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文:打通长江经济带的“毛细血管”

长江经济带大小城市200余座,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但各省市在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市场活力等方面发展不是很协调。这200余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如何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各个城市如何开展区域合作,形成一个协同创新发展和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2019年2月22日,《环境与生活》杂志社记者就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他在采访中强调,只有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子,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保护和修复。

须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流域之一,多年监测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面积虽然仅为全国的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根据原环保部开展的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9省2市仅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就超过1.2万家。

对此,常纪文研究员认为:“长江是黄金水道,也是经济大动脉,很多化工厂依江而建,就是因为这条运输通道可以帮他们降低运输成本。‘重化工围江’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乱排的现象呢?第一,违法企业追求高利润,浙江、江苏、上海这些地方,妥善处理危险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很高,有的企业偷偷把危废倒入江里,这样就省掉了处理的费用。第二,发展重化工业有利于地方快速拉升GDP,沿江各地自然抢着上马化工项目。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导致长江经济带高环境风险的企业数量多、分布密集,企业违法排污事件频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巨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定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那么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趋势下,如何保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对此,常纪文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光靠末端的治理,如治理排污口的污水是不够的,末端治理治标不治本。长江经济带要想绿色发展,我认为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的企业有不少是亏本的。为什么会亏本?一是技术落后的原因,二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比如说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南京、上海都有化工企业,如果说各地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么只能打价格战,抢市场,结果就是环境效益没实现,经济效益也没得到。”

列出流域内协调的产业清单发挥地方特色

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已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要做好长江流域一体化顶层设计和规划。

长江经济带大小城市200余座,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但各省市在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市场活力等方面发展不协调。这200余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如何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各个城市如何开展区域合作?

对此,常纪文研究员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地看,长江经济带前些年的区域合作虚多实少,城市群缺乏协同,对全流域的带动力不足。一个城市首先要创新才能发展,那么创新点在哪里?我认为现在长江经济带除了要进行排污口摸底之外,还需要进行产业摸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把长江经济带的每个地方主体功能区搞清楚,这个地区的城市的基础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可以发展什么,应该吸引什么资源?就此,可以搞一条龙调研,列出需要支持的产业清单,以及各地的负面产业清单,把两个清单相结合,然后请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论证。最后,每个地方都发挥特色,避免兄弟省市之间恶性竞争,只有这样,经济效益才能与环保效益一并提高。”

长江作为黄金水道,可以帮沿江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未来长江经济带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沿江水运的绿色化也势在必行。

积累的经验可供未来治理黄河时借鉴

2019年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会议强调,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司法制度、最严密的环保法治理念,统一执法司法尺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

目前,全国关于环保法制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作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常纪文研究员曾出版环境资源政策和法律专著6部,主编资源与环境法教材和其他学术著作10余部。常纪文认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应加强体制、法制和机制三方面的改革创新,我们以前在《环境保护法》方面做的很多改革创新都是在打地基。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样,等我们积累足够经验之后,我们还要在黄河、环渤海等地区全面展开。”

搞高标准的集中养殖才容易控制区域面源污染

常纪文认为,长江经济带近几年的水污染防治效果总体不错。他说:“各个地方政府都在狠抓环保,总体是在变好的,而有些局部地区却在变坏,变好主要是城镇,变坏主要是在农村,农村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养殖业。我认为,下一步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方向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2018年5月9日,生态环境部启动‘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即‘清废行动2018’,效果不错,不仅清理危废还清理了生活垃圾,这就表明要从源头上管控垃圾的产生,层层减量,最后再填埋或者焚烧,这样才有利于减少生活垃圾对长江经济带的威胁。”

要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负荷

农村的水污染治理难度不小,未来应该如何破局?常纪文认为:“首先,地方政府在监管方面责无旁贷,应起到更大作用!其次,我们不可忽视群众的力量,农村的水污染治理就像毛细血管堵塞,在农村建设小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就是要打通这些毛细血管,如果我们能把农村的污水从面源层面解决了,长江水系的水体质量自然会好很多。”

常纪文研究员还提醒记者,农村面源污染还是阻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大弊端,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经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可以逐步缓解甚至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现在有一些农村搞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流向种田能手,让农村的土地集中化经营。以往那种一个农民种两三亩地,投入太大了,农产品的价格还很低,根本赚不来钱。有的种田能手搞机械化种植,打农药甚至用上了无人机,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经济收益。”

THE END
1.史上最全农药溯源实施攻略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追溯官网经销商要配置专门的扫码设备,落实到农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追溯趋势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农户也一定会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7、企业自建二维码系统,农业部怎么监管? 农药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5日内,将上季度生产销售数据上传至农业部规定的农药管理信息平台。委托加工、分装农药的,由委托方报送。http://www.365sn.cn/article/index/id/19443
2.以色列农业考察——为什么以色列果树蔬菜一季只喷一两次农药?进入七月份,入暑之后大家可能更加关心病害防控的问题,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以色列农业考察,为什么以色列果树蔬菜一季只喷一两次农药? 甜椒出口欧洲 农药零残留 这次以色列之旅,我们在以色列遇到一个拥有几百亩蔬菜的农场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一季最多只喷1-2次农药,如果要喷多的话,我就不种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707/22/51652580_847320938.shtml
3.农业科普各国一般根据本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和农药使用情况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些国家从利益出发,将最高限量值作为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所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科学看待差异,不能盲目崇拜国外标准。相比之下,国外标准并不都比我国的严格,我国也有许多农残限量严于国外。2014年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https://www.xingning.gov.cn/zfjg/xnsnyncj/nyfw/nykp/content/post_782931.html
4.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厉行节约用地,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实行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有机质。二是要减施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禁用高毒高风险农药,推广地膜回收利用,对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5.果园常用有机农药使用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以生物措施、栽培措施和物理机械措施为主进行防治,但并不是说不使用农药,特别是当这些方法不奏效时必须辅以药剂防治。对于处于转换期和刚进行有机栽培的果园,由于果园内的生态平衡系统还不完善,更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有机农业只能使用一些矿物农药、植物和微生物源农药,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http://www.jaas.com.cn/index/descript_kjxx.php?sid=547
6.区农业局局长汤海帆做客“行风月月谈”节目问题一:区农业局对高毒农药是如何监管的? 汤海帆: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的登记使用是农业部门监管的重点。区农业局要求农具店守法经营,对农资、农药的销售明确禁用、限用范围,并要求农户购买农药需登记。 问题二:在不登记的情况下,为什么仍能轻易买到毒死蜱、敌敌畏等高毒农药? http://www.zcwin.com/content/201605/03/c4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