Ci,t)+μi+ξi,t
(13)
为了减少共线性,通常运用人均形式来表示各变量,即将式(11)两边同时除以L,取对数后经整理,设(α+β+δ)=χ,式(13)转变为以下形式:
lnYi,t-lnLi,t=ln(Aθδi,t)+(χ-1)lnLi,t+β(lnKi,t-lnLi,t)+δ(lnCi,t-lnLi,t)+μi+ξi,t(14)
4数据说明及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测算结果
4.2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水平及动态变化
基于上述面板数据,利用Matlab分析软件计算得到2003~2010年中国省级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值及动态变化指数,测算结果见图2、图3。
如图2所示,上海、北京、天津及广东等省市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分值水平较高,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值约0477,中部地区约为0149,西部地区约为0133,而全国整体上的绩效均值约为0264,因而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与我国的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布局及粗放、低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关。
如图3所示,全国层面上,2003~2010年各年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保持增长趋势,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亦保持增长,各年份增长幅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由大到小的分布态势。
5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测度了我国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因而有必要对影响其变动及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及解释。参照现有关于环境绩效、能源效率及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10~12],本文拟考察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及轻重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的影响,对应指标定义及数据说明见表2,具体面板数据模型构建如下:
lnCMCEPIi,t=α0+β1lnSSi,t+β2lnPSi,t+β3lnESi,t+β4lnTSi,t+β5lnFDIi,t+β6lnERi,t+β7lnHSi,t+ηi+uit(15)
式(15)中,CMCEPIi,t为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SS、PS、ES、TS、FDI、ER、HS分别代表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及轻重产业结构等解释变量,β1、β2、β3、β4、β5、β6及β7则是待估参数,α0为截距项,ηi为个体效应,ui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依据F检验与Breusch-Pagan的LM检验在混合OLS与面板数据模型之间做出选择,而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依据Hausman检验值而定,并利用Driscoll-Kraay标准误估计法和FGLS分别对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稳健型估计,结果见表3。
表2碳排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说明
工业企业规模剔除价格波动的工业总产值/企业数目百万元/个
产权结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能源结构煤炭在工业能源中占比%轻重产业结构重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技术水平专利授予数件外资工业企业占比外资工业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单位产值二氧化
硫排放环比比率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比率%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6研究结论
(1)我国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高,其次为中部、西部,说明东部工业碳减排成本最高,减排空间及减排难度相对较大,而中部、西部地区较小。
(2)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态势。从动态变化趋势看,全国与东部、中部及西部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保持增长趋势,而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较小。
参考文献:
[1]KayaY.ImpactofCarbonDioxideEmissionControlonGNPGrowth[R].Paris:IPCC,1990.
[2]MielnikO,GoldembergJ.TheEvolutionofthe“CarbonizationIndex”in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Policy,1999,27:307308.
[3]AngBW,LiuN.ACross-countryAnalysisofAggregateEnergyandCarbonIntensities[J].EnergyPolicy,2006,34(15):2398-2404.
[4]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42-47.
[5]查建平,郑浩生,唐方方.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4):1-6.
[6]RamanathanR.CombiningIndicatorsofEnergyConsumptionandCO2Emissions:ACross-countryComparis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GlobalEnergyIssues,2002,17:214227.
[7]FreR,GrosskopfS,CarlA,Pasurka.EnvironmentalProductionFunctionsandEnvironmental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s[J].Energy,2008,32:1055-1066.
[8]ZhouP,AngBW,HanJY.TotalFactor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AMalmquistIndexAnalysis[J].EnergyEconomics,2010,32:194-201.
[9]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45-54.
[10]查建平,唐方方,郑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业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2003~2010)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79-95.
