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化肥、农药减施的现状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化肥;农药
1化肥、农药减施的现状与挑战
1.1过量施用现象普遍
在我国,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对科学施肥用药知识了解不足,导致盲目过量施用。二是农业生产效益的追求和市场竞争促使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农药。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病虫害抗性增强、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1.2施肥用药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施肥用药技术相对落后,很多农民仍采用撒施、淋溶等传统的施肥方式,导致养分流失严重。此外,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很多农民仍采用手动喷洒,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
1.3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不足
虽然我国在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限于技术普及率、农民认知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绿色防控技术在大规模推广中仍存在困难。
1.4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化肥、农药减施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推动农民实施减施措施。此外,化肥、农药市场监管仍存在漏洞,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导致农业生产风险增大。
1.5农业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受限。因此,在化肥、农药减施过程中,农民缺乏足够的动力。同时,农业品牌化发展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民在追求高产量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过度施肥用药的困境。
2化肥、农药减施的建议
2.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2提高有机肥、生物农药的使用
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具有环保、高效、低毒的特点,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加强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提高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民使用成本。
2.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实现化肥、农药减施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环保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2.4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是实现化肥、农药减施、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方法: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研发高效、环保、安全的农业新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选择,以满足不同作物的需求。二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例如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这些生产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运用绿色生产技术。
2.5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防农产品污染事件;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全程监管。
3结束语
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化肥、农药减施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实现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化肥、农药减施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调整生产方式,形成绿色、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绿色生产意识等措施,确保化肥、农药减施政策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应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春红,靳前龙,刘庆生,等.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化肥、农药减施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23(06):9-13.
[2]刘荣,王险峰.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探讨[J].现代化农业,2023(02):2-7.
[3]崔元培,魏子鲲,王建忠,等.“双减”背景下化肥、农药施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北方园艺,2021(09):164-173.
[4]聂晓,刘伟,范洁茹,等.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J].植物保护,2021,47(02):95-102,108.
[5]吴金水,张元宝,张育维,等.当涂县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S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