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看基层丨赓续历史文脉赋能美好生活东北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在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

日前,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东北地区的博物馆,记录博物馆在展览展示、社教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成果,感受白山黑水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底蕴,见证东北振兴发展中的博物馆力量。

紧扣时代脉搏在展示中赓续文脉

辽宁省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策展团队孜孜不倦地求索打磨,近些年陆续推出一系列重磅大展——2019年的“又见大唐”“又见红山”,2020年的“唐宋八大家”,2021年的“龙城春秋”,2022年的“和合中国”,2023年的“丹青万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介绍,从“又见大唐”开始,在国家文物局关心指导下,辽宁省博物馆策展团队始终把创新展览叙事体系作为第一理念,深挖馆藏文物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以文物展览为骨架,以文化解读、审美欣赏为传播方法,结合多元展陈方式,实现从文物展陈到文化传播的策展实践。

红色是吉林厚重的底色。从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创建地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再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援地;从新中国汽车工业到电影事业,再到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吉林在百年党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

在吉林省博物馆,常设展览“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珍贵的文物收藏,丰富的历史照片,记载着革命年代的艰苦,记载着战火纷飞的残酷,也讲述着抗联将士的慷慨赴义,讲述着吉林人民的英勇顽强。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陈,真实再现了日本的血腥殖民压迫,大力弘扬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的意义与内涵。在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不仅展出了烈士家属与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抗联文物、珍贵照片,还融入了最新考古成果——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文物,科学、客观地展示抗战十四年磐石那段烽火岁月。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一段重要的战事,2023年,四平战役纪念馆全新推出“为新中国而战”四战四平史实陈列,以四平战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全貌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多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声光电、裸眼3D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视觉体验。

展陈理念和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沈阳故宫收藏数百件清代家具,依托这些文物推出的“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按照清宫御用家具使用场景,将展厅分为“品茗清心”“博古雅趣”“召对臣工”等十个单元,展品涵盖屏具、坐具、承具、储物具等中国古代家具主要类型。

展览依据史料记载和宫廷纪实画所示,将多种类家具进行组合,按照单元场景主题特征,还增设符合主题的其他类别文物,将宫廷生活的多个侧面呈现给观众。“沈阳故宫收藏的家具类文物大部分体量较大,大量家具类文物一直收藏在库房中。展览通过仓储式、场景式的展陈方式,让更多院藏文物走出库房,更好地‘活’起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于明霞介绍。

以史润心育人在社教中传承弘扬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各地博物馆丰富讲解内容、创新互动方式、拓展研学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沈阳工业博物馆里,有一台“网红机床”,它就是沈阳第一机床厂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1,被绘制在第三套2元人民币正面。“1956年,C620-1车床正式批量生产,年产量高达2200台,远超当时的美国、英国、法国,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

沈阳工业博物馆原址为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以“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C620-1型普通车床的故事”“十万军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物及故事,记录着工业化道路上的奋斗与辉煌,也成为游客参观工博的热点。

“多年来,工博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工业文化内涵,讲给观众听。这些故事有很多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展示沈阳、辽宁以及东北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帮助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砥砺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品质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沈阳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介绍。

在博物馆,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触摸“文物”。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大量与农业生产、加工有关的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和繁荣。在查海遗址博物馆展厅中,记者不仅看到了这些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也看到整齐摆放着多件“现代”石器。

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介绍,“我们经过多年的寻找,在附近的海棠山找到了与查海遗址出土石铲类似的石料,根据出土石铲器型,复制了一批石铲,加上木柄,再用当地野生的麻将石铲绑上,供观众体验,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这些石铲的功用,沉浸式体验八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随着近些年博物馆热度攀升,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和线路被推出,博物馆成为广大学生收获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精神素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课堂。

