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南宁的农业生产多是“靠天吃饭”,依赖传统的人力耕作;如今,现代科技正深刻改写南宁的农业发展轨迹。从旋耕机到植保无人机,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科技的力量在田间地头日益彰显,不断推动南宁市农业生产方式革新,持续助力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的进步究竟给农业带来哪些变革?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进南宁的广袤农村,记者听到了来自田间地头的“科技新声”:以前依靠经验的种植模式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取代,“新农人”们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慧”种地,甚至通过AI与农作物“对话”,让科技代替人工,为农作物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照顾”。从优质稻田到茉莉花田,从蔬菜大棚到陆基鱼池……科技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解锁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科技应用新场景,为首府南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硬核”动力。
宾阳县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幅提升耕作效率。(罗桂源摄)
横州市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基地内的超低功耗智能云终端。(横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贝贝南瓜深受市场欢迎。记者郭少东摄
智能科技加持实现“上岸养殖”近年来,“海鲜陆养”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和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在万里之外盛产的南美白对虾品种也实现了“南宁产”。在位于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的广西仁者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这里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投喂系统、养殖可视化系统以及排虾壳系统等技术培育的无抗绿色南美白对虾深受市场欢迎。该基地采用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虾模式,在地面上设置圆形养殖池,将南美白对虾集中养殖在圆池内,养殖水通过底部集排污装置连通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的养殖用水重新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健康绿色养殖。此外,基地还建设了全套水处理系统,通过调配人工海水并搭载智能化设备监测调控养殖环境,将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实现循环水养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渔业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走进位于江南区的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数十个用于养殖罗非鱼的室内陆基圆池整齐分布,池中水清鱼肥,养殖技术人员不时来回观察罗非鱼生长状况。
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内,工作人员在鱼池边投料。潘浩摄
“陆基圆池养殖技术提供优质养殖环境,相比传统外塘养殖,具有节水、节地的特点,可精准化投喂和饲养,减少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大幅提高养殖产量。”广西农垦明阳渔业创新示范基地养殖技术员黎遗富说。陆基圆池养殖模式与外塘养殖模式相比,具有养殖集约化、高密度化特点,以科学的精养技术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可以解决宜渔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通过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减少人力投入,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南宁是广西水产养殖的优势区域,淡水养殖规模、产量一直稳居全区前列。近年来,为推动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齐飞,南宁市以数字化、科技化推动设施渔业扩面提质。如今在南宁,通过科技赋能,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向科技发展要质量、要效益,延长产业链,南宁渔业正持续进行着一场绿色高质量“蝶变”。
主办单位: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承办单位: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45010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