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我国经济影响研究
于明马博张恩铭
近年来,俄乌冲突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导致全球供应链遭遇瓶颈,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带来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对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造成超预期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本研究基于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的数据,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我国CPI、PPI的关系、大宗商品价格沿着产业链的传导,以及对我国经济复苏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政策措施。
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通胀飙升和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自2020年5月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连续22个月环比正增长,2022年2月、3月和4月分别环比上涨6.46%、18.56%和-6%,同比增长44.65%、70.67%和56.15%,而国际农产品价格2022年2月、3月和4月分别同比增长7.47%、5.32%和7.91%,国际石油价格2022年2月、3月和4月分别同比增长58.65%、81.84%和72.3%。2022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全球原油定价基准)价格同比上涨64%、较年初上涨38.1%,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世界商品期货价格变动基准)同比上涨21%、较年初上涨11%。
究其原因,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在于多重因素叠加下,全球短期需求恢复较快,而疫情蔓延与俄乌冲突对全球供给能力恢复形成压制。
从供给方面,大宗商品供应因疫情蔓延和供应链瓶颈受到显著影响。2021年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供应量相比疫情前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少了一半。面对疫情影响,多数液化天然气出口国选择提前削减产能。而石油供给方面,供给端OPEC+组织严格执行减产协议,美国方面受资本开支限制以及飓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页岩油产量增长缓慢,为欧洲和美国的通胀继续抬升提供了基础支持。
同时,俄乌冲突加速了美国及欧洲高通胀趋势。能源方面,欧盟27%的石油进口和46%的煤炭进口均来自俄罗斯,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超过40%。欧洲各国虽然已经开始推出俄罗斯能源脱钩计划,但是想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并非易事。在农产品方面,俄罗斯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排名第五,两国小麦出口量共计约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30%,谷物出口总量占全球比重为40%,约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19%,葵花油出口量占比高达80%。近期俄乌局势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负面影响,使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飙升至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全球食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2021年4月开始,美国核心通胀率持续超过2%,2022年一季度美国和欧洲(欧元区及英国)经济整体增速开始显著放缓。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2022年2月-4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分别为7.87%、8.5%和8.26%,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高达19.9%、20.64%和21.46%,为近40年来新高。4月美国制造业PMI创2020年9月以来新低。
图12019年1月-2022年3月美国PMI指数走势
欧洲同样面临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2022年2月-4月,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分别为5.87%、7.44%和7.44%。德国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欧元区增长预期下调了1.1个百分点至2.81%,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测至3.54%。
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我国CPI、PPI影响分析
IMF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是基于全球市场一系列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权重平均,该指数的权重是基于2014-2016年全球进口市场中各大宗商品份额比例,其中大宗商品品类分为能源、农产品、化肥及金属等4类包括小麦、玉米、原油、有色金属、钢铁等共68种大宗商品。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数体系,目前,我国PPI的核算过程涉及产品有4000多种,覆盖39个工业行业大类。
IMF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来自IMF官网,PPI和CPI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月度数据。
图2本文涉及的价格指数走势
图2给出了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上述3类指数(原始数据)的基本走势,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走势明显缓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保持一定的一致,均呈现震荡中快速上行的态势,在样本期自2020年4月以后持续快速上行,并将这一趋势延续至样本期末;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呈现震荡缓慢上行态势。另外,从2021年4月份开始,CPI与PPI走势出现分化,CPI缓慢上行,而PPI则呈现显著上涨趋势。
作为分析基础,本文对上述3类价格指数进行了基于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为提升检验结果可信度,采用ADF检验和PP检验两种检验方法,结果显示,ADF检验和PP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均不能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一阶差分可以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本文认定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均为一阶单整过程,而非平稳过程。
本文进一步将3个变量的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依据AIC准则,确定模型滞后期为2期,并绘制了包含模型全部特征根的位置图,根据图3显示初步的VAR模型的根存在大于1的根,是一个非平稳系统。
图3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考虑基于传统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程要求被检验变量具备平稳性特征,否则检验将失效,鉴于此,本文选择针对非平稳序列VAR系统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作为研究框架。
(二)实证研究模型介绍及实证研究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的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其基本原理如下:
为残差变量:
经过变形,可将上述方程进一步改变为
其中,