哈军工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哈军工精神与文化”专题融入大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学生到纪念馆里参观实践和作为讲解员进行讲解实践的“双实践”教学平台;辽沈战役纪念馆精心设计了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主线,以解放锦州烈士陵园、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配水池战斗遗址和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延伸的“五点一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丰富了教育形式;东北烈士纪念馆以感人至深的烈士故事为蓝本,开展红色资源“智慧+”沉浸式融入青少年研学教育,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研学体验,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在吉林省博物院,“旗装雅韵”课程采用数字化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旗装之美,带领青少年了解旗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领略中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以“户外露营+研学课程”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走进7200年前,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了解沈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拓展服务内容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去年冬天,黑龙江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博物馆成为冰雪旅游重要打卡地点。为营造“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节日气氛,体验“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别样年味,黑龙江省博物馆精心推出“冰舞墨韵——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冰版画作品展”,庆祝哈尔滨冰雪艺术活动60周年;鸡西市博物馆推出“听爷爷讲冬天的故事——鸡西冬季体育运动器械展”,展示冰雪运动发展及传统冰雪文化民俗。黑河市博物馆“十二生肖冰雕展”,逊克县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梦幻冰雪雾凇之约”冰雪画、冰雪摄影展也纷纷开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

博物馆热的当下,各地博物馆纷纷“活起来”“走出去”,探索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举措,让博物馆教育、研究和发展成果切实为全民共享。

东北烈士纪念馆特色公众服务品牌“流动展览小分队”成立于1977年,四代队员承载着对广大观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深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乡村、部队、学校、社区等地广泛宣传烈士事迹,足迹遍布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被誉为“文博战线上的乌兰牧骑”“文博战线上的轻骑兵”。同样“走出去”的,还有“龙江文物旅行箱”。5月18日,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以全新方式策划的博物馆旅行箱——巡游龙江之旅在黑龙江主会场哈尔滨市博物馆按下巡游启动键。9个精心设计的旅行箱,通过自然、历史和艺术三个板块诠释龙江文化,让文物以旅行箱为载体,深入省内外讲好龙江故事。

在博物馆,自带国潮属性的博物馆文创,受到了游客的热捧,特别是以馆藏文物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购买纪念品和伴手礼的首选,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THE END
1.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旅游介绍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年代为1956。 2008年6月11日,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卫工北街西侧道路红线,南、北至文物保护建筑物墙基外30米,西至文物保护建筑物墙基外15米以http://www.tcmap.com.cn/landscape/111/yuanshenyangzhuzaochangfanshachejian.html
2.组图:全国网络媒体参观沈阳铸造博物馆沈阳市铁西区依托50年前堪称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设的1.78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复原再现中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以及新建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同时免费对外开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https://www.chinanews.com/gj/kong/news/2008/07-03/1300491.shtml
3.辽宁日报工业遗产如何做到保护与利用双赢其中的核心部分便是国家级工业遗产——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这里完整地保留了生产车间原貌。整个车间宽24米、高30米,总占地面积为8640平方米,每台设备都摆放在原位。”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表示:“震撼、壮观,是几乎所有的参观者走进这里的共同感受。”https://gxt.ln.gov.cn/gxt/mtgz/2024072609532065978/
4.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打卡攻略来啦!这个曾经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打卡攻略来啦!这个曾经的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如今已经华丽变身为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博物馆,让你在这里领略到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 地点: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卫工北街14号,靠近北一路,交通便利。 ?时间:全天开放,每天上午9点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建议预留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游览。 ?票价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6674776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5.张晓云:名城保护工作中城市更新规划与土地政策资讯频道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新老共生 红梅味精厂更新:红梅文创园 红梅味精厂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分厂,占地约6.2公顷,建厂历史悠久,曾是全国最大的味精厂,在国家味精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工业建筑从木结构向框架结构转变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建筑技术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https://www.planning.org.cn/news/view?id=16012
6.沈阳:老厂房变身博物馆中工旅行沈阳:老厂房变身博物馆 图为10月27日拍摄的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路卫工街的中国工业博物馆。该博物馆在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基础上扩建而成,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标志性成果。 该博物馆中有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http://tour.workercn.cn/32886/201810/29/1810290956149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