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议,在化肥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化肥企业特别是氮肥企业暂停实施基于环保目标的政策性限产,并进一步加强化肥出口管控。
1.化肥价格暴涨
图1,中国化肥价格指数,2021-2022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其涨价对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传导途径有二。其一是国内化肥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助推粮价走高,加剧通货膨胀,并在CPI上体现出来,促使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以抑制通胀。其二是国外化肥供应偏紧,导致国外粮价走高或歉收,中国粮食进口价格上涨或者进口量大幅减少,形成输入性通胀。显而易见,第一种传导途径是主要的。在主粮自给率仍高达90%以上的基础上,只要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消化化肥涨价的负面影响,保持稳产增产,进口形势再差,供应也是有充分保障的,何况中国粮食进口多元化局面已经形成,又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相互捆绑,进口即便下降也有限度。反之,如果国内粮食生产稳不住,外部市场环境再有利,也难以阻止通胀的发生。
2.复盘:2008年化肥涨价撬动CPI
说到国内化肥市场如何通过推高粮价影响宏观形势,你很难找到比2008年更典型的案例。当年化肥价格狂飙,尿素价格最高达到2500元/吨,磷酸二胺价格最高为4500元/吨,钾肥价格则突破了6000元/吨,同比涨幅普遍在50%甚至100%以上。这些历史性的价格高点要在十几年后才被刷新,有的如钾肥价格至今仍然保持着历史最高价位的记录。不过,这些数据比起硫磺价格的涨跌,还是过于温和了。硫磺作为生产磷肥的原料,原本是工业脱硫的副产品,一度便宜到近乎白送;而在磷肥价格暴涨的拉动下,价格在一年内从500元/吨上涨到6000元/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20.3(以上年为100,下同),其中化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达131.7,至今仍然均为有数据以来的最高同比涨幅。
粮食的粮食既然如此涨价,粮食价格本身在2008年也是水涨船高。在2007年已经出现明显上涨的基础上(2007年谷物生产价格指数为109.0,其中玉米高达115.0),2008年谷物生产价格指数为107.1,其中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08.7、106.6和107.3。当年又适逢猪周期的上行阶段,猪价持续攀升,主要肉蛋奶产品的价格同比涨幅都超过了两位数。这样,从肥价到粮价再到肉价的传导机制就全部打通,通胀预期超额兑现,在2007年已经出现明显通胀的情况下(年度CPI为4.8%),2008年CPI又高达5.9%,其中2月份CPI为8.7%,均为有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
通过对2008年的复盘,我们可以看到,化肥价格对粮价乃至宏观形势的传导成功是需要若干条件配合的,包括粮食生产对化肥需求刚性的程度、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本身的供需状况、宏观形势的走向、外部市场的影响等等。在2008年,这些条件很难得地,或者说很不幸地全都满足了,才有了化肥涨价撬动CPI的奇景。
3.2022年的不同之处
再来看2022年,乍一看和2008年确实也有若干相似之处:截止目前,化肥价格涨势之猛,相比2008年同期也不遑多让;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但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化肥和粮食市场的互动关系,还是农产品供需状况,乃至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与2008年都有若干不同之处。我们认为,正是这些不同,使得2022年有可能不至于重蹈2008年覆辙。
其一,化肥成本费用在种植成本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与2008年相比,稻谷种植的化肥成本费用占种植成本的比重从20%下降到2020年的11%;玉米和小麦的相应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23%和22%下降到2020年的17%和15%。即使考虑到2008年化肥价格涨幅过高,以化肥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的2010年做对比,也可以看出化肥费用占比下降非常明显,而且自2015年以来保持相对稳定态势。这意味着化肥涨价对种植成本的负面影响已经大为下降了,相应的,对粮食生产的扰动也就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
图2,中国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和化肥费用占比
从粮食化肥比价走势分析,当前小麦/尿素的比价在1.1左右,玉米/尿素的比价在1.0左右,大体还在正常区间内,后者甚至还是偏高的。以期货比价推算,玉米09合约和尿素09合约比价超过1.1,这也说明当前的化肥价格虽然上涨,但尚未对种植收益预期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其二,化肥使用量连续多年递减,肥料利用率相应提升,已经不需要通过过量增施化肥来支撑粮食增产。2015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做到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从2015年起,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方案发布后,农用化肥施用量从2015年的历史高点6000万吨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5251万吨。2021年估计在520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约0.5%。
