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期间,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是如何规划和布局的?
王爱文: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第二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水平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响应这些需求,围绕基层治理新任务总体规划布局,明确场地、设施、人员、服务对象和投资硬件要素,也规划社区服务项目、活动、载体、机制等软件设施要求,可以说反映了独特的时代。具体体现在:
二是在服务模式和主体上,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模式,创新服务模式。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服务主体方面,强调充分调动集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多方参与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居民互助服务的均衡发展。鼓励发挥市场实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市场实体提供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同时,完善村(居民)互助服务机制,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互助服务水平。在服务模式方面,强调完善服务总体规划和即时响应机制,完善社区服务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推进好坏评价评价激励体系,促进社区服务更准确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是在服务保障方面,强调资金、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资金安排应按规定执行,社区服务和建设应使用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以确保村(社区)组织有钱为人民服务,有条件为人民服务。鼓励通过慈善捐赠和社区基金会的设立,引导社会资金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倾斜。在上海、浙江、成都等地,民营企业和热情支持社区建设的人通过社区慈善捐赠投资建立社区基金,解决群众的迫切需要。在优惠政策方面,实施城乡社区服务税、公用事业费、就业保险、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社区服务网点的水、电、气、热实行居民生活价格。在人才建设方面,明确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选择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到村(社区)就业创业,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实习。在信息支持方面,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减轻社区负担,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能服务生活圈的发展。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需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建立无障碍的信息服务。
二是设定标准。我们成立了国家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下一步将促进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协调,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标准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是抓试点。下一步,民政部将与有关部门开展智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和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地方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社区设施和文化环境,促进购物消费、家庭生活、旅游休闲、交通等社区服务的场景和数字化。
下一步,民政部将与中央网络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合作,收集一批基层智慧管理优秀案例,挖掘一批信息技术通信设备系统,通过信息手段优化社区服务经验,推广,加强经验交流,通过经验推动社区建设深化,不断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王爱文:养老和托儿所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养老和托儿所服务的发展,让人们在家享受更好的养老和托儿所服务,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也有一个特殊的计划,为养老金服务做出了更全面的部署。
欧晓理:让我补充一下你的问题。《规划纲要》明确了20个指标,其中养老有一个指标,托儿所有一个指标,所以十四五期间一老一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时,要求各地提出一老一小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据我所知,30个省(区、市)组织制定了一老一小的整体解决方案。
记者:中国新闻:《规划》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蓝图。实施有哪些具体安排?
一是指导各地抓紧研究编制本地区“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有机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引导政府基本建设、财政支出乃至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投入。
二是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扎实推进14个子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党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托儿、就业等服务质量。
五是做好《规划》监作,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制的作用,定期组织评价,做好跟踪指导、分析判断。完善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扩大调查方法,准确了解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担忧、担忧和担忧,提高社区服务温度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事务,非常复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各个方面,激发整个社会活力,因此我们还将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计划,培育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的发展,促进社区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引导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发展,促进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