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评判
(一)产能利用率评价
产能利用率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最为直接的指标。伯纳德鲍莫尔(2005)根据美国的经济运行实践指出,当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在81%以下徘徊时,该行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反之,则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2000~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炼钢产能利用率统计(如表1所示)表明,绝大多数年度的产能利用率都在81%以上,仅在2004、2006、2008三个年度略低于“鲍氏指标”。因此,如果以伯纳德鲍莫尔的观点来评价我国钢铁产业的产能状况,产能过剩并未达到突出、严重的地步。显然,这一理论推论与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不完全吻合。
(二)需求吸纳程度评价
根据供求均衡原理,只有为市场需求吸纳的产品才会构成有效供给,否则只能是过剩产品,相应的产能利用也是无效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品过剩是产能过剩的市场表现。有关统计(如表2所示)显示,2004年以前,钢材产量小于其表观消费量,钢铁产品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产能并不存在过剩现象。自2004年以来,钢材产量增长迅速,供过于求(钢材的产量大于表观消费量)的市场格局开始显现,而且,产品过剩规模也呈现出逐年扩大之势。2009年,整个钢材市场的产品过剩规模高达43649万吨。钢材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表明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变得较为突出。
综上分析,产能利用率是既定技术条件下资源配置与效率发挥状况的反映,而需求吸纳程度是产品市场供求结构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表示。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现有产能利用率虽已达到“鲍氏指标”,但是来自于官方的认定和理论界的研究表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故而,本文采用需求吸纳指标对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作出评价。
二、开放型经济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
凯恩斯主义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条件(C+S+T+M=C+I+G+X)虽然产生于一国经济的总体分析框架之下,但其内含的供求均衡原理也可以应用至一个特定产业部门的分析。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之一命题和经济实践的运行轨迹,借鉴有关产能过剩生成原因的既有研究成果,不难看出,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钢铁产业供求的主要因素。
(一)长期的过度投资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钢铁产业一直是国内投资增长较快的一个领域。统计显示,1992~2001年间,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左右。自2002年之后,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急剧增加的态势,2002~2009年,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超过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22%)两个百分点。在过度投资的驱动下,钢铁产业的产能在迅速膨胀之后必将陷入过剩状态。
从市场的反映来看,伴随投资的快速扩张,供过于求的现象也逐渐突出。2005年,我国钢材的产量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当年的表观消费量为31500万吨,过剩产品达8192万吨。2009我国的钢材产量更是高达69626万吨,表观消费量仅为25977万吨,钢铁市场上的过剩产品高达43649万吨,钢铁产品市场上供求的严重失衡充分表明,钢铁产业历经了连年的投资累积后,产能过剩现象已经显现。
(二)出口增长的贡献乏力使产能过剩更为凸显
在开放型经济中,进口是本国市场需求的扣减,而出口则形成了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增加,因此,进出口贸易对一国产品供求关系及其产能状态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遇贸易摩擦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钢铁产品出口也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其中,2007年是我国钢铁产品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一年,涉案次数达到15起,同比增长87.5%,涉案金额约20亿美元。贸易摩擦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的空间已形成了明显的抑制,甚至出现了倒退。2008年,我国钢材出口环比减少了34160万吨,而2009年的出口环比减少额则高达346300万吨。可见,尽管我国钢铁产品贸易已于2006年实现了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而且进口规模也呈逐年下降之势,但频发的贸易摩擦使我国钢铁产品供求关系的外部市场调节效应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也无法借助外部市场加以缓解(如表3所示)。
三、开放型经济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危害
在钢铁投资快速增长和需求大幅萎缩的双重影响下,整个钢铁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估算,目前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已高达1.9亿吨。这样庞大的产能过剩,给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和冲击。
(一)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所有产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能源、资源的投入,而当这些产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时,所有的投入也就成了长期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加大了能源供应压力和资源的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总量从42812.32亿吨标煤增加到51862.92亿吨标煤,增长了21.1%,年均增长6.6%,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1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16.5%提高到了18.2%,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二)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了我国环境负荷。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9年,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75.63万吨,增长了119.26%;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3.68万吨,增长了5.68%;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87.9万吨,增长了7.3%。2009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1位,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居第2位,固体废物排放量居第3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贸易摩擦加剧
扩大出口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01到2006年中国钢材出口量年均增幅达到46.25%。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持续呈现强劲势头:出口钢材6264.60万吨,同比增长45.6%。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韩国614.85万吨,同比增长51.29%;出口欧盟25国590.88万吨,同比增长131.85%;出口美国234.29万吨,同比增长1.17%;对此,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美国、欧盟、韩国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措施调查。2001年我国钢铁行业遭受反倾销53起,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遭遇到的反倾销高达67起,同比增长26%。可见,为缓解我国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不断增加的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四)挤压企业利润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大于需求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但是严重的供过于求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破坏。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产成品库存增加较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甚至跌破成本;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截至2009年底,全国钢材社会库存量达100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还多。中钢协2010年的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大中型钢厂共实现利润总额28.6亿元,环比减少33.9亿元,环比降幅达到54.24%,同比大幅下降73.05%。产能过剩造成中国钢铁业处在低利润的困局中。
