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假设投资者A想要融券卖出某只股票,但他所在的证券公司B并没有这只股票可供借出。在传统的融券业务中,A可能就无法进行融券交易了。但在转融券业务下,证券公司B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从其他证券公司或机构借入这只股票,然后再借给A进行融券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转融券不仅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它也使得投资者在进行融券交易时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转融券业务涉及更多的参与方和更复杂的操作流程,风险也相对较高。
1、证金公司的转融券平台
属于全市场公开券源,所有券商都可以通过【转融通系统】中“出借行情查询”菜单看到当天市场上下达出借指令的证券信息。比如通过“非约定申报”,进行相应的券源申报融入指令。该类券源出借量较大,信息获取较简单,且无需支付对价。
2、基金公司券源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基金通过约定申报方式参与出借业务的,基金管理人应对借券证券公司的偿付能力等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与严格的准入管理,对不同的借券证券公司实施交易额度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借券证券公司最近1年的分类结果应为A类
3、内部客户券源
特别提醒:一定要是机构客户!
简单理解,就是公司把机构客户(包括上市公司)手中的闲置证券匹配给有融券需求同时满足转融券条件的投资者。
但是这类券源存在品种相对单一,虽然综合数量一般,但是往往单票数量较为充足(尤其是上市公司券源)。整体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不过一般能满足某位或者某类客户的指定需求。可以在投资者提出非指定需求的情况下做一定的补充。
转融券的业务推出,使得证券公司能够通过证券金融公司的平台向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借入证券,然后向融资融券客户提供证券进行双边操作。
1、盘活存量客户。
2、转融券业务的不断完善,将加快投资者结构分化。
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将日益强大。期货股指以及转融券业务的引入为机构投资者增加了双边操作工具,从工具使用的角度,在单边交易和双边交易的博弈中,普通投资者投资者将更加处于弱势地位。想想最近几年的量化发展
3、转融券业务的不断完善将加快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
转融券业务的推出,将减少市场过度炒作的氛围,增加市场的双边操作机会。估值过高的股票将吸引做空力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将趋于合理。随着券源逐步增加,市场的多空力量将逐步发生明显变化。对于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更加平稳持续健康。
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2024年1月28日,证监会优化融券机制,提出两项举措,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第二项举措自3月18日起正式实施。
在规则落地的过程中,个别自媒体将转融券T+1规则落地解读为“转融券卷土重来”,上述解读有误。为此,在3月13日,上海证券报对此进行了紧急辟谣。上海证券报称,转融券T+1规则落地并非“转融券卷土重来”,2月6日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后,转融券余额稳步下降。截至3月13日,转融券余额601.6亿元,较2月6日下降了31%。
为做好暂停转融通借入证券实时可用技术准备工作,中证金融向部分券商下发《关于做好暂停转融通借入证券实时可用业务通关测试工作的通知》,于2024年3月16日进行了测试工作。
2024年3月18日,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正式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意味着转融券“T+1”正式落地。3月18日转融券“T+1”正式落地,意味着转融券3月19日显示的具体交易即为新规落地后的交易。
转融券T+1对量化基金的部分影响:
市场流动性可能减少:量化投资机构在提供市场流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T+0的转融券业务能够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因为它允许更频繁的交易。转为T+1可能会降低市场的整体交易量,影响到市场的流动性。
盈利机会减少:T+0交易提供了更多通过捕捉日内价格波动来实现盈利的机会。T+1的实施可能减少这类机会,迫使量化投资机构寻找其他盈利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转融券从T+0转变到T+1是对量化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边际影响是有限的。
某百亿量化私募表示,转融券制度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确实值得从中国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从发行、交易全流程来审慎考虑各项规则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进一步加强转融券业务监管,有助于打造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各类投资者的参与和发挥。规范的量化策略本质上是靠数据和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发现市场机会,并不是靠所谓的规则优势取胜。因此,只要满足公平性的规则,不会影响量化研究方法论的有效性。
上述私募进一步表示,在量化投资中,常见的有中性策略、多空策略产品会涉及到对冲,使用的对冲工具主要包括股指期货、宽基ETF、成份股等。上述量化策略使用融券的规模总量非常有限,个股转融券更是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此外,量化策略一般不涉及预约券。
转融券T+1对市场的影响:
对于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的新规,有头部券商人士表示,此举正充分践行了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
转融券“T+1”制度的实施对A股市场的融券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政策调整有助于提升融券业务的稳健性和成熟度。通过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的优势,可以促使券商和投资者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业务的稳健性。另一方面,融券业务的健康发展也将为A股市场提供更多的交易工具和策略选择,有利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融券,简单来说,就是投资者从券商那里借来股票,然后卖掉,等股票价格下跌后,再买回来还给券商,从中赚取差价。而转融券则是融券的升级版,涉及到更多的参与方,包括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这些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借给想要进行融券的投资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转融券。假设你的邻居不仅仅有多余的化肥,他还有其他农资,比如种子、农药、农具等等。你认识很多其他农民,他们也需要这些农资。你开始充当中介,帮助这些农民从你的邻居那里借来农资。
农民们使用这些农资,然后在归还之前,他们可能会去农资店买回相似的农资,以便宜的价格还给你的邻居。在这个过程中,你作为中介,帮助了更多的农民,同时也可能从你的服务中赚取了一些费用。
然而,如果农资价格在你需要归还时上涨了,那么借用农资的农民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这就是转融券交易中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