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卖假冒伪劣化肥不断翻新手法,别被化肥“忽悠团”忽悠了
半月谈记者熊家林
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时节是每年农忙关键期之一。在此时节,“忽悠团”却瞄准化肥,将其作为行骗盈利的工具。他们通过冒充专家、送礼请饭、借“订单农业”之名等手段,销售假冒伪劣化肥,导致农户上当、农业生产受损。
为卖假冒伪劣化肥不断翻新手法
——送礼送酒请吃饭,想方设法骗消费者进套。今年夏管时节,湖北省通城县查获一起非法销售伪劣化肥案。据了解,该犯罪团伙通过免费请吃饭、买肥料送白酒等手段,吸引有化肥购买意愿的农户前来“听课”,诱惑他们购买所谓的“新型肥料”。而他们口中效果好又便宜的“新型肥料”,其实是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伪劣产品。
——借“订单农业”名义生产销售劣质肥料。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部门公布5件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的典型案例。其中的一件生产销售劣质肥料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化肥经营门店推介,与多名果农签订脐橙采购合同,将劣质肥料产品销售给果农用于种植脐橙,致使脐橙树大量落叶落果,果农遭受损失。
——冒充专家饰演讲师,所谓教授仅有小学学历。今年上半年,公安部公布多起化肥“忽悠团”售假典型案例。有的犯罪团伙分别饰演讲师、销售员等不同“角色”,有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凭,却冒充大学讲师授课。这些化肥“忽悠团”连“吹”带“骗”,编造身份假扮专家都是为了吹嘘假劣化肥产品功效、性能。
化肥“忽悠团”为何难治
禁绝“忽悠团”需用好行业监督
今年,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行动,对化肥“忽悠团”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起到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保护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业内人士建议,在用好大数据手段加强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治效能,营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农机手将化肥装入农业机械设备中王松摄
南昌市新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万云峰等人建议,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对于市场信息了解较多,可以发挥他们熟悉市场的优势,协同参与市场监督工作。此外,还可通过农业合作社、乡镇网格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未经许可进村推销的“忽悠团”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