由于为m维非平稳序I(1)列,因此
中的变量为平稳时,
才能平稳,因此
,存在两个m×r阶矩阵α和β,使得
为了较为准确判断Johansen协整检验中的VAR系统存在的协整关系个数,本文得到如下结果:
表1各种检验模型下Johansen协整检验关系个数的检验结果
根据上述3个变量的走势,初步判断在Johansen协整检验中,存在1个协整变量,同时采用模型4的情况下VEC模型的AIC和SC统计量均最小,本文在初始VAR模型滞后2阶、存在1个协整关系的前提下,采用模型4的Johansen协整检验,构建VEC模型。
由于VEC模型本身并不体现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需对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对每对变量,先用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再在最优滞后阶数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2Granger因果检验表
从Grange因果检验表中,可以看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有显著影响,不过有明显滞后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机制中从原料采购到国内生产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就样本期而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但国内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是不顺畅的,而反向结果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居民消费价格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显著的影响,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不显著,呈现出价格倒逼的特征。
图4CPI和PPI变动的方差分解图
从方差贡献率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对PPI和CPI具有显著影响,其贡献率仅次于PPI和CPI自身影响,其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对PPI的影响要大于对CPI的影响。
图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引起CPI的响应函数
图6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引起PPI的响应函数
从脉冲响应函数上,进一步验证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机制的结构特征,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国内CPI和PPI的传导效应是存在,且整体联动性较强,从整体上来看,从原料采购环节到国内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表现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可以影响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国内居民消费价格。
从实证结果来看,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间,中国通货膨胀主要由进口产品成本上升引起的,属于输入型通胀。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沿产业链传导分析
一是上游原材料占比较高行业面临较为严重的盈利挤压。正常情况下,上游的采购成本上涨,能够沿着产业供应链逐级向下游传导,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但是2021年以来,我国PPI与CPI“剪刀差”呈扩大态势,下游行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上游产品涨价并没有及时传导至终端,尤其是原材料占比较高的制造业面临较大影响。自2020年10月起,我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12个月环比正增长,同比涨幅从2020年5月-3.7%的低点升至2022年4月的8.0%,上涨了11.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2022年3、4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连续低于荣枯线。2022年4月份PPI数据为8.0%,CPI数据为2.1%,两者之间的差为5.9%。
图72020年2月-2022年4月CPI与PPI增速情况
同时受疫情影响,全国消费需求不振,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022年3月和4月同比下降3.53%和11.07%,也导致PPI传导至消费层面的滞后期增加。
五、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措施建议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带来了突出问题,面对重症和致死率低但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防控的难度增加、成本上升。部分地方的疫情管控措施升级造成部分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疫情反复叠加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造成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而突发因素的超预期冲击增加了目标的实现难度。基于上述分析,为缓解不利影响,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提升国内市场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友好的融资环境。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重要工业领域长协合同履约兑现,稳定生产供应基本盘。拓宽大宗商品多元化供应渠道,避免从单一国家进口大宗商品,缓解进口需求单点释放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出台刺激国内消费的措施。建立大宗商品战略储备,针对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可能“卡脖子”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借鉴石油储备经验,加快建立战略储备。
四是提高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全球定价影响力。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贸易定价权,需要构建定价核心,用以主导市场价格变化。我国应尽快推动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引入避险机制、定价方式,帮助国内企业提升市场把控能力。针对煤炭、稀土、玻璃等可以自给的商品和原材料,优化产能结构、确保供应稳定,强化储备机制,进一步转变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被动性。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争取部分大宗商品定价权,推进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期货人民币跨境结算。
六是提前布局后疫情时代产业链重构。美国两党已形成共识要推动美国再工业化,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如果印度、越南等借此推进工业化,将会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美博弈视角下,我国面临外需不足以及与美国加速脱钩的形势,必须在关键领域降低对外依存度,抓紧新一轮科技周期,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对冲成本上涨压力,引导局面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变化。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减少地方贸易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对国外市场依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减少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孙世芳,祝惠春,冯其予,熊丽.化解大宗商品涨价趋势[N].经济日报,2021-05-27.
[2]周子勋.未雨绸缪防范新一轮商品涨价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