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旅游资源;全城全域;灵魂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立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期,旅游与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
(三)旅游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文化文化,重点在“化”,不在文,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旅游作为“化”的途径。现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传播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旅游在文化传播方面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各种教育基地,比如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则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包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旅游参观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我想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三千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的方式进行。其实,文化又何尝不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所以,旅游是文化寻求新的传播途径的突破口之一。
二、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旅游的“十二头”理论,为文化与旅游的发展提供载体。有看头2、有玩头3、有住头4、有吃头5、有买头6、有疗头7、有行头8、有说头9、有学头10、有拜头11、有享头12、有忆头13、有回头
(三)旅游“四个化”,促进文化与旅游全面发展
1、全城全域旅游化:全城全域旅游化是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或目的地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一种发展思路和理念,即将整个城市或区域作为旅游吸引物,整合、提升和创新一切能为旅游所用的资源和要素,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主导性产业,引导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功能配套等规划和建设。
(1)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为引导。要确立“城市即旅游”的新理念,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和手段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2)以旅游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为抓手。一流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也是高品质生活、高品位休闲的旅游城市。(3)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营造旅游环境为保障。一是注重软实力建设,建设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注重服务品质,树立“中国服务”品牌。三是要大力提高民众好客度。(4)以绿色田园城市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有力载体。将田园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吸引物,全面体现生态化、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和谐化等现代城市特征,倡导旅游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3、各行各业旅游化:各行各业旅游化是指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向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功能转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农旅融合,推陈出新。要用景观的概念来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来经营农业,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农民收入。(2)工旅融合,增色添辉。结合工业资源基础,深入挖掘,做精做强,延伸旅游产品领域,以工业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旅游开发、以工业品牌的多元化丰富旅游产品,注重体验性和知识性,打造特色工业旅游产业链和产业基地。(3)文旅融合,提升品质。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显个性、建品牌、拓市场,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营造旅游文化环境。(4)商旅融合,人财两旺。商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商务会展旅游,要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之路,建立多样化的旅游吸引物,提升品质和吸引力;发展商贸旅游,以建设商业旅游综合体为突破口,扩大区域影响力。
新浦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3A级渔湾、东磊风景区,有良田十万。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愿望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现代农业、自然资源、悠久历史,因势利导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具有新浦特色的“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富民、以旅旺区”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新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新浦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发育程度高,东依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新浦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调和,汇江河之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淡水养殖、地方畜禽的优势产区,全区现已认证三品7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2个、并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培植了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十里桃花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凤鸣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农业品牌。
一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坚持把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引导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抓生产、搞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今年1-6月份,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为0.03亿元;近0.01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投入30万元,科学修订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凤明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11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彰显其旅游元素,促进农业与旅游“联姻”发展,目前已创建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成功举办了二届“番茄采摘节”,农业旅游的兴旺亦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发展高效农业10万亩。
三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百村整治”、“千名专家教授兴千村”、“农民素质大提升”等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创建市级康居示范村1家,市环境优美村5家,培育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宣传推介新浦、提升新浦知名度的有形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出樱桃采摘游、太平渔家游、温室大棚赏花游、番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水生花卉观赏游、新农村考察游等覆盖区域的7条农业旅游线路,凤明湖樱桃、草舍番茄、云盛万亩荷花、岗埠鲜切花、龙浦泥鳅、集瑞园果蔬等6大特色基地被列入我区乡村旅游宝典,引入各大旅行社踩点踏线、签订旅游协议,使新浦乡村旅游成苏鲁边界知名的大众旅游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新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新浦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1.突出优势
突出我区作为城郊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颇具吸引力的特色农业,引导游客领略体验不一样的农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2.多元化
形成农业观光、休闲、高科技农业展示,会议接待及农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3.参与性
让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参观游览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到温室和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给旅游者采摘、耕耘、栽种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实现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
争当新时代沿海人,为新浦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新天地,增添了新动力。新浦区将抢抓新机遇,投身沿海大开发,实施“一、二、三”行动计划,全面开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时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休闲、观光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云台山南部及包青路沿线现有的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为基础,增加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通过统一规划,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培训宣传,重点培植“二区十园”的格局,即云台山南麓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示范区(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新浦区西郊新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番茄园、鲜切花园、特色水产园、设施蔬菜园)。打造新浦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线路,使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产业规划为切入点,科学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围绕精品休闲带、旅游区,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建设,达到自然、农业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提升新浦农业形象。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对产业发展具有决策与导向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种养结构调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产业特色,科学编制新浦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统一布局,实现大面积农田风光与各个景点的相互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二区十园”建设新浦乡村旅游,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导向功能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吸引“三资”投入,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效益的提升。
(二)以生态技术为突破点,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旅游农业的有效保障。从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力度,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飞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舒适化,改善农村生产飞生活环境条件,打造“蓝天、碧水、沃土”,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
一是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统防统治,控减农药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化肥施用,提高利用率;推广秸轩全量还田技术,在机械购置、技术应用等方面对农户给予补助,解决秸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培肥地力。
二是推广复合种养技术。发挥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实施稻渔共作、稻鸭萍共作、林下养鸡等生态复合种养技术,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渔业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是推广生态混养技术。立足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栽种或移植水草,实施生物调控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虾蟹鱼混养,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控减因长期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以旅游产品为落脚点,注重优质品牌培育
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包括优美的生产环境、优质的农副产品和优良的特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植推进乡村旅游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一)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二改进教学方法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