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嘉县南城街道金平村的山坡上,尤先生雇的工人正在田里劳作。黄攀摄
与这些有着稳定盈利模式的大家庭农场相比,我市还有一批热衷生态种植的小家庭农场,且相当一部分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面临着前期投入大、人工成本高、销售渠道窄等问题。
他们投资50多万开荒种菜
3月23日下午,阳光暖暖地洒在永嘉县南城街道金平村的山坡上,今年70岁的戴阿婆正在门前摘豆角,不远处的鱼塘边,丈夫陈老伯正和雇工们在家庭农场中挖鱼塘,他们计划下半年扩大田鱼的养殖规模。
去年4月,陈老伯和女儿女婿们共同创办了这个家庭农场。他的女婿尤先生说,以前,全家吃的菜都是他父亲种的,后来,父亲年纪大了,种不动了。这几年,他们经常看到有关问题食品的报道,就萌发了到永嘉种蔬菜的想法。
在尤先生看来,他们家农场所在处山清水秀,山中很多地已荒废多年,土壤中基本不会有化肥和农药残留。“将这种土地开垦出来种蔬菜,是最好不过了。”尤先生说,他们注册成立了一家叫做“撷园蔬”的家庭农场,以每年每亩100元的价格承包了金平村的20多亩山地,租期为21年。
目前,他们在农场进口处装修了一处老旧民宅,在农场里面开垦出一些荒地用来种蔬菜,不但养着几百只本地鸡,还在鱼塘放养了田鱼。
尤先生说,截至目前,他们已先后在家庭农场中投入了50多万元,接下来他们计划将房前的一个小土丘推平,设置一个自助烧烤的场所。到时候,城里人可以到农场中自己烧饭吃,品尝纯天然食品。
他们投入上百万收入却很少
尤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平时要上班,只有周末才能来农场照看。忙碌时要雇工人帮忙,一人一天的费用是200元,一台挖掘机一天的成本是1000元。有机蔬菜需要施有机肥,他们就从附近的养猪场拉来,每车需要500元。因此,他们所种的蔬菜成本是市场上同类蔬菜的好几倍。如果遇到销售难,剩下的蔬菜就只能喂鸡或喂鱼。
他们在山上养了几百只本地下蛋鸡。天气暖和时,每天可以捡三四公斤土鸡蛋,但到冬天时,一天只能捡一二公斤。
曾有专家建议,天太冷的话让母鸡吃一些小鱼小虾,使其补充能量。于是,尤先生夫妇特地开车到洞头海边,从渔民那里采购了几大筐鱼杂,拉到山上晒干给鸡吃。虽然产蛋量有些上升,但养殖成本也增加了,一家人经过权衡,决定把部分产蛋鸡杀掉卖钱,等来年天气暖和时再重新养。
与尤先生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市民蔡女士。蔡女士夫妇在永嘉楠溪江畔的一座山上创办了家庭农场,农场里养着本地鸡、本地猪以及很多蔬菜。
蔡女士说,他们之前在温州市郊开工厂,两年前,他们把厂房租给别人,一家人来到永嘉山上办农场,“转行搞种植和养殖,很多事情都得摸索着来。第一次,我们买了5000只小鸡,结果最后只活下来2只,亏了好几万元。现在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一直没找到一种持续的盈利模式。”
现在,蔡女士的儿子隔两天就要开车载着从酒店收集来的剩菜剩饭运到农场中,再带着刚宰的本地鸡回市区卖给酒店。
“为了运输,我们还买了一辆新卡车,人工成本也很高。我们已经投入了上百万元,收入却很少,至今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蔡女士迷茫地说。
对有机蔬菜他们看法不一
市民林女士是一名有机蔬菜发烧友,她买菜时非常注重是否本地特色的蔬菜或者朋友亲自种出来的蔬菜,并称“这种蔬菜吃起来比较放心”。
对此,市民吴先生却有不同看法。他说,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现在很多家庭农场的种植方法,就是他小时候看到的父辈们的种植方法。当时由于缺少农药和化肥,很多农作物产量少、效益低。
他认为,现在虽然一些蔬菜在使用农药和化肥,但这些都是科学种植的必要程序,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再加上有政府检验检疫部门在中间把关,他对菜场上的蔬菜还是比较放心的,也更愿意去菜场买菜买肉。
备案家庭农场已达2600多家
现如今,有机蔬菜高昂的价格依然吸引着很多投资人。乐清刘先生,近期正和朋友考察平阳山区的一块土地。他们计划将这块土地改造成家庭农场或农业合作社,搞有机蔬菜种植,走高端农业的路线,“我相信利用现有的渠道,销路应该不会差。”
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已在农业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已达2600多家,分为种植、养殖或者两者兼有。2013年国家一号文件出台后,家庭农场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其中很多是之前的“种粮大户”或者“水果大王”等转型而来,如在瑞安马屿已种植近30年的项宝荣一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