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推算,化肥用量的减少主要来自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单位用肥量仍然保持增长。对比稻谷、小麦和玉米最近15年来的单产水平和单位面积施肥量数据,可以看出在粮食作物的化肥单位用量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速不断放慢,最近5年基本是原地踏步,与2015年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粮食单产仍然保持了稳中有增态势。因此我们认为即便出现因化肥价格过高导致用肥减少的现象,导致粮食减产的可能性也远比往年为低。此外,种植户还可以通过改变施肥品种来缓解成本压力(多使用相对便宜且直接影响产量的氮肥,减少对钾肥和高浓度复合肥的采购等)。
图5,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和化肥用量(公斤/亩)
4.平抑化肥价格的政策建议:暂停限产和加强出口管制
化肥涨价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虽然暂时不足为虑,但自然也不意味着可以任其狂涨。为保证粮食稳产,加强化肥价格管控,防止其过度上涨是应有之义。除了目前已经实施的投放储备和对农民进行农资补贴外,更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切实增加市场供应,具体而言,就是暂停限产和加强出口管制。
近年来,化肥涨价的主要动力不是来自国内需求增长,而是生产受限和出口超量。以尿素生产重镇山西晋城为例,2019年以来连续3年,从当年10月到次年3月进行尿素企业限产,影响日产量6000-9000吨不等,即减产100-150万吨之多。就在3月19日,晋城再次要求当地部分尿素企业限产至4月底,直接引爆了尿素市场,各地尿素价格普遍上调50-100元/吨。
我们建议,在化肥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化肥企业特别是氮肥企业暂停实施基于环保目标的政策性限产。国内尿素产能为20万吨/天,即年产能7000万吨左右,当前开工率仅为80%左右,如果能做到应开尽开,并切实解决原料供应问题,满足国内化肥需求,兼顾出口获利是不成问题的。
相比之下,化肥出口超量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更是势大力沉。按实物量计算,2014年以来化肥出口量均在2500万吨以上.2021年中国各类化肥出口合计接近3300万吨;进口为920万吨,即净出口量高达2400万吨,平均每月200万吨,而今年国家投放的第一批春耕化肥储备数量也只有300万吨。如果按折纯量计算,2021年出口量为1300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23.5%;而2017年这一比重还只有18.3%。将近四分之一的国产化肥用于出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可想而知。农资流通协会公布的价格指数中,尿素出口价格指数超过3400点,远高于国内价格指数2838;其同比增幅高达70%,更远高于除氯化钾之外的所有化肥价格指数,证明了出口利润远高于国内销售利润。实际上,国内外化肥价差往年至少在100美元/吨以上;而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国际市场上化肥价格暴涨,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3月初埃及和阿拉伯海湾地区的尿素离岸价格一度升至1000美元/吨以上,国内外价差已经扩大到400-500美元/吨。出口利润急速扩大,对国内市场的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抑制化肥出口过快增长,2021年10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自10月15日起,将29种化肥品种纳入《必须实施检验的出口商品目录》,出口法检货物应当在商品生产地或海关总署指定的地点检验,未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报关出口,至此国内出口的化肥受限。政策效果立竿见影,10-12月份出口量分别为322万吨、199万吨和167万吨(实物量,下同),同比降幅分别为5.2%、32.8%和42.0%。2022年1-2月,化肥累计出口量为254万吨,同比下降28.0%。然而,由于基数过大,目前的出口量回落仍不足以抑制国内化肥价格上涨。此外,由于硫酸铵没有被列入法检名录,导致其出口持续走高,2021年10-12月出口量分别为102万吨、106万吨和142万吨,同比增幅均超30%,全年出口量超1000万吨,同比增幅23%,成为增长最快的化肥品种;以折纯量计算与尿素出口量相差无几。2022年1-2月硫酸铵出口继续强势增长,累计出口160万吨,同比增加23.7%;按折纯量计算,已经是出口量最大的化肥品种。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化肥出口管控,对化肥品种实施出口法检全覆盖,防止宝贵的氮肥资源以低浓度化肥的方式大量流出。同时还要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准备,在国内外化肥价差进一步扩大,常规手段难以抑制化肥超量出口时,就应及时推出化肥出口配额制度、恢复加征特别出口关税、甚至暂停出口等项措施,以确保国内化肥市场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