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振兴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农村现代产业,关键在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当前正值科技进步、产业重组以及生产要素转移加速的时机,应建立机制使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推动现代生产方式变革农业。同时,应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重点放在实用科技上,与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大力促进科技人员投身于星火计划。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特派员有效衔接着技术和农村。过二十余载勤耕不辍,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壮大至近百万人。这项制度以科技人员和农民为主体,以发展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注重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重组现代生产要素,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多重优势资源在农村的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科技特派员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的辩证性改革思路。各地区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化解三农难题的“南平模式”,以政府实施的科技项目为载体的“宁夏模式”,突出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的“浙江模式”,以及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广东模式”。
坚持高端科技团队与乡土人才相结合,推动由“单人单点”服务向“组团联动”服务转变。坚持要素集成和服务需求相结合,推动由单一农业技术服务向宽领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转变。加强区域性协作,加速科技特派员的有效流动。打造跨省跨国的开放型科技特派员模式,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台胞科特派”模式,“山海并肩”的闽宁协作模式,“菌草援外”的中国智慧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村为科技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最广袤的市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产学研用企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强化科技协作,补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农”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齐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强化绿色导向,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写意”。抓住资源利用的源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输入科技元素,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科技对农业面源环境的保护,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重塑农业绿色的本色。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检测和确权登记,通过科技创新深挖生态产品市场潜能,建立价值实现机制,唤醒生命绿色的象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构建乡村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服务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形成有机的整体,构建完整的体系。一要深化“一体运作”。推动科技特派员与现有科技服务网络融合,形成“科特派+”新格局,有效放大科技效应。二要推进“两型融合”。通过高端“引”、市县“派”、基层“培”、社会“聘”等方式,着力构建上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校专家,中有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企业和服务团队,下有农村带头人、返乡大学生、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的“宝塔型”科技服务体系;以项目为纽带,着力构建“漏斗型”资源要素导入体系,打通科技、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对接绿色产业的通道。三要强化“三力联动”。依靠政府力引导,在定政策、搭平台、优环境、强保障等方面积极作为,依靠社会力牵引,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作用,把分散的创业个体组织起来;依靠市场力量主导,将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等资源要素系统集成,形成创业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风险共担。
科技创新赋予乡村振兴新模式。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创新运作、完善机制,以新模式推动新发展。一要突出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一体运作,成立科技创业服务公司,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服务新模式。二要突出全链条、全要素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在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向生产、加工、检测、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转变,向宽领域、全要素的综合性服务转变,打造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训、资本对接等平台,促进要素集成和服务需求相结合。三要突出集群式、兵团化作战。顺应科技供给由单人单点服务到组团服务、协会服务演变,服务需求从个体农户向企业主体延伸的趋势,推动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专业团队与实体经济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从更高层面联合开展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服务的规模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单兵突击”向“兵团推进”的转变。
为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新兴农村产业和业态,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基地和企业,提高农业装备、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提升种业工程,推广适用科技与农机设备,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探索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模式,打造食品产业集群,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以迈向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