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内外化肥市场孕育了一场巨变。主要化肥品种的价格都经历了飙高到暴跌的两个极端,化肥企业苦甜两味尝得深刻。
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化肥价格狂飙,尿素价格最高达到2500元/吨,磷酸二铵价格最高为4500元/吨,钾肥价格则突破了6000元/吨,同比涨幅普遍在50%甚至100%以上。不过,这些数据比起硫磺价格的涨跌,还是过于温和了。硫磺作为生产磷肥的原料,原本是工业脱硫的副产品,一度便宜到近乎白送;而在磷肥价格暴涨的拉动下,价格在一年内从500元/吨上涨到6000元/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20.3,其中化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达131.7,至今仍然均为有数据以来的最高同比涨幅。当年1~10月我国进口钾肥425.9万吨,同比下降46.6%;进口平均单价524.7美元/吨,同比增长123.2%;进口复合肥44万吨,同比下降64.4%;进口平均单价645.1美元/吨,同比增长129%。我国出口磷酸二铵71.4万吨,同比下降55.6%;出口单价788.2美元/吨,同比增长120.5%;出口磷酸一铵93.9万吨,同比下降64.4%;出口单价734.6美元/吨,同比增长122.8%。出口尿素428.8万吨,同比增长5.5%,出口单价372.1美元/吨,同比增长32.9%。
价高一度不胜寒
氮肥里最大的品种是尿素。尿素价格上涨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导致尿素的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在当年4月份和9月份连续两次提高尿素出口关税,尿素从5月份开始陆续退出国际市场,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国际尿素供应量,乌克兰等国家趁机抬高了尿素价格。10月份以后,石油价格一落千丈,尿素价格随之应声落地。国际尿素价格在2007年第4季度开始出现较大上涨,一季度后价格比较平稳,小颗粒尿素价格基本维持350美元/吨以上。5月份以后,小颗粒尿素上涨到了500美元/吨以上,6月份进一步上涨到650美元/吨以上,此后一直上涨到8月份近900美元/吨的最高水平。10月份以后,尿素价格暴跌,直线下跌到了200美元/吨的水平。
磷肥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硫磺价格的上涨导致磷肥生产成本提高。2007年4季度后,世界磷肥产量增加使硫磺出现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市场上,一月以后,世界磷肥出口大国美国的磷酸二铵价格就上涨到了900美元/吨以上,美国二铵价格上涨大大拉动了世界二铵市场的价格。此后,二铵价格就不断上涨,在9月份之前,一直维持在1100美元/吨以上。而磷酸一铵则是生产复合肥的必要原料,其价格上涨趋势一直与二铵同步,在9月份之前,一直维持在1300美元/吨左右。
钾肥的垄断程度高于任何其他肥料,世界氮肥主要供应商有上百家,磷肥主要供应商也有几十家,而钾肥主要供应商只有几家。而世界对钾肥的需求是刚性的,尤其印度和中国这样严重缺钾的国家。供应的高度垄断使各国钾肥进口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钾肥似乎成了永远的紧俏商品。国际买方只有被动接受卖方的高价格,几乎没有还价的余地。国际钾肥价格从1月份的200美元/吨上涨到3月初的300美元/吨的水平,此后价格飙升至600美元/吨以上的水平。进入2季度,钾肥价格继续攀升,从6月份开始,钾肥价格便一直保持在800美元/吨以上的水平。钾肥最突出的特征是,10月份以后在其他化肥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钾肥没有出现价格大幅度下降,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
多种因素酿起一场价格风暴,世界粮食供应紧张是化肥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石油价格高涨是化肥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几种化肥产品价格上涨是有内在联系的。
年内化肥出口关税
2008年我国化肥关税政策对稳定国内化肥价格,保证国内化肥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关税控制了化肥出口,保证了国内化肥供应。国内充足的化肥供应又进一步稳定了国内化肥市场价格。高关税使化肥生产企业缩减了产量,尤其是磷肥企业,大大减少了对国际高价硫磺的进口,从而为企业降低了经营风险。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反映,高关税也使我国部分大型化肥企业丧失了机会,造成了产品的严重积压,资金紧张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9月份国际化肥市场已经出现萧条的迹象,当时,相当一部分国外客户预计我国化肥关税取消或降低,等待新关税出台后,从我国进口大批肥料,然而情况出乎他们意料,等到政策明确后,这些客户转从其他国家进口化肥。
12月份以后的低关税政策颁布已经在国外大批进口商签完大宗定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