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2017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及2017中国铸造行业上海联谊会上,金沙园企业三重铸锻的李寿光荣获“中国铸造大工匠”称号。
在机械制造行业,有一个最苦、最累、最脏,但又最为重要的岗位,这就是铸造工。他们每天要与砂子、涂料打交道,而一个产品的质量如何,又全在他们的掌控中,因此,技术又最为复杂。如此艰苦专业的岗位,许多人常常半途而废,无法坚持。金沙园企业三重铸锻有限公司的李寿光却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39年,从黑发青年到两鬓斑白,他用专注、耐心、坚持、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演绎了不平凡的精彩。
宝刀不老火眼金睛
—
今天,60岁的李师傅像往常一样忙碌在铸造车间里。到每个生产工序上巡查指导,这是他现在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
李寿光:铸造工,也就是翻砂工,由于我们的每一件铸件产品都是不同的,所以,没办法形成流水线生产作业,每一个砂子模型都必须靠我们的双手去完成。
小李和几个工友正在修理平整砂型模子,为扣箱前做准备,但他们砂子模型好像哪里出了问题?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处理好!
李师傅来到砂模上,他在不同角度看了看,对照图纸,很快告诉小李说,砂型模子要缩小,起吊的地方比图纸大概大了10公分。说着,李师傅干脆就拿了一把尺子,跳到砂型模里,量了起来。
果真,确实如李师傅所说的那样。
按照李师傅的要求,小李进行修整,很快就将这砂型模具修理完成。“李师傅来了,就是不一样!”小李一脸的佩服。
坚守如一功到自然成
李师傅能有如此的火眼金睛,是他长期努力和积累练就的。
1978年11月,26岁的李寿光来到了三明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成为了一名铸造学徒工。三年的学徒工,让李寿光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他的勤奋好学,也得到了厂里老师傅们的肯定,最终顺利出师,并留在了企业。从此,他专一于此,从未离开。
铸造工,每天就是要跟砂子打交道。每一件铸钢的毛坯件,要经过翻砂、整形、固型、烘烤、扣箱、浇注等六个工序,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前四个工序,而前四个工序,都是要由铸造工来完成。
铸造工要用捣固机将砂子紧实固型,做成铸件模具的砂子模型,而砂子的紧实度又决定了铸钢毛坯件的质量。
砂子模型的紧实度过高,钢水浇注其间,不易排气,容易形成气孔,影响产品质量。而砂子模型的紧实度过低,又容易产生粘砂甚至塌陷,造成塌箱,既耽误交货的工期,又加大了生产成本。
因此,较高的技术含量,常常令许多铸造工望而却步,也造成了许多铸造工放弃了坚持,选择其他的工种。有的铸造工即便有了技术,但还要承受高温的工作环境,每天高温炙烤,许多人又是难过这一关。
对李寿光来说,他不怕苦,他似乎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勇于挑战的基因密码,越是难的问题,他越是喜欢去应对。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选择坚持,在不断地重复中积累与总结。当许多人见到他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干时,他常常笑笑说,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人生不就是不断地去挺过一个个困难吗?
如今,他驾驭砂子的能力,总是拿捏得当,掌控自如。手摸,眼看,就能判断砂型的紧实度是否是最好的!
做好的砂型
从铸造工到中国铸造大工匠
近年来,三重铸锻公司为适应市场的竞争需求,产品不断向高等级方向发展。
铸钢件建筑节点,适用于大型场馆新型钢结构的连接。2008年,北京鸟巢、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由于每一件铸件型状不规则且不重复,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现场造型难度都很大,在当时全国也就四家铸造企业能够生产,李寿光带领他的团队,奋战1个多月,浇铸成功,顺利交货。从此,为公司在中国钢结构建筑节点打开了市场。
此后,李寿光和他的团队名声大振,承接了广州歌剧院、国家体育馆、国家会展中心、南京会展中心、广州亚运会主场馆、黄石体育馆等40多个国家重点场馆项目,累计生产铸钢节点7000多吨,其中,长乐体育馆建筑钢构节点铸件在2014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荣获“优质铸件金奖”。
每次看到自己和工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时,李寿光都很自豪和骄傲。看着这些产品,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般欢喜。
2012年5月李寿光正式退休了,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考虑到公司生产任务依然很重,造型工又是一个经验技术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公司的留用请求,继续为企业生产发挥余热。正是这样一批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的匠师,成就了企业发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