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单元(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发起的“Bio+·双螺旋行动之有机突破”暨重点生态产品发布会在线上举行。会上,全国30余家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先正达集团中国一起向行业发出倡议:突破有机肥产业发展短板,推动有机类肥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守护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
有机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化肥的大量使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厥功至伟,但它的负面效应也在显现,壮大有机肥产业已是必然。
“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单一使用化肥,耕地健康问题凸显,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壤有机质下降过快,有些耕地已不足2%。”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作物营养业务单元联席总裁马跃在会上表示,土壤有机质担负着保水保肥和养分转化功能,发展有机类肥料,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对保障粮食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内有机肥料养分占比超过70%,八十年代后,随着化肥工业兴起,有机肥快速被化肥取代。近些年,在国家重视和政策驱动下,有机肥料使用占比缓慢回升到30%以上。
在新的形势下,有机类肥料正迎来重大机遇。“一是发展有要求,二是市场有需求,三是项目有保障,四是技术有支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肥料监测处处长田有国说。
从种植端看,有机肥的原料主要来自动植物,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绿色投入品。同时,在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从吃得饱转而寻求吃得健康,而有机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也是品质的保证元素。
“当前正值有机肥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先正达集团中国提出‘有机突破’行动正当其时,扛起一面旗帜、树立一个标杆,必然对有机肥料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田有国表示。
联手展开“有机突破”行动
与巨量的需求相比,有机肥产业自身还存在不少短板。
目前,国内有机肥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水平低现象较为普遍。“从我们组织的全国肥料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有机肥料质量总体合格率不高,包装标识不规范更是普遍存在,禁用类原料进入有机肥料行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田有国介绍。
这正是有机肥产业亟待突破的问题所在,而焦点在于提升科技含量。“有机肥不等于畜禽粪便,如果只是简单处理,反而会伤害土壤。未来,产业一定要和生物技术、有机无机技术、土壤健康技术结合起来,走规模化、科技化、差异化方向。”马跃认为。
作为农业“国家队”,中化化肥耕耘有机肥产业多年。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依托中国中化和先正达集团的雄厚实力和科技资源,打造了一流的有机类肥料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构建起生物有机肥料、有机无机肥料、含生物刺激素的有机类肥料,以及有机类土壤调理剂等组成的产品矩阵。
破解有机肥产业的短板,需要有技术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化化肥发起“有机突破”行动,得到行业响应和跟进。会上,来自南京蓝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良田上品实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有机肥企业的代表与中化化肥一道,共同倡议全行业顺应“藏粮于地”和生态农业的时代要求,践行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勇做土壤健康守护者。
30多家有机肥企业代表共同倡议
“中化化肥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高质量发展有机肥产业,做土壤健康的守护者!”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单元市场与产品线总监崔凯在倡议时说。
用科技破解产业痛点
在农业领域,相比于高度成熟的化肥工业,有机肥产业一直被打上低端的标签,门槛矮、技术含量低、见效慢,导致农民不愿意用。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有赖于科技。
“其实,精品有机肥料的生产复杂程度不亚于化肥的生产难度。”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单元生态类产品负责人刘杰说,以有机肥见效慢为例,通过应用先进的肥料增效技术,能够解决这一痛点。
据介绍,依托领先的研发力量和多年技术积淀,中化化肥已经成功将三大技术体系引入到有机肥生产之中。
一是微生物技术赋能有机类产品。中化化肥有机类肥料采用国内领先的菌肥耦合技术,同时菌种能够迅速在土壤中得到定殖成活,功能菌株对作物的生长有明显的促生效果。
二是生物激活剂在有机肥上的应用。通过定向发酵或添加方式,使肥料中含有激活作物生长的物质,速效和长效合一,从而破解有机肥当期见效慢难题。
三是在有机肥生产中整合多类结合技术,包括微生物技术、激活剂技术、养分高效技术和优质有机质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复合化、专业化、专用化。
“通过品控、技术集成方面的一揽子方案,我们正在建立具有中化特色、真正有产品力的有机肥产品体系,志在推动有机类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共同守护粮食安全和土壤健康。”刘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