(五)过度依赖海外铁矿石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对铁矿石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产量、进口量不断增加。据资料统计,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比2003年增长了1.2倍,铁矿石的消费量增长了1.6倍。2009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56800万吨,居世界第一。在我国铁矿资源禀赋自身特点和产量规模无法满足钢铁行业对铁矿石的强大需求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进口铁矿石来填补铁矿石的供给缺口。数据显示:2009年进口铁矿石6.28亿吨,约是2003年的10倍,同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已接近70%。2003~2009年,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年均增长约20%可见,随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其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过度依赖相对集中的海外铁矿石市场,降低了我国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对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六)阻碍钢铁产业结构升级
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如螺纹钢、型线钢、窄带钢等供过于求。数据显示,热轧宽带钢产能和热轧棒材产能,2009年比2005年分别扩大了2.39倍、2.03倍。而高档板带材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产能不足,需大量依赖进口。另外,我国各地钢铁投资项目和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中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钢铁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差,普遍存在能耗大、产品质量次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弊端。在缺乏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和有效资本市场作用的情况下,它们或者不能自动清除性退出,或者不能通过收购兼并和各种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产业整合,阻碍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降低了钢铁产业集中度。根据2007年世界各主要钢铁生产国产能排名前三位的钢铁生产企业的数据计算出的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巴西、韩国、印度、日本、德国、美国各国的产业集中度都在50%以上,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只有15.2%。可见,伴随钢铁产能扩张过程出现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大量出现阻碍了钢铁产业结构升级。
四、缓解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若干思考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抑制过度投资。一方面,通过理顺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权和事权相对应,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改变以辖区内GDP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热衷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市场准入管制和技术标准准入约束,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风暴”的轮番角逐。
第二,统筹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需求。鼓励钢铁企业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化研发激励与考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协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消化过剩产能。
第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进过剩产能输出。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是实施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媒介,也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之一。为此,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和保障平台,通过政府对外援建工业园以及企业海外合资、新建等方式,鼓励和推进钢铁龙头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从而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转移。
第四,强制淘汰与兼并重组相结合,缓解产能过剩。一方面,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来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必要时还可采用行政规制和法律手段,对高耗能落后项目实施关停并转,促使其尽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面,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改善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缓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1]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董晓.我国钢铁产品贸易摩擦效应、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烟(粉)尘和SO2排放;空间效应;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一)变量选取
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大气污染以及能源消费特点,本文选取烟(粉)尘和SO2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其排放量为人均排放量(吨/人);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TS)和合理化(TL)、经济增长(gdp)、大气污染治理投资(inv),具体如下:
1.产业结构高级化(TS)和合理化(TL)。借鉴干春晖等构建的衡量方法,TS通过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来计算,以反映产业结构变迁是否朝着低污染的“服务化”方向发展。TL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若TL=0,表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若其值不为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具体形式为:
TL=∑3i=1(yiy)ln(yili/yl)(1)
其中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yi为第i产业产值(i=1,2,3),l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
2.经济增长(gdp)。本文利用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增长,在模型中纳入人均gdp的一次项、二次项,研究烟(粉)尘和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人均gdp(元/人)来衡量;为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人均gdp的实际数。
3.大气污染治理投资(inv)。本文利用人均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分析其是否对烟(粉)尘和SO2减排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值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元/人)。
此外,为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还将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研究方法
Moran’sI=∑i∑j(Yi-Y)(Yj-Y)S2∑i∑jwij,
S2=1n∑i(Yi-Y)2,Y=1n∑iYi(2)
(二)模型设定
借鉴EKC的分析方法,本文参考Elhorst(2012)关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的设定,建立以下模型:
lnYt=τlnYt-1+ρWlnYt+lnXtβ+WlnXtθ+μ+ξtιN+ut
lnXt=(lngdpt,(lngdpt)2,lnTLt,lnTSt,lninvt)
u=(u1,u2,…,uN)T(3)
(三)空间权重矩阵
1.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地理权重矩阵采用一阶Rook邻近矩阵,即两地区i和j相邻,则Wij=1,不相邻则为0,主对角元素Wii=0。其形式为Wg=(Wij)N×N,其中N为区域内省份个数。
2.经济和污染空间权重矩阵。本文利用经济或污染空间权重矩阵来反映由区域单元经济发展或污染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区域之间空间关系的差异性,并借鉴王立平等构建的表达式:
Wx=Wg*diag(X1X,X2X,…,XNX)
其中Xi=1T∑Tt=1Xit,X=1N×T∑Ni=1∑Tt=1Xit(4)
三、实证分析
(二)模型估计
(三)结果分析
2.模型1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烟(粉)尘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076和00261,这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降低烟(粉)尘的排放,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促进烟(粉)尘减排。模型2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弹性系数为-01070,且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SO2减排,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并不显著。
