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远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吸引了许多在外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反哺家乡,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栏选取三位近年来从各地归乡投资发展的代表性产业和创业者,一同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为这些不忘桑梓的企业家们喝彩。
广东宇时代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生元
返乡勇追梦传播“好声音”
在梅州平远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刚从深圳回来的杜生元正在车间里检查350K桌面蓝牙音箱和370小听蓝牙音箱。“只要有空,都会来到车间,一来可以和员工交流,二来小细节自己看了比较放心。”他说。
杜生元是平远县长田镇禾礤村人,2010年9月从深圳龙岗回到平远开办电子音箱厂。从深圳回到平远,杜生元的目标是打造实实在在的企业。“我有个梦想,把梅州打造成‘传播世界声音’的地方。”11年,杜生元从零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循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因为情怀卖房回乡办工厂
出生于1979年的杜生元,是原梅州卫校一名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一向对电脑感兴趣的他来到深圳龙岗小学,成为一名电脑代课教师。
四年后,由于精通动画制作,他本可以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编制内的教师。然而,年轻的杜生元却辞了职,在龙岗开了一家主营电脑音箱、摄像头、鼠标等电脑周边配件的经营店。经过苦心经营,两年后,他的店成为当时龙岗区最大的批发店。2007年,随着电商的兴起,杜生元的生意开始在淘宝平台上线,运用实体+电商的模式,批发生意也越做越大,很快便在深圳买了三套房子,并且带动了家乡兄弟姐妹在珠三角开了20多家电脑配件批发店。
但常年在外打拼的他没有安于现状,骨子里总有股家乡情怀。于是,2010年9月,杜生元回到平远县长田镇,创办起了宇时代电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类电子音箱。
一步一脚印小厂办成大企业
杜生元意识到,但凡被市场看好的产品,如能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杜生元大胆扩张创业版图,一鼓作气在兴宁、梅县、五华、江西等地设立分厂。如今,既是生产商又是经销商的广东宇时代公司已累计在梅州各地投资近6亿元,拥有员工2000多人,年产成品音箱3000万只,喇叭5760万只,产值4亿多元。其中宇时代、乐儿飞、技腾3个自主品牌都是国内各电脑城、电脑数码店销量最大的品牌,产品远销世界七八十个国家,并在广州、深圳华强北、浙江义乌等外贸集散地拥有7个外贸渠道。
情系家乡投资公益一起做
回乡创业多年,杜生元算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客家商人。多年来,杜生元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家人,只要员工或家属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他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平远特别是长田修桥铺路、助学扶贫等公益活动,目前已累计为长田火石寨公园、石角曙光报遗址、平远教育基金等捐款近200万元。
对于“做好事”,杜生元谦虚地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和家乡人民的支持,他认为,梅州各县(市、区)的营商环境很好,成本也比珠三角低,有机会会号召更多在外的乡贤回乡办实业。
“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回乡办厂。未来,‘宇时代人’会以打造更多更好的音箱为己任,传播更多好声音!”说这句话时,他的眼中泛着光,思绪仿佛回到当初义无反顾回乡的当年。(文/图朱双玲)
梅州市叁陆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展辉
跨界乐助农带富众乡邻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在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一片碧绿的叁陆陆电商农业产业生态园里,桑葚喜获丰收,进入采摘期。
电商人跨界发展农业
走进桑田,眼见桑果密密麻麻地藏在绿茸茸的桑叶下,压弯了树枝。熟透的桑果油亮黝黑、粒大饱满,令人垂涎欲滴。不时有游客过来,采摘、品尝、拍照,体验着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因游客增多,工作人员忙着引导游客前往桑田,而梅州市叁陆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展辉也在其中。
2018年,在外闯荡20余年的乡贤企业家李展辉选择回到八尺镇黄沙村创业。“我原先在深圳做日用品电商销售,每年销售额上亿元,为什么要回到农村呢?一是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二就是看到家乡生态好,坚信农电商是条好路子。”他说。作为黄沙村村民,李展辉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在黄沙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及销售,为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之前村里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也没有办法卖出更好的价钱。”在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后,李展辉决定引种无花果、桑葚等。通过流转土地,梅州市叁陆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种植有桑葚300亩,无花果近30亩。
