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拉克罗斯首先发现的。赫拉克罗斯是众神之主宙斯之子,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曾创下12项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把伊利斯国王奥吉阿斯养有300头牛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把艾尔菲厄斯河改道,用河水冲走牛粪,沉积在附近的土地上,使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当然这是神话,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粪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古希腊人还发现旧战场上生长的作物特别茂盛,从而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尸体是很有效的肥料。在《圣经》中也提到把动物血液淋在地上的施肥方法。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进入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化学家们从18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借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按当时化学界流行的“活力论”观点,尿素等有机物中含有某种生命力,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维勒的研究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但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尿素的肥料用途。直到50多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L.B.Ross)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
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J.vonLiebig,1803-1873)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
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从而否定了“腐殖质”和“生活力”学说,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李比希还在1850年发明了钾肥。
1850年前后,劳斯又发明出最早的氮肥。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与博施(C.Bosch,1874-1940)合作创立了“哈伯-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
说了这么多国外的历史,是不是我们国家运用肥料的技术就比不上他们呢?其实远远不止,华夏民族的智慧不可小觑!据小助搜集的资料了解,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落叶腐烂可以壮土,并开始利用一些河道塘边的泥粪进行种植。西汉时的《氾胜之书》就记载了用人粪、蚕粪、兽骨汁作肥,以及用稗和小豆喂猪,以猪粪肥田等方法。
化肥进入我国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年中我国施肥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但有单一元素的氮、磷、钾肥,还逐渐发展出了含各种中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水溶肥等,大致经历了一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农家肥阶段,主要指1901年前。当时我国农业的肥源主要是农家肥,包括畜禽粪便、人粪尿、草木灰以及农作物秸秆堆沤物。有些地区的农民还用塘泥、河泥等作肥料。施肥技术主要是作基肥,施肥方式为土壤撒施。有些农民也掌握了用人粪尿等作追肥的施用方法。
第二阶段
认识和验证化肥肥效阶段,主要是1901~1950年。这个阶段化肥进入我国,并在部分地区应用,其对农业高产的突出效果逐渐显现。我国开始进行化肥肥效试验,鼓励农民施用化肥。
第三阶段
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是1950~1970年。这20年中,化学氮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已被农民认可,农民开自觉的购买和施用氮肥来获得农业高产。
第四阶段
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是1970~1980年。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相应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加剧了土壤其他营养元素的亏缺,首先表现出的是磷,人们开始大量施用化学磷肥。
第五阶段
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是1980~2000年。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等农业化学理论深入人心,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第六阶段
从国外到国内,从神话到现实,告别那些靠天吃饭的不可抗力,勤劳智慧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合理运用化肥帮助农作物更健康营养的生长,让我们能吃得更饱也吃得更好。化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