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机农艺融合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8.10

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机(农业机械)是农艺的物化和重要载体,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来互为一体,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为地侧重点不同,造成二者不融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现在分析二者之融合,只是回归二者之必然。

一、二者关系

(一)定义

1、农机:狭义上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广义上是指农业生产中为实现农艺技术要求而设计制造的技术装备,和运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3、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农艺要求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机械作物生产系统,使其能在最小的投入下得到最高的产出。

(二)二者辩证的对立统一性

农机、农艺相互依存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二者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农业发展,但二者有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1、对立性。农机偏向于安全第一,生产中达到高效率、高效能和高效益的要求,同时合理协调配置有效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体现的是“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精神,即实际运用。农艺偏向于“高、精、尖”农业技术的科研和实施研究,力求单位面积的高产出、高回报,即科研水平。例如玉米农田施肥,老百姓有个俗话“撒一片不如一条线,一条线不如一个蛋”,也就是施肥最好是玉米根系底部;但在农机推广中,提倡的是深松多层底部施肥。

2、统一性。农机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艺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艺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也带来了对农机的新需求和发挥农机作业的新空间。当农艺的推广使用无法大面积农机推广时,取得的效果会受到使用规模的限制,只能当做盆中鲜花--可看而不可用;而农机的推广中缺乏农艺的支持,也只不过是轰动一时,昙花一现。

二、二者融合时事必然

农机、农艺二者的孰重孰轻认知度和融合程度亦属生产关系内容的一部分,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如何。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机处于起步阶段,农机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机总量增加,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二者矛盾逐渐显现并相互协调;农业发展到今天,农业、农村、农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人开始重视到二者融合,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中。

(一)、农业生产中“物”的因素

1、生产工具发生了变化

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小时候基本见不到拖拉机,偶尔见到一台拖拉机就像是看到了“圣物”----一大群小孩围着看,后来我们村里有了拖拉机,现在武城县农机局上班,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机补贴资金930万元,现在基本见不到人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了。

2、劳动对象---土地发生了变化

农业生产力比较低时,农民收入只限于土地,人们将土地视作自己的命根子,谁种自己的一分地也不可能。现在农民收入途径多了,将自己的土地收入当作一种副业,对土地或者进行流转、或者托管、或者转租,小块变大块,大块变成更大的地块。

农机作业的高效率、低劳动强度和稳产增产等优势,对农户改变农艺实施形成“倒逼机制”。

(二)农业生产中“人”的因素

1、种地的越来越少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少,每年春节的农民返乡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现在的农民大部分只是身份上的“农民’,从事的职业绝不是原来的农民职业---种地了。

2、种地的素质亟需提高

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整体素质下降,留守人员大部分为妇女、老人和儿童,以这部分认为主要农业劳动力、仍然延用过去的传统模式从事农业生产,只能使农田减产、农业倒退。

农机农艺有机融合能够在增加农田产出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投入,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保证。

(三)农业生产中“关系”的因素

1、外部关系---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重视程度提高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为农机农艺融合指明了方向,也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平台。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部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类农产品都会聚了育种、栽培、设施装备以及产业经济专家,为有效破解农机农艺技术割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平台。

2、内部关系---农业生产各要素协调磨合度提高

农艺研制过程中开始考虑能否适合农业的新形势,能否适合农机的要求大面积推广,进行规模化使用扩大农艺成果,产生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不只是强调“高产、优质”的理论概念独自作秀。农机的科研和使用更加注重与先进农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农机制造业竞争强烈,农机具不再是人们心中的“圣物”,逼着一改过去“高、大、粗”能使用就行为充分考虑到农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进一步考虑到种子、农药、化肥和植保等。

三、造成农机农艺不融合的因素及解决探究

(一)精耕细作的“小农”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农机的发展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的单块耕地面积小、长短不等、宽窄不一,使农民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农艺要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没有精力、没有可能更没有必要考虑能否使用农机新技术大规模作业。武城县农机局在推广北京丰茂牌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就是一例:该机具双臂伸开长6米,而大部分地块宽幅不足6米,虽然该机具省时、省力、高效,但推广起来相当困难。

建议: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单位地块的面积,进一步支持土地流转或托管,使先进农机具有用武之地,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末端平台。

(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限制了农机的发展

(三)在行政管理上农机、农艺“两张皮”

农机和农艺在行政管理上本属“一母双胞胎”----同属农业部,但是系统到了地方就分属农业局和农机局了。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就是一例,分管副县长参观农业生产、各单位汇报工作时,农业局汇报该单位推广的小麦宽幅精量播种,农机局汇报该单位推广的小麦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各说各的词,各唱各的曲,让分管县长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其实这两种技术都包含着农机、农机两个方面。

建议:一是制定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规范标准(包含农艺要求和农机使用),不管是农业口还是农机口,不管是农业的哪种技术示范推广。二是建立农机农艺协调机制,建立相互包容机制,相互支持,同步协调发展,就像一句打油诗说的那样“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三是培养农机农艺知识的复合人才,在“根”上解决问题,不要小孩子还上初中就开始分“文”、“理”课了,培养一些“文”不“文”、“理”不“理”的怪才。(武城县农机局赵长奎)

THE END
1.聚焦产业提质增效贵州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是将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农业技术。为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作为全国烟草行业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在贵州的试点县之一,铜仁市德江县烟草部门以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契机,聚焦“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高标准农机农艺示范区,开展育苗、http://www.gz.xinhuanet.com/20231014/e7393539a82c440f8123c5bc23a2dd63/c.html
2.对农机农艺融合(精选十篇)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 农业机械要和农艺相互适应, 从而形成协调运转的机械生产系统, 实现在最小投入情况下的最高收入。因此,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农机和农艺要互相促进,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二者都是实现农业生产进步和农民增收的办法, 不存在谁服务谁和谁服从谁的关系, 并且二者都要服务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142lig.html
3.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水稻机插新突破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实现水稻机插新突破 摘要:温岭市农机总站为探索解决制约连作晚稻机栽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等“瓶颈”问题,于省内率先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并形成了钵苗移栽精确定量播种技术、早稻特早播技术、全基质育秧技术、暗室育秧技术等,制定了台州市地方标准《双季稻钵苗机械移栽技术规程》,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2/171639
4.“机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示范效果显著近日,基于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在安徽省池州市农科院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试验基地进行示范。测产结果表明,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产量提升明显。 方案旨在解决再生稻头季稻收割时机械碾压率高、稻茬损伤多,再生季水稻产量低和成熟一致性差等问题,通过整盘气吸式精量对穴育秧播种https://www.ujs.edu.cn/info/1062/190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