总体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烟(粉)尘和SO2排放,但其弹性系数较小,尤其是对于烟(粉)尘而言,其弹性系数接近0,故其减排效果仍较小;产业结构合理化对SO2排放影响并不显著,对于烟(粉)尘减排效果也较小,这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相符。2000-2012年间,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由153增加至337,而其他省份不仅处于较低水平(06-1之间)且十余年间未有明显提高,甚至出现某些年份下降的现象,这反映了环渤海经济圈各省份(北京市除外)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即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有效促进两种大气污染物减排。此外,2012年晋、内蒙古两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在03以上,冀、辽、鲁三省份在02左右,只有京、津两市较为接近0,说明京、津两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他地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即尚未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未有效促进大气污染减排。
3.模型1和模型2中的经济增长及其二次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烟(粉)尘和SO2排放受到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但二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却存在一定差异,烟(粉)尘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烟(粉)尘的排放逐渐增加,当跨过拐点后,其排放逐渐降低,从而实现了烟(粉)尘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SO2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SO2排放经历短暂下降,然后呈上升状态,这与环渤海经济圈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由经济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若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会导致SO2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另外,由于研究年限较短,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是倒U型曲线的一部分,实现SO2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拐点还较远。
4.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能促进烟粉尘减排,但其弹性系数较小,其减排效果也较小,这与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入较少,或治污效率较低有关。对于SO2排放,其系数并未通过统计检验,这可能与SO2污染较为严重的山东、辽宁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整体区域处于较低水平有关。
5.对于烟(粉)尘而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等影响因素,对其邻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其邻近省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本省经济增长会导致邻近省份烟(粉)尘排放的增加,而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其邻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对于SO2,只有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会导致其邻近省份SO2排放增加,而其他因素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检验。因此,对于两种大气污染物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即本省经济向低污染的“服务化”方向发展时,会导致邻近省份的大气污染排放水平增加,这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是区域内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有关。例如北京市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河北省,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这种产业转移在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四、结论
本文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环渤海经济圈烟(粉)尘和SO2排放空间效应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
2.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促进烟(粉)尘和SO2减排,但其减排效果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只会促进烟粉尘减排,其减排效果也较小。
3.烟(粉)尘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EKC假说,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排放情况会得到改善;而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假说并不成立,或者尚未出现,呈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SO2排放会持续增加。
4.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能够促进烟(粉)尘减排,而对SO2减排效果不显著。
5.本省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邻近省份的烟(粉)尘排放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会降低本省份烟(粉)尘排放;对于SO2,只有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环渤海经济圈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也是产业结构变迁未能有效促进烟(粉)尘和SO2减排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气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效应,单个省份的治理措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如何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如何避免大气污染治理的“搭便车”现象,如何解决以“污染转移”为代价的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是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目前,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总之,实现大气污染减排需要各省份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基于三种不同矩阵2000-2012年两种大气污染物的莫兰散点图结果基本相似,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2012年基于大气污染权重矩阵的莫兰散点图。
[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2]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3]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4]孙洋.空间计量模型中空间矩阵的误用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9(6).
[5]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
[6]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
[7]吴玉鸣.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8]吴玉鸣,田斌.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J].地理研究,2012(4).
[9]闫海波,陈敬良,孟媛.中国省级地下经济与环境污染――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
[10]AnselinL.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8.
[11]AnselinL,GetisA,Spatialstatisticalanalysisand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J].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2,26:19-33.
[12]AnsuategiA,PerringsC,Transboundaryexternalitiesintheenvironmentaltransitionhypothesis[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0,17:353-373.
[13]AuciS,BecchettiL.Theinstabilityoftheadjustedandunadjusted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6,60:282-298.
[14]AuffhammerM,CarsonRT,ForecastingthepathofChina’sCO2emissionsusingprovince-levelinform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8,55:229-247.
