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是青岛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一批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荟萃青岛,文学社团纷纷诞生,文学创作相对繁荣。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在第一批学生中有许多热爱文学活动的进步青年。在英文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林(原名王弢)和俞启威(即黄敬)等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对内则称“左联”小组。
1932年夏天,“左联”小组领导人王林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被迫离开青岛,“左联”小组也因此暂时停止活动。1932年10月,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领导下又重建“左联”小组,并从国立青岛大学扩大到社会上,由地下市委青年委员乔天华任“左联”小组党代表和地下市委宣传委员、原“左联”小组成员黄敬共同领导。参加青岛“左联”小组的主要成员还有在《青岛民报》工作的杜宇、姜宏、于黑丁,在《青岛晨报》工作的王令菲、陈迈迁等。1933年“左联”有成员20余人。
青岛“左联”小组通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开展活动。读书会把《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定为必读书,同时也阅读进步文学书刊。1933年,茅盾的长篇名著《子夜》问世,他们立即定为必读书。但从上海运到青岛的《子夜》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扣留。“左联”小组成员于黑丁从他的老师王统照处,找到了茅盾的通讯地址,写信向茅盾求援,收到了茅盾的赠书,使读书会的同志如愿以偿。
青岛“左联”小组一直活动到1934年夏天,因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左联”成员黄敬、姜宏、王令菲先被捕,于黑丁被通缉,乔天华调到潍县,“左联”小组停止了活动。
与上海“左联”成员多是有名望的作家不同,青岛“左联”小组成员,主要是一些热爱文学活动的青年。他们中的王林和于黑丁以参加青岛“左联”小组活动为起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建国后成为著名作家。
继青岛“左联”小组后,1933年先后成立了汽笛文艺社和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汽笛文艺社成立于1933年春,成员有周世超、彭也夫、林映(又名郭锡英)。“左联”小组成员姜宏、于黑丁也参加了汽笛文艺社。汽笛文艺社编集出版了文学刊物《汽笛》,成员们还把《汽笛》油印成小册子,带到工厂,分发给工人。汽笛文艺社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青岛当局的注意,被特务盯梢,姜宏被捕,周世超和于黑丁通缉,汽笛文艺社被迫停止活动。
30年代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还有:
一、铁路中学的绿萍社,为《胶济日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郝复俭(署名白石)。
二、礼贤中学的晨鸡社,为《青岛时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徐国良、丁惟兴。
四、在《青岛民报》上编辑文学副刊《菲醇》的菲醇社。
六、青岛诗歌生活社,创办了《诗歌生活》月刊。七、青岛海声社,创办了《海声》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