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在某段视频平台刷到过几个茶圈“大师”、“大佬”发的视频,声称做茶喝茶数十年,访茶山近千座,只要茶汤一入口便可知道是什么山头,以及有没有农残。
这应该是大师们专门修炼的特异功能或是真正的天赋异禀吧,尽管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一口辩山头”的神技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因为这就如同“你是否相信世界上有鬼”一样是一个无法用事实证伪的问题。
先说结论:农残在市场流通的大部分茶叶中是普遍存在的。
换个说法理解:真正零农残的茶叶在整个流通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
当然,这个结论不仅限于茶叶,可以放大到大多数农产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蔬菜、水果、粮食、水产品等。
(我国食品安全等级架构,制图|老衲不老)
如上图所示,除了极少数的“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之外,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食品(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茶叶等)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使用农药化肥或激素等物质。
当然,这句话不能过度解读为“所有茶叶都含有农残”或“大多数茶叶都不能喝”,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说这话,不是为农残洗地,更不是为无良茶商们辩护,只是觉得有必要让茶友们对“茶叶农残”这个概念有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知。
下面从几个方面聊聊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大家谨做参考。
农药化肥在现代农业产业中的意义,如同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意义,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现代化农业和食品化学工业的伟大成就之一,更是保障全世界范围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
现实中,所有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几乎都避免不了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茶叶也不例外。
茶树使用农药,主要是两方面目的和作用:一、增产增收;二、防治和减少病虫害。
在我国十几个产茶省份中,但凡连片种植的现代密植型茶园,大多都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化肥和农药,当然有些改造为“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在化肥农药等农资使用上会严格限制,但这类茶园的比例目前还比较低。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已经逐步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茶园种植的方向会逐步由“追求产量”转向“追求品质”,那么必将逐步增加“有机生态茶园”面积,进而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其实很多知名产茶区的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早就在努力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更加生态的方式来防治虫害,同时也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其他省份茶区情况了解有限,仅简单说下云南茶区。
截至2021年末,云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740万亩,其中完成有机认证的茶园105.7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3%,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约为330万亩(含野生古茶树居群266万亩和栽培型古茶园64万亩,数据来自云南省茶叶协会)。
有机茶园和古树茶园基本上是不会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当然还有一批正在申请有机认证但尚未认证成功的茶园也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但其他部分茶园尤其是连片的现代密植高产茶园等,则可能普遍存在使用农药的现象。
云南大量存在的真正的古茶园/古茶林/古茶山,不论是冰岛、老班章这样的顶级山头,还是没什么知名度的小众山头,基本上都完全杜绝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一是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足够好,古人种茶讲究生物链自然法则;二来使用化肥农药这种既增加成本同时又降低市场口碑信用的行为并不符合当地茶农的切身利益;三来古树茶作为稀缺性资源需要爱护和保护已经形成茶农共识,所以从根源上也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的利益驱动力。
因此在这些拥有古茶园/古茶山的村寨,几乎都能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看到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政府下发的古茶园强制管理规范或茶农公约,严禁所有茶农使用化肥农药等,且都有非常严厉的惩戒措施。
云南临沧勐库小户赛村里公示的村民公约
但在我们此前数次行走云南各大茶山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不少坝区茶园、和一些养护情况较差的“老台地茶园”等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施肥打药的情况,而除草剂、催芽剂等药剂的使用也时有听闻,但这类茶园的鲜叶基本也只能拿来做一些廉价的“街茶”、“大路茶”等,在市场上并没有多少议价能力,很难卖上好价钱。
虽曾目睹过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发生,但我们并非什么农业专家,也无法断定是否属于“不规范使用”或“过量使用”以及是否使用“违规农药”等情况,只能代表有“使用农药”这种现象客观存在。
新标准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调整,新增了4项农药的限量标准。在新标准正式实施后,我国对茶叶中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已达110项(含茶饮料)。这意味着茶叶生产和消费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农药残留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茶叶类目的农残限量指标)
茶叶农残不同于蔬菜瓜果农残。蔬菜瓜果是“吃进”肚子里的,所携带的“农残成分”当然也一并被吞吃进去了,而茶叶则是只需饮用其“浸泡过的茶汤”,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此时,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关于“农药”的基本常识:绝大多数农药都是“脂溶性”而非“水溶性”的。
脂溶性,即能够溶于脂肪、有机溶剂,但却不溶于水的特性。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违规使用农药”和“使用违规农药”,从而导致的“农残超标”茶叶。
在种植过程中,只要使用农药就可能产生农药残留,但有农药残留不等于农残超标。
对于农药,国家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如上文提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等),在这些标准里面明确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所能含有的农残最大限量,也明确列明了哪些是允许使用哪些是不允许使用的农药,以及各种农药合理使用剂量是多少,需要稀释多少倍等,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所以,我们应该警惕的不是“有没有农残”,而是“农残有没有超标”。
没有农残当然最好,但有农残也不意味着十恶不赦。
我们都知道那句俗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虽然如上所说,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茶叶可能都有少量或微量农残,甚至有少量茶叶可能确实存在“农残超标”的现象。
不过,也确实有一些茶叶产品是可以做到100%完全无农残(也就是零农残)的,大概概括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仅以云南茶区为例,其他可同理参考):
1、经过有机认证、雨林联盟RA认证等官方认证的茶园茶。
2、真正的生态古树茶(含名山名寨和非知名小众村寨的连片或非连片古茶园等)。
3、真正的原生态森林茶园、林下茶园茶。
不过上述这几种茶,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自然也不会太低,一来生态茶园因为不用农药化肥,茶叶产量本身就比非生态茶园的偏低,平均成本更高;二来古树+名山等概念的加持,以及本来就极为有限的产量,供不应求。
当然也并不是说除这些之外的就一定有农残,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概率大一些。
当然,市场大量充斥的“假名山”、“假古树茶”、“假白菜标”等茶品均不在以上范围内。买这些一定记得风险自负。
除此外,如果只是避免买到“农残超标”的茶,那么就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绝大多数正规知名茶企或所谓“传统大厂”生产的茶叶都能做到农残含量在国家标准限定之内。
多说一句:网络直播间里的各种“炸福利”、“放漏”、“回馈家人”的茶,农残/卫生风险比较高,还请莫因贪图低价导致身体受损。
而且,有机两个字,只是茶园环境和生产过程的认证标准,不等同于茶叶本身的“高等级”,更不等于口感滋味上的高品质。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对茶叶农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相信国家标准,也要相信专业研究者的前沿工作,不要因为不必要的误解而影响了喝茶的心情。
另外,我新开通了个爱茶值友圈子“一山一味讲茶堂”,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加入,并在圈子里积极发布自己的学茶、喝茶体会,与更多茶友一起交流。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