[15]ColeM,AirPollutionand‘Dirty’IndustriesHowandWhyDoestheCompositionofManufacturingOutputChangewithEconomic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0,17:109-123.
[16]ElhorstJ,Dynamicspatialpanels:models,methods,andinferences[J].JournalofGeographicalSystems,2012,14(1):5-28.
[17]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ofCO2emissionsinasmallopeneconomy[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5:133-148.
[18]GrossmanandKrueger,EnvironmentalImpactof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NBERWorkingPaper,No.3914,1991.
[19]LiuCM,DuMS,etal,EmpiricalResearchontheContributionsofIndustrialRestructuringtoLow-CarbonDevelopment[J].EnergyProcedia,2011,5:834-838.
[20]MaddisonD.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Aspatialeconometric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6,51:218-230.
[21]MarkusenJR,MoreyER,OlewilerN,Competitioninregionalenvironmentalpolicieswhenplantlocationsareendogenou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5,56(1):55-77.
[22]VukinaT,BeghinJC,SolakogluEG,TransitiontoMarketsandtheEnvironmentEffectsoftheChangeintheCompositionofManufacturingOutput[J].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Economics,1999,4:582-598.
二是新办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多,增值税产生难度大。由于企业购进机器设备、不动产等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都能够全额抵扣,新办企业前几年建设厂房及设备购买所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大部分用于抵扣,故企业当年或者近几年很难产生增值税,甚至净入库税金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亩均税收指标有较大影响。以浙江XX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企业成立于2017年11月,2019年度新增房屋建筑及购买机器设备所产生的进项税额160.4万元全部用于抵扣,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仅为0.9万元。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增值税净入库数为-58.3万元(增量留底退税59.2万元),导致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为-39.7万元。
三是税种口径存在差异,影响企业最终评价。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连续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企业均可以申请留抵退税。”以浙江XX地板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40.8万元,但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企业2019年海关入库税收53.6万元。由于我省文件中规定的13项税种口径未包含海关入库税收,故在评价中海关入库税收不能计算在内,导致企业亩均税收不足3万,综合评价结果为D类。
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企业所特有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指导企业的方向,影响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决定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被企业中的大部分人或全部人掌握了,每个人都能在其岗位上为共同目标发挥作用,可以形成合力从而对整个企业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经营理念所包含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作为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员工之中的,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员工会自觉地按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支配、决定企业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引导和推动整个组织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促使其成员自觉地按某一共同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转化为成员内在的品质,从而改变和提高成员的素质。企业经营理念还是一种心理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企业员工在各种环境中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企业成员在激烈的竞争及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有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因而形成企业的心理优势。
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使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职员统一起来,从而把企业成员团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不仅如此,先进的经营理念还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能促进成员之间和谐的交流沟通,人和人之间有关心、有感情,从而使得企业全体成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斗志是昂扬的,工作是有前途的,感觉是美好的。
先进的经营理念可以使企业摆脱经营思路上的被动和无力感,促使其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同时规定了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因而可以使员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引导和激励员工。企业经营理念设计就是企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实质就是一种企业内部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使广大员工为企业崇高的目标而努力,使员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作出个人牺牲。如果设计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通过群体意识培育,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企业理念,就可起到导向作用,可使企业员工与企业真正结成有机整体,就能形成向既定方向共同努力的巨大力量。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确定企业的宗旨及愿景目标。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某种宗旨及愿景目标的追求,学校有其办学的宗旨,企业有其经营的目标。企业是经济实体,必须获取利润,但不能单纯把赢利作为企业的愿景目标或宗旨。许多企业经营实践证明,单纯把赢利作为最高追求,往往适得其反。国内外比较优秀的企业大都以为社会、顾客、员工服务等作为本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
其次,设计企业核心能力及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设计包括企业竞争战略、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的设计及增强员工活力、加强企业的整体协调性等等内容。它应解决怎样才能取得并维持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问题。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为不同企业在获取战略性资源过程中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为企业在资源识别、资源转化、资源获取和提品过程中的独特的能力。企业拥有了这种独特的能力就可在同行业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设计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要寻找并保持企业在特定业务中能向顾客提供超过对手的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的设计。企业所处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因此,研究行业结构是战略制定的起点,确定企业定位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战略正确,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正确,企业就会取得理想的绩效。企业竞争战略设计由五个步骤组成:行业研究与对手研究、企业定位、战略设计与制定、市场绩效反馈、战略修改与完善。波导公司设计了“抢先一步,快速行动”的企业竞争战略,在与国外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发展,坐上了“国产手机第一”的宝座。
