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乘着政策的东风,柳州市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市农担公司”)拉开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序幕。
多年来,在柳州市财政局的带领下,柳州市农担公司以“助农惠农,为农而担”为服务宗旨,坚持政策导向,专注于支农支小支微,着重解决柳州市农业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柳州农林牧渔业等涉农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三农”事业发展,累计为2291户“三农”群体提供担保,担保发生额约40.75亿元,带动“三农”客户实现销售收入约91.55亿元,带动就业约37400人,会同银行机构减少客户利息支出1133.96万元。
今年以来,柳州市农担公司与柳州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政担”合作模式,按照“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循环使用”合作原则,制定了“强农计划”合作方案。“强农计划”聚焦“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采取“拨改担”方式,通过财政、担保协同支农机制,撬动金融资金精准惠及“三农”、滴灌农业经营主体。柳州市农担公司将以“强农计划”为抓手,探索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项目共荐机制,撬动金融“活水”扶持各县区农业特色产品、柳州新晋“网红”农业产品,服务“三农”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能量、注入新活力,有力履行农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解难题,争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县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柳州市农担公司发展业务的主战场。近年来,柳州市农担公司通过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截至2024年10月底,柳州市农担公司已累计为县域客户提供担保1540户,累计担保金额12.31亿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打通国家金融政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柳州市农担公司于2022年成立了柳州北部三县分支机构,为县域农业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支持“三农”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融水苗族自治县吉某村是柳州市的一个重要肉猪养殖基地,该村按照“党委统筹、支部引带、村企合作、农户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计划投资建设一个肉猪养殖基地。虽然已经获得一部分投资,但该村仍面临着风险大、资金紧缺、项目搁置的紧急情况。
2024年,吉某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2016年的收入翻了十几番,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柳州市农担公司共支持生猪养殖类客户211户,担保金额19694.44万元,覆盖柳州100多个村屯。
勇探索,争当银担合作新模式的先行者
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谈及自己这几年的变化,黄先生感慨不已。
黄先生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工作,为摆脱贫困户的身份,多年来做了很多尝试,但经济生活情况仍未得到改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融安金桔在全国的名气逐步铺开,身为融安县人的黄先生也动了种植金桔的念头,但苦于资金问题无法实施,想要申请贷款却没有资产可抵押、没有熟人可推荐,一系列的难题让他头疼不已。
在了解黄先生的具体情况后,柳州市农担公司深入融安县走访调查了当地的融安金桔种植情况,通过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以极低的担保费率为黄先生申请到了40万元的贷款。这关键的一笔资金让身处困境的黄先生看到了希望。如今,黄先生已经成为当地的种植大户,不仅摆脱了贫困户的身份,还为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
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是一项创新担保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银担合作方式,实现了担保业务批量化,可简化担保流程,提高担保效率,有效分散客户的信贷风险。
自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大力推广该项业务以来,柳州市农担公司紧跟国家政策,于2023年6月份开展了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并将该项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推进,截至今年10月,柳州市农担公司已累计与融安农商行、三江农商行等9家机构成功签约“总对总”批量担保合作协议,成功办理“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229笔17389.25万元,显著提升了担保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快速地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重创新,争当惠农支农的服务者
融安县某工艺有限公司是一家融安县重点打造的出口创汇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木、竹、藤、棕、草制品的制造、收购、销售,盈利空间广阔,可持续发展性强。近两年,随着国际“中国热”文化浪潮的到来,席卷而来的还有中国工艺品的促销,融安县某工艺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国外订单的源源不断,占用了大量的自有资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开始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柳州市农担公司的帮助下,类似吉某村、黄先生、融安县某工艺有限公司这样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涉农经营主体发展得越来越好,逐步成为了柳州市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柳州市农担公司瞄准新的发展目标,坚持初心和使命,奋发向上、砥砺前行,切实发挥融资担保支农支小主阵地作用,始终把握“准公共产品”的特质,不断探索“政银担”协作,坚持发挥政策“1+1>2”效应,通过担保的“桥梁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到支农支小、普惠金融领域,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中续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