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7.23湖南
提起马楚,很多人一脸茫然。
马楚,乃至五代十国,
是被史学家长期忽略的一段历史。
作为只存在了不足五十年的小时代,
在长沙,乃至整个湖南,
都很难寻找到太多关于马楚时代的遗存。
而正是那个短暂的马楚,
长沙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都”,
湖南的经济、文化
开始转折进入缓慢上升阶段。
大混乱解构了传统的政治格局,
却给了湖南一个崛起的全新历史机遇,
让湖南真正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马楚国是谁建立的?一个河南木匠......
马殷,一个木匠的逆袭人生。▼
楚王马殷乾封泉宝铁钱。▼
马楚文化园内,一堵城墙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马楚曾经有多强盛?
马楚全盛时期,其辖域包括现在的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马楚时期,改唐代的东池为小瀛洲的一部分,如今的东池,则是都正街上的一个历史文化景观。▼
马楚时期,长沙的园林建设进入高潮,如今的开福寺,就是当时会春园的一部分。▼
从都正街到小瀛洲,都曾是马楚的宫廷园林。▼
马楚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马王街幽深的街巷,曾是马楚宫廷的奢华园林。▼
溪州铜柱见证了马楚与湘西少数民族的和平共处。图/覃事良▼
马楚巷原本并不存在,是今人为纪念马楚时代所命名。▼
马殷墓在哪里?
不是马王堆,难道是马坡岭?
马坡岭,曾经被传为马氏父子的埋骨之地。▼
湖南还有哪些马楚遗迹?
马王街:当年的王城所在
这里是马楚当年的王城所在,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就是长沙城的核心区域,马楚在这里建立宫城,是沿袭了历代的选择。
马王街曾是马楚的王宫所在,如今已难寻历史痕迹。▼
在马王街上,有一所长沙市修业学校,前身为1903年同盟会会员周震鳞等人创办的修业学校。
1910年迁到当时的马王庙旧址,也就是现在的位置,而马王庙,则是马楚政权灭亡后,后人为纪念他们在王宫旧址上所建,如今王宫、庙宇早已湮没,留下的是无法被毁灭的名字。
明月池:如今只剩一块碑
这是一个有着极为清朗意境的地名,然而我们却是捂着口鼻走进去的。浓烈的腐烂鱼虾味道弥漫在这里,熏得人头昏脑涨。
作为长沙的八大老街之一的西长街,改革开放之初成为长沙首批对外开放的农贸市场,至今尚存一块刻有“古明月池”四个字的古碑。
古明月池碑,是关于明月池的历史记忆里不多的一点遗迹。▼
碧湘宫:马希范的风景园林
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极尽奢华且又爱好园林宫殿的马希范把这片临河的地方打造成了他的休闲花园。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古楼门”的街名,也许就是碧湘门的所在地。
由马楚碧湘宫而得名的碧湘街,如今是充满市民生活气息的市场。▼
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简单的四句诗文,就勾勒出了当时长沙的城市景观。
碧湘宫的位置就是如今的碧湘街。碧湘街被书院路截断,分为上下两街。这里的小商品批发生意依然很红火,而关于历史的记忆,只剩下星星点点的碎片,一块刻有“碧湘宫故址”的石碑,提醒着现在的人们,这里曾经那般美好过。
开福寺:马楚为长沙留下的最重要寺院
没有马楚就没有开福寺。我们在寺中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碑名《紫薇山古开福寺记》。碑文开篇即有:马氏开国湖南……碑文详细介绍了马楚开国后开福寺的建立过程。
《紫薇山古开福寺记》里详细记载了开福寺与马楚的关系。▼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历经重建的开福寺,继承了马楚的文化基因,是长沙城内的园林胜景。▼
碧浪湖与紫微山也是当时的风光盛景,紫微山原本并不存在,正是因为开挖碧浪湖,才堆砌成了这一处人工山体。相比于马殷,马希范对于园林的热情更高,在他的统治期内,马殷的行宫被扩建成了规模极大的会春园。
常丰县:马楚的粮仓
马楚在长沙市今芙蓉区东湖街道(原东岸乡东湖村)建有大型常平仓,名“常丰仓”。宋初,原马楚政权在今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所置的龙喜县迁至东湖村,利用常丰仓旧址改建为县城,名“常丰县”。今在浏阳河边有马楚文化园。
圭塘河:马楚的农业基地
据《湖南通志·堤堰》引《异录记》注释,圭塘原名龟塘,汉武太始(公元前96—前93年)时“有神龟,皎然白色,长四五尺,出水中,巡行岸上,因名龟塘”。
马楚时期,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如今这里依然有着大量的泉水。▼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龟塘能够确定的,就是开凿于五代马楚时期,在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个关于湖南古代农业发展的沙盘,其中特意标明了圭塘的位置,足以证明这里的重要性。
据《宋史·食货志·农田》载:“初,五代马氏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龟塘即长沙今雨花区之圭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处大兴水利建设,修有环山灌渠一条。1974年又开凿长7公里,宽30米的圭塘河,千年水利工程死而复苏。
在圭塘河沿岸曾经的丘陵带上,依然有泉水分布。当年,这里应该有着更多的泉水,以至于可以成为泉群,然后积水成塘,附近的村名,竟然也都和塘有关,圭塘、井塘、大塘、月塘是河边主要的村落,虽然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村名却仍在,可以想象在马楚时代,这里井水灌溉万顷良田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