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的榆树市,一提起马占有,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作为吉林省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他依托全程机械化探索出一条“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合作共赢发展之路。
扎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增产增收
2014年,马占有放弃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扎根农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之初只有12人,仅有2台504拖拉机及配套的播种机、灭茬机,租种本村450亩旱田,靠人工收获,利润甚微。2016年,在“吉林省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合作社购置了大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收获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广泛应用新机具新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服务,在本乡镇及周边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引领小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2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900公顷,采用无人植保机、籽粒收获机等高端机具作业。大豆种植采用进口马斯奇奥精播机播种、自走式植保机植保、谷物收割机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马铃薯种植除了机械播种、机械收获外,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作业质量得到合作社成员以及周边广大用户的认可。
合作社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实现了绿色标准全覆盖,生产、加工、包装一条龙。先后注册了“榆浓香”牌玉米碴、“马家三兄弟”牌小米两个绿色品牌,在松原市乾安县谷子生产基地和本地的玉米绿色生产基地,年生产“马家三兄弟”牌小米600吨,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每吨利润400元;年生产“榆浓香”牌玉米碴5000吨,定单销往天津天庆化工有限公司,每吨利润200元。为开拓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了电商农村服务平台,网上直销,年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实现了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103人,占地面积18610平方米,办公楼面积500平方米,机库面积1200平方米,粮食库房面积4500平方米。拥有日产500吨烘干塔及配套设备、100吨地秤、50铲车1台、粮食化验室1间、粮食输送机12台、谷物深加工流水线1套、各种农机具65台(套),固定资产达800万元,年经营土地25200亩。合作社托管和流转范围已覆盖到榆树市环城、培英、大岭、太安4个乡镇街的几十个村,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定单生产,年创利润280万元。
造福于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提起规模经营来,马占有算了一笔帐。要是农户自己采购种子、化肥,雇佣农用机械,每公顷最少5900元的费用。如果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农机服务,仅收农户4100元,降低了成本不说,还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到其他产业增收致富。现在已有200人通过合作社实现了劳务输出,收入至少翻了一番。
2018年,合作社购置了大型秸秆压块成型燃料设备、牛羊秸秆饲料加工设备和生物质肥料设备,建成了玉米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线4条、秸秆饲料生产线1条、玉米秸秆生物质肥料线1条,年加工玉米秸秆固体成型燃料4万吨、秸秆饲料1万吨、生物质肥料5000吨,不仅为合作社创造了80万元利润,还解决了9000公顷玉米秸秆处理问题,把农民眼里的“废物”变成宝贝,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造福于民。
担当肯干,做群众心目中的“及时雨”
不断学习,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要从一产独大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对自产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以半成品或成品的形式进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稳步提升经济效益,为周边的乡亲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到自己和合作社的发展愿景,马占有信心满怀。他表示,合作社还将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持续推进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走绿色发展之路,生产绿色安全、质量优良的农产品。依托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调整种植结构、生产紧缺的优势产品,打造出自己的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