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根据泥料以及器形的不同,分为西施壶、仿古壶、秦权壶、水平壶、半月壶、茄段壶、虚扁壶、德钟壶、线圆壶、汉瓦壶、美人肩壶、柱础壶、唐羽壶、东坡提梁壶、鹧鸪提梁、华颖壶、大彬提梁、龙带壶、四方壶、传炉壶、合欢壶、洋桶壶、葫芦壶、井栏壶、石瓢壶等。
紫砂壶各种名称大全:
1.西施壶
徐友泉先生首创,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2.仿古壶
仿古壶圆润精巧,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造型雅致,线条流畅,比例恰当,清雅无双,宁静淡泊。
3.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其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4.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铎为大铃铛、甬钟的意思。在古代军事活动中用于召集士兵,击鼓鸣金的“鸣金”即摇铎。
5.水平壶
因为喝功夫茶时,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为了使壶浸在水中时能保持水平状,故在制壶坯时不仅壶嘴和壶把要协调,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称之水平壶。
6.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该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7.半月壶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所谓“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8.树瘿(yǐng)壶
壶身做松树瘿瘤状。壶把做树枝分叉状。把下有纂书款“供春”二字。壶盖做成番瓜蒂状,盖内有楷书「玉麟」印款,壶体泥质较细腻。
9.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10.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
11.虚扁壶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逐步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2.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壶型制沉重扎实,有种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13.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并以邵大亨的德钟壶最具代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14.线圆壶
线圆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作为圆壶中的经典,被不断的效仿和演绎,圆壶一直是紫砂艺人所忠情的一种器型,而圆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线组成,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
15.周盘壶
16.潘壶
其源自一个叫潘仕成广东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潘氏嗜好饮茶,其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该型制紫砂壶称为“潘壶”。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17.瓦当壶
18.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
19.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
20.美人肩壶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21.柱础壶
柱础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22.唐羽壶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唐人饮茶与今日沏茶不同,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其创意也可以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23.东坡提梁壶
传苏东坡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小,喝茶麻烦。苏东坡因此买来了紫砂天青泥,想做大壶,几月未果。某夜,书童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点心,苏东坡看着灯笼计上心来,按此做出了大肚皮的灯笼壶,因其光滑不易拿,于是搓条泥巴,做了提手,恰似房屋上头的梁,于是就取名“提梁壶”。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大文人,后人就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24.鹧鸪提梁
这把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在这只外型仿鹧鸪鸟的壶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号。
25.华颖壶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从“掇球”变形而来,名为华颖。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
26.大彬提梁
明末清初的时候,紫砂壶一般体积较大。时大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为小”,“改俗为雅”,奠定了紫砂壶基本的审美倾向,使紫砂壶能进入文人生活,成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时大彬成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让无数后人仰止。
27.龙带壶
28.四方壶
29.传炉壶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30.合欢壶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
31.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32.匏尊壶
紫砂匏尊壶的形象,创意来自这种有苦意的匏瓜,壶型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
33.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34.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35.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制成壶后,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却蕴生出美学意味。
36.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壶同时像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含蓄而绵长。
37.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类似古代井旁边之护栏。
38.石瓢壶
最早称为“石铫”,顾景舟时期后称之“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宜兴紫砂行业对紫砂壶自有一套分类方法,即将紫砂壶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三大类。
光货
凡壶身为几何体、表面光素的紫砂壶都叫光货。因制作这种紫砂壶坯时,要将器表修饰得极其平整光滑的缘故。光货有圆器、方器两大类。
圆器,即器的横剖面是圆形或椭圆形,圆器的轮廓由各种方向不同和曲率不同的曲线组成,讲究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
方器,即器的横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方器的轮廓是由平面和平面相交所构成的棱线所组成,讲究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展示出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僧帽壶、传炉壶、觚棱壶等都是明清著名的方器壶式。
花货
又叫“塑器”,是以雕塑技法为制器的主要手段,器形有三类,一类是仿植物之形为器,如梅段壶、松段壶、竹段壶等;第二类是仿瓜果之形为器,如南瓜壶、佛手壶、藕形壶;第三类是以动物之形为器,如鱼化龙壶;还有以动物之形为流、壶把的,也归于此类。此外,还有一些带浮雕根饰的紫砂壶,因装饰浮雕做得很显眼,也划归花货。明代供春树瘿壶是已知最早的紫砂塑器。
紫砂花货讲究器形仿自然之形,惟妙惟肖,让使用者在沏茶时能体会到巧夺天工的美感。清代初期,塑器风行一时,其杰出代表是陈鸣远,有束柴三友壶、南瓜壶、竹笋水盂、梅干壶及包袱壶等传世,构思巧妙,技巧娴熟。
筋囊货
又叫筋纹器,这是紫砂艺人的行话,他们把类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叫作“筋囊”,然后以这类“筋囊”为单元去构成壶形,并做到器表和器内一样,都是由生动流畅的“筋囊”构成的,口部和壶盖的“筋囊”要上下对应、合缝严密,体现一种数学般的精巧和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