之前在深圳奋斗的李展辉深知大湾区有广阔的市场,于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团队搭建叁陆陆电商平台,并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按照保底价收购,让种植户“零风险”种植。“公司在黄沙村建立了叁陆陆电商直播中心,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多渠道拓宽农特产品的销路。”他说道。
“桑葚、桑芽菜不耐贮藏和运输,加工厂可以进行冷藏、保鲜。”李展辉说,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建设水果加工厂,除了更好地储存桑葚、鲜桑芽,将探索桑葚精深加工,生产桑果干、桑芽菜、桑葚浓缩汁、桑葚酒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延长产业链。“5月,便到了无花果采摘季,到时采摘后处理加工与桑葚类似,可以卖更容易储存的果干。”他补充说。
不仅如此,去年冬季黄沙村利用土地闲荒期发展种植梅菜约50亩,叁陆陆公司也全包了。“加工厂新建有果蔬干制品加工生产线,不仅可以做果干,我们还制作梅菜干放到电商平台上卖,大获成功,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说到这,李展辉难掩激动。
农电商带富众乡邻
叁陆陆公司自落户黄沙村以来,就带动含21户脱贫户在内的周边农户种起了共40亩桑葚。“我一直在这做,一年总收入有30000元。”正在桑田务工的脱贫户肖焕英说。
黄沙村曾是省定相对贫困村,在帮扶下,该村已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在黄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放眼望去,小桥流水、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叁陆陆电商农业产业生态园绿意盎然,散发出勃勃生机,而穿村而过的358国道通向了远方。
“我是想通过产业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人来加入,让农特产品更好卖出去。”李展辉解释道,“脱贫攻坚,企业应尽一份责任,乡村振兴上也是。”他下一步目标是将叁陆陆农业产业生态园打造成以无花果和桑葚种植、加工为主,配套休闲、餐饮、仓储和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电商农业产业园,积极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我想要的是集种植、加工、民宿一体的小而精的模式,而且是可复制的农村山区的经营模式,我们公司以后会继续在乡村振兴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对自己的做法充满信心。(文/图袁志鹏)
平远蓝天皮具公司创始人朱添荣
匠心入皮艺传承家乡情
在平远梅青路平远蓝天皮具公司,空气中弥漫着植鞣牛皮的淡淡香气,经过裁剪、染色、印花、塑形、抛光、打蜡等三十多个步骤,牛皮最终或变成了动物样式的零钱包,或变成了花瓶,或变成了人物、神像等皮雕画,立体精美、栩栩如生。
“这里需用斜刀针,底面线必须相同……”创始人朱添荣刚从广州公司回来,便走进厂房,细细地检查每一样皮艺品,并与工人交流手艺。在他眼里,这些皮艺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手工艺人匠心的表达。
把兴趣变成事业
据了解,朱添荣于1972年出生在东石镇,1990年,自小对绘画颇感兴趣的他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系统地学习美术专业。怀揣着“将画纸变成实物”的梦想,两年后,学成的朱添荣没有寻找对口的教师职业,他进入珠海一家皮具厂,在厂里负责皮包、鞋等产品设计。
“牛皮可塑性强,线条肌理很美,让人百看不厌。”在与皮革的日夜相处中,朱添荣觉得牛皮应该有更生动的表现方式,于是他便打算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皮艺厂。有想法,就要干。朱添荣毅然辞去工作,四处筹措资金,来到市场、信息、原材料等都最具优势的广州,在白云区注册古琪皮饰有限公司。
起初,珠三角几乎没有类似的企业,能得到的参考也很少。于是,朱添荣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设计中,从素材、材料、工艺等多方面探究,并融入中西方文化元素,将更多表现形式的皮艺品呈现出来,其作品还多次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我们的核心就是原创。”不论营销模式如何改变,朱添荣始终保持着对“原创设计”的坚持,还创立了“牛皮气”品牌,将一个牛皮手工艺人的倔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赋予到品牌中。
经过不断摸索,几年下来,朱添荣公司的皮艺品种类达到一百多种。因为坚持原创,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皮艺品逐渐打开市场,2003年起,每年产量达20多万件,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并做出了一点改变。”朱添荣说。
将皮艺匠心带回家乡
为了能拥有更稳定的工人队伍,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发展规模,2010年,朱添荣在五华开设了第一家分厂。2017年,他又回到平远,开设蓝天皮具有限公司。
如今,朱添荣将公司的产品设计、展览、销售环节保留在广州,而将生产重心都转移到平远和五华。受疫情影响,去年厂里的订单大幅减少,现在,订单又逐渐恢复,且供不应求,生产排期已到了7月份。
市场时有波动,但朱添荣对皮艺品工艺的追求始终没有变,从设计绘图、牛皮选材到手工制作,他在每一个环节仍坚持精益求精。所以,他更喜欢人们称他为“匠人”而非“商人”。
对于未来的规划,除了继续壮大公司实力,朱添荣还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手工皮艺品。“每一件手工皮艺品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人情味的,只要了解皮艺品背后的匠心理念,感受到手工艺人的美好,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把它们带进自己的生活。”他说。(文/朱维佳图/袁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