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6月23日讯(记者张凌发通讯员翟德润)一名只有21岁的女大学生接手了父亲的“负百万”农场,与4名同学共同创立家庭千亩农场,预计年销售将接近1000万元,在创新创业的路上,她用自己的行动将梦想播撒在农场中,使连年亏损的农场实现了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果牧王国”。近日,她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最美大学毕业生”的光荣称号,她的名字叫“华梦丽”。
父女共筑农业梦试验田小试牛刀
2010年,华梦丽在南京经商的父亲赶着“去农村创业”的热潮,在句容天王镇的西溧村租下了200多亩地转型做起了农民。跨行发展的父亲循着“传统农业”的老路子,种瓜卖瓜、种豆卖豆,毫无创新意识也毫无竞争力。“自己卖没有销路,卖给批发商自己又挣不到钱。”华梦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要帮忙,但是正在上高中的她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那时开始,华梦丽心中就埋下了投身农业梦想。2013年6月,高考如约而至,喜人的成绩让父母欣慰,但是她却放弃进入重点大学,甚至出国的机会,毅然踏入了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选择了园艺技术专业,踏上了她的寻梦之旅。“不是不想进入名牌大学,而是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离我的梦想更近,所以我选择它成为我梦开始的地方。”华梦丽说。
课堂上,她专心致志,积极思考;自习室、图书馆成为她的根据地;挑灯夜读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付出终有回报,通过自己的努力,她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镇江市“优秀共青团员”等。她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同时还不忘综合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了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荣获院级荣誉28次,系级荣誉32次。此外,她在思想上也丝毫不会懈怠,在2016年6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四个小伙伴接手农场“五位一体”打开市场
2016年5月,华梦丽正式从学校毕业,由于在校期间表现良好,专业知识过硬,学校邀请她留校担任辅导员,但是她又一次放弃了这次机会。和学校一起奋斗的4个小伙伴义无反顾得投身到父亲的这个“负百万”农场,来到她深耕梦想的地方。
在华梦丽心中,有一个农业成功的公式:成功=种出来+卖出去,说得很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刚开始接手农场的时候,和父亲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销售问题。第一年,他们为了突破销售瓶颈,跑遍了南京、句容的批发市场、水果店和大小超市,奈何都是走的批发路线,卖不出高价,10万斤左右的农产品才卖了十万元,还有三万斤左右烂在地理,平均算下来才1块钱一斤,勉强能支出工人工资。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一定要走出去卖,为什么不能将顾客请进来?”华梦丽说,“现在城里人处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乡村农事体验的市场需求很大。”自此,华梦丽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开始大胆实施转型计划,探索传统农业向服务型农业的转变之路。她开始结合亲子游、户外拓展、项目体验等活动,把1080.5亩的农场划分为19块16区,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含观光采摘、休闲垂钓、农家餐饮、果蔬配送、承包菜地、领养果牧、动物喂养、草坪农事活动等12个项目。将游客吸引到农场来,为游客提供“游、玩、赏、食、宿”五位一体的服务,将终端市场从商户搬到农场,既节省了人力和运输成本,又完美解决了销售问题。
造福周边百姓农场变身“农产品集市”
农场转亏为盈、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突破,并不是另华梦丽最开心的。令她最感到欣喜的是,通过她的努力,带领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自己做出了一些成绩,才可让大家信服”华梦丽说。看着农场用自己的方式种植果树、饲养禽畜,让果牧的品种更优,直接增产增效,周边的农民、企业纷纷来学习,华梦丽很乐意向他们传授技术。尤其在水稻种植方面,农场的品质优良,供不应求,华梦丽便和农民洽谈,采取提供稻苗给农民代种,并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撑,产出水稻他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一毛钱的价格全部收购的模式,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华梦丽还在农场内开辟了一处“农产品集市”,让周边农户将自家产品在此售卖,将自己的销售渠道无偿提供给他们用。村民熊德芬种了几亩西瓜,他每天都会用车拖着西瓜到农场里面卖,“以前都是在路边上卖,不仅不安全,还不一定能卖出去,”熊德芬说,“现在在小华这里卖,根本就不用愁,每天一车西瓜都能卖得一个不剩。”
农场由五名大学生共同创业,发展至今带动大学生就业12人,周边农民固定就业40余人,真正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富裕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通过我们的实例让农民掌握更加科学的种植知识,保护生态环境,这才是最大的欣慰之处。”华梦丽说。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