确立企业优势中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增强企业整体协调性的设计,企业若缺乏整体协调性,就无法形成整体优势。企业整体协调性的设计则应能够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或隐或明的不协调之处,经过系统协调后应能增加市场绩效。如果企业内部有内耗,各部门得不到良好配合,自然会降低市场绩效。例如企业的某一先进技术如果生产部门不愿采用,或采用后销售部门不努力进行产品推销,那么这一先进技术的市场价值就无法体现;再如企业的部门人员组合如果缺乏整体协调性,就不会形成好的团队等等。因此企业整体协调性设计首先应发现不协调之处,对于这些不协调现象拿出解决方案,从组织系统整体性角度加以整体整合协调。
第三,设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评价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套标准。企业经营理念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上的企业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工作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其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制度设计。包括企业领导工作制度、技术工作制度及管理制度。其中有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产品销售管理制度、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制度、生活福利管理制度、劳资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企业员工工作中应遵守的主要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设计。这是指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各类人员工作的权限及责任制度的设计,其目的是使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使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地、高效率地工作。主要包括领导干部责任制、各职能机构及职能人员责任制,以及员工岗位责任制等。
其他制度设计。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如员工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竟聘上岗制度、员工与干部对话制度等,还包括企业特有的典礼如仪式、特色活动等。
企业经营理念结构设计及程序化步骤
企业经营理念的设计应考虑到经营理念不同结构层次,在设计时可将企业经营理念的结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外现层、中心层和核心层。外现层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表层部分,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等,主要包括企业标志、标识和产品的外观设计等内容。如厂名、厂貌、厂服、商标、标语等,充当着企业理念的载体;而产品的外形、式样、品质、包装、维修服务、售后服务等,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反映。企业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时,就能吸引顾客。
企业经营理念的中心层是制度层,它规定了企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规章制度。包括了企业成员在工作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以生产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形式表现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理念的核心层是企业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指导企业理念的表层和中心层方向的指南,是企业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企业理念的核心层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经营哲学设计。它是企业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目标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只有以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为基础,企业内的资金、人员、设备等才能真正发挥效力。有了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生的一切问题才会有一个基本依据。企业经营哲学的形成首先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企业领导者人文修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哲学是在长期企业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企业精神设计。它是企业有意识地在员工群体中提倡、培养的优秀价值观和良好精神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如北京WEDO软件公司的企业精神是:WEDO好比一只雄狮,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
企业价值观、道德观与信誉观念设计。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为组织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优秀的企业十分注意企业价值观的设计。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制度都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制度是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的程序化步骤可分为五个步骤:
首先寻找若干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组成核心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对企业的业务熟悉,对企业暗含的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应在同事中有信誉、有能力,有广泛代表性。
进行企业情况调研,弄清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为企业准确定位提供信息。
核心员工小组开会,请每个人发言,对企业经营理念进行反思,列出他们认为重要和合适的经营理念,把大家的意见集中,将重要的企业理念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愿景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精神等排序进行选择。
提出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愿景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精神等企业经营理念设计的初步内容,并经企业员工广泛讨论。由若干文字功底较好的秀才组成写作班子,创作通俗的、准确的企业经营理念表述。应充分利用群体智慧并可考虑借用外脑。
在全企业范围内充分讨论,由大家发表意见,意见归纳后经领导层审议定稿作为正式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确定后还应接受实践的考验,并不断修改完善。
企业经营理念的设计过程应作为企业统一思想的过程,通过提出梳理企业经营理念的任务,在企业内部开展大讨论,逐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获得形成合力的效果,使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员工共同信仰和追随的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独立思考完成,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别家企业的经验。应通过信息反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先进的经营理念应能使员工与企业真正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应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应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能推动社会理念的提高与发展,我国企业应重视建设先进经营理念,并形成先进经营理念思想库。而落后的经营理念则会造成企业观念和体制的僵化,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来人心涣散的后果,削弱企业凝聚力与竞争力,甚至导致错误的企业行为。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广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摈弃落后的企业经营理念,使我国众多企业实现先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导向。
参考资料:
1.芮明杰,“21世纪的选择:新经济、新企业与新管理”,《学术月刊》,2004,2
2.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难题与建议”,《新华文摘》,2004,10
3.张楠,“简述企业家战略思考的七个核心概念”,管理科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