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跨国内外高校、跨学科、跨行业、跨专业的研究团队。研究院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前沿研究,攻关国家级研究课题,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学术人,努力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传递“西华声音”。
这样的氛围想不出成果都难
来到位于二教305和307的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教研室,你会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同学们有的在埋头看书,有的在电脑上看英文文献,有的在用软件建模,还有的和老师一起几人为一组在激烈讨论。在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青春阳光,你能感受到热血沸腾,你甚至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星光闪耀。
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现有青年导师13名、外聘专家学者7名、研究生26名,目前只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院注重把“整体知识观”贯穿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专业,下设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数据驱动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互联网品牌战略研究、西部新经济发展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相较于传统“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学习的方式,研究院采用“导师组”的模式培养学生,每位同学将由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指导学习,主导师由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副导师由青年博士教师担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导师对于学生学习、学术研究指导更有针对性,师生之间沟通也更加密切。
研究院师生作学术交流
“国内外知名教授+西华导师+研究生”,这样的团队在研究院有8个。研究院邱虹老师说:“以前大家都单打独斗,现在在这种模式下,大家围绕一个方向一起学习,一起研讨,感觉效率很高,我们老师在里面也收获很多。”
研究院具有优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采用全体坐班的制度,要求所有老师和学生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除了坐班制,研究院还实行导师淘汰制,严把教师准入制度,把导师的思想倾向、人品、学术能力、学术规范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淘汰。
东南大学杜运周教授为研究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我校特聘教授杜受祜为研究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研究院召开学术研讨会
团队里每个人都星光闪耀
如果说一个团队是一艘前进的船,那么学校特聘讲席教授陈维政就是这个团队的领航人。陈维政教授学识渊博、见解独特、严谨认真,研究院师生都特别喜欢这位学者,他在研究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立研究院之后,陈教授每周都来这里,给我们很多的指导,经常帮助研究院的师生修改论文,并且还为研究院搭建与外部高校、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邱虹老师说道。
陈维政教授为研究院新生作入学教育
研究院与国外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保持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涛教授、万方教授、张霆教授、施春明教授等曾多次应邀到研究院做学术报告,指导学术研究,对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很大。
研究院还有学生眼中的“学术大牛”、人力资源权威专家边慧敏教授,“温暖大白”赵修文教授,有“西华王祖贤”之称的胡冬梅副教授,“跨界歌王”郑义副教授,“廖·颜师·严师·长友”廖长友副教授,“聪明的一休”杨小杰副教授,温文尔雅的“院草”陈昌华副教授,乐观积极的“娃娃音”陈玉玲博士,温言细语的“梅梅姐”黄梅博士等,他们都是研究院这艘轮船上深受学生喜欢与尊敬的“水手”,在学术的海洋里帮助学生扬帆远航。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万方教授西华行为学工作坊2020活动在云端召开
师生交流
在团队中大家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合力。这种合力驱使着大家共同努力,使得做学术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双向促进,共同进步。导师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形成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双向提升。
胡冬梅老师深有感触:“以前做科研完全是一个人,一个人想,一个人写,最多老师们给你一点小的修改建议。现在心态完全变了,只想着要多学点东西,要做出成绩来,不然都要被学生超越,指导不了学生了。”
研究院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生都是按照博士生的标准培养
“我们的学生都是按博士标准要求的,可以说研究院的学生出去不读博士都是一种浪费。”黄梅老师笑着说。
在研究院里,导师们会对学生在学术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标准,无论是从学生入学的选拔面试,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研究论文的过程中、亦或是学术成果的反复打磨,都是高标准的。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在奖学金的评选中突出学术能力,要有质的学术,而不要“量”的学术。
研究院召开暑期国际学术研讨会
除了平时的课程外,研究院的同学们还会学很多东西,首先必须把英文水平提上去,然后还要不停地学习统计方法,研究方法访谈,学习问卷设计。另外,老师们还会给他们报很多网课,包括Python、数据建模、数据分析、货币供应链等。
研究院师生到成都市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参观交流
2019年,研究院学生与德国留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们非常认可研究院的同学们,在他们眼里,这些研究生肯学好学勤学,而且学习能力很强。黄梅老师感叹到:“我们好多学生早上很早起床,研究室门还没开,就在寝室里准备考雅思、写论文。晚上要工作学习到10点多,才会在保安叔叔的催促下离开。”
做学术的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得住长远”,对于研究院的每一项学术成果来说,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反复修改才出来的。
“把自己放置到社会当中,发现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我们从人力的角度出发,可以怎么去做,可以怎么去出谋划策。”李红黎一直记得老师们的教导,感受到学者的风范,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她时刻提醒自己:“我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生。”李红黎跟着老师做了很多农民工访谈,现在都形成条件反射了,出门打滴滴车、外出和朋友聚餐等,只要意识到身边有人是农民工身份,她立即跟对方聊得火热。李红黎对英语也很感兴趣,第二篇论文,她直接就用全英文写的。
一排多肉生机勃勃地排列在窗前,阳台的小草莓还在缓缓生长,咖啡机静静地安放在沙发旁,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是不是还以为自己走进了哪家下午茶店,其实这里是研究院办公室。这些“温馨暖人”的场景,都是老师们精心布置的。
李红黎回忆自己考雅思时,由于压力特别的大,晚上十点多准备回寝室时在楼下遇到了胡冬梅老师,老师给了她一个拥抱,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学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专注于学术研究,又不忘回归生活点滴,这就是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专家、导师、学生的强强联合,征服学术的长路还需要继续前行,研究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