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65农业生态基础自考章节习题:第3章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提供整理。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物种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2.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位结构格局。
3.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方向的特征。
4.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6.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7.生产环:在原有食物链中加入一个或几个新的环节,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这种新的食物链环节称为生产环。
8.增益环: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称为增益环。
9.减耗环:这是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大一个已有的环节,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10;复合环:是指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提高系统效能。
11加工环:即加环特例,指农副产品加工这一环节。加工环有传统加工型、多次加工型和农工商结合型3种类型。
二、问答题
1.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什么影响P74--77
2.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关系P78--80
答: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在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
(1)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从一个流域环境的上游到下游,海拔高度、水土环境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作物的种植结构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北中南部的海河流域自西至东,按其自然景观可分为山地丘陵区、山麓平原区和低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坡度陡,重力过程强烈,土壤水分和养分向低地流动,,形成了干旱贫瘠的生态环境,农田生产力较低;山麓平原区坡度较缓,重力作用适中,地下水潜流不畅,土壤水分、养分和盐分大量积累,土壤易发生盐渍化,限制了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生产力的提高;低平原区坡度最小,是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动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良好。(2)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a.大尺度的地形变化,如四川、云南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条件,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b.小尺度的地形变化,在丘陵或一些低海拔山地,由于地貌复杂多变,从山顶到半山腰、山脚等,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3.举例说明立体农业模式的类型。
水体立体模式:(1)鱼的分层放养。(2)鱼蚌混养。(3)鱼鳗混养。(4)鱼牧结构,即鱼+畜禽模式。
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1)分层立体养殖。(2)林鱼鸭立体种养。
4.食物链加环有什么作用
答: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动物这样的营养级,就可以抑制虫害的发生,大大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一般农作物只有20%~30%的主产品可供人类直接食用,而70%~80%则为副产品。如果在其中加入新的食物链环节,这一部分副产品也可供其他动物或菌类利用,并制造出更多的次级产品,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下一个营养级只能部分地利用上一个营养级所储存的有机物质和能量,而总有一部分未被利用,适当增加新的生物组分则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5.食物链加环有哪些类型
答:食物链加环的主要类型有:(1)生产环。它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两种。(2)增益环。(3)减耗环。(4)复合环。(5)加工环。加工环有传统加工型、多次加工型和农工商结合型3种类型。
6.什么是食物链解列通常用在哪些方面
答:食物链解列,是指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食物链解列通常用在以下方面:(1)污染土壤处理。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非食用的用材林、薪炭林等林木和花卉等观赏植物,还可用来生产纤维用的各种麻类作物,使污染物离开食物链。(2)污水处理。利用水生植物处理城市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可减轻有毒物质对人体、畜禽的危害。
以上“02665农业生态基础自考章节习题:第3章”由自考生网收集整理。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