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全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门户互联网+智库

(网经社讯)按照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现就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制订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定义内涵

1.从改革方向看,要把握三个层面。数字化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具体的场景应用上,更在于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改变,是一个质变而不是量变的过程。

一是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推进深层次系统性制度重塑,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推动党的领导职能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提高省域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协同化水平。

二是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推动生产关系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解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社会、市场、经济增添新动能、创造新价值,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激活生产力。

2.从改革特征看,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二是全方位。数字化改革具有极强的引领性、整体性和撬动性,是引领发展格局、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变量,是党的领导、政府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整体性变革,具有一子落而满盘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放大效应。通过数字化改革补短板、扬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激发出来,进一步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现代化之路。

三是制度重塑。要重塑党政机关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内外融合、上下贯通等难题,实现党政机关内部高效协同;重塑党政机关与社会、企业的制度链接,从根本上解决内外信息不对称、政策回应慢等难题,实现党政机关与社会高效协同;重塑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等多元社会主体的沟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交易成本偏高等难题,促进全社会各类主体高效协同,实现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塑、功能塑造、生态构建。

四是数字赋能。通过数字赋能,对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领域就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精准把握,提升整体协同能力。数字化改革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放数据资产,促进数据关联应用,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既为改革自身赋能,也为社会赋能,提升治理能力,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现决策时运筹帷幄、落实时如臂使指。

五是现代化。数字化改革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个现代化先行”都要在数字化改革中交融聚合、形成裂变效应,在高水平自立自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高水平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建设上加快突破,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从改革重点看,要聚焦五大方面。

一是聚焦党政机关,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推进党政机关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构建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更好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在“制度”“治理”“智慧”三个维度持续提升。

四是聚焦数字社会,立足未来社区、数字乡村,有力支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好家园。

(三)方法路径

按照系统分析V字模型持续迭代,将“业务协同模型和数据共享模型”的方法贯穿到数字化改革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

1.业务协同模型。以“定准核心业务—确定业务模块—拆解业务单元—梳理业务事项—确定业务流程—明确协同关系—建立指标体系—汇总数据需求”为路径,从梳理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出发,逐层拆解到最具体最基本的事项,并从治理与服务两个维度加以标识形成业务事项清单,逐一明确支持事项及业务流程的数据指标,实现事项的标准化、数字化,形成可认知、可量化的部门职责体系。

2.数据共享模型。以“形成数据共享清单—完成数据服务对接—实现业务指标协同—完成业务事项集成—完成业务单元集成—完成业务模块集成—形成业务系统”为路径,按照数据需求清单,逐项明确数据所在系统与所属部门,明确数据共享方式与对接接口,加快业务单元、业务模块的数据定义和系统开发,开发支撑部门职责体系的业务系统。

(四)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要求,聚焦“应用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推动各地各部门各系统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流程再造、协同高效,构建整体智治体系,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努力使数字化改革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到2021年底,初步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个综合应用实现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初步建立数字化改革的内涵、目标、思路、举措、项目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化改革平台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管理、数据共享开放、网络安全保护等制度规范体系,初步形成党政机关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力监督、精准评价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4月底前,上线运行数字化改革总门户;8月底前,上线运行5个综合应用。

到2022年底,数字化改革总门户和5个综合应用高效运行,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

到2025年底,全面形成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丰富完备、制度规范体系成熟定型,基本建成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数字化改革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

到2021年底,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初步就绪,省市县一体统筹、集约高效的平台架构初步形成,有效对接国家平台。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浙里办”“浙政钉”迭代优化,有力支撑各领域各方面重点应用。配套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组织保障和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初步建立。4月底前,上线运行数字化改革总门户。

到2022年底,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本建成,技术架构、标准规范、服务能力等方面全国先行,实现对数字化改革各领域、各主体核心业务系统的有效支撑,公共数据平台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9%,分钟级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公共信用产品日均使用量达到10万次。

到2025年底,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全面建成,平台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资源实现高效率配置,全面支撑全领域、全主体、全周期数字化改革需求。

4.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基础域建设,扩大公共数据按需归集和管理范围,实现全领域数据高质量供给。加强共享域建设,构建大数仓体系,形成全省共建共治共享、数据循环利用的机制,支撑重大改革应用。加强开放域建设,完善开放域工具,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数据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二)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建设

围绕省域治理现代化,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服务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主线,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和数字化手段,推进党政机关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改革。在全面梳理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建设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着力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等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构建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在“制度”“治理”“智慧”三个维度纵深推进,开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新格局。

到2021年底,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框架基本形成,省市县机关基本纳入协同体系,整体智治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任务贯彻落实的综合集成机制建立,实现重大任务综合集成应用;充分运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构建完成40%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8月底前,上线运行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

到2022年底,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实现多跨高效协同,建成“掌上治理之省”,整体智治成效显著。重大任务贯彻落实的综合集成机制更加完善,重大任务综合集成应用不断丰富;构建完成80%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

到2025年底,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形成成熟完备的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发挥关键作用。

1.构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是统筹主要领域进行重大任务综合集成的创新载体,是全省党政机关开展多跨协同、推进数字赋能、实施闭环管控的数字化应用集成,是加快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改革举措。按照“四横四纵”基本架构,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构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通过政务网络连接省市县各部门,建设、丰富和完善系统功能模块组,包括重大任务、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以及执行链管理、数据链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其中,重大任务和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模块实行开放式管理,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形成“滚雪球”效应,并面向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构建综合应用场景,支持个性化定制,有力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系统重塑,有力支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智治系统运行。根据数据信息的不同涉密等级,在政务内网和外网分别部署综合应用,同步建设内网移动办公系统,安全对接内外网两个综合应用,最终实现内外网一体化运行。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作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向基层的延伸,在基层搭建“基层治理四平台”与综合应用的连接。

3.构建“重大任务”贯彻落实的综合集成机制。“重大任务”是指当年度的重点工作事项和紧急协同事项,是各级机关开展数字化治理的主要抓手。从省级层面来考虑,目前主要聚焦重要精神、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疫情防控、应急处突、问题清单、监督整改、勇立潮头、重大项目等具体任务,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可随时增加任务事项组,年度任务完成后纳入主要领域实行常态化管理。每个任务明确任务清单(包括责任单位)、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并与执行链紧密关联,可随时进行批示、督办和问题反馈、控制、修正。建立健全任务清单动态管理、协同执行、闭环管理、迭代完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机制,全面保障重大任务事项组正常运转。

(三)深化数字政府系统建设

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打造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加快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

到2022年底,以年度工作目标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实现跨业务、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浙里办”日活跃用户数超过300万,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掌上执法率达到95%以上。政府履职各领域数字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走在全国前列。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规范体系更加完善,“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全面建成。

到2025年底,数字政府建设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数字政府有力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有效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

1.建设数字政府综合应用。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数字政府综合应用,通过对各部门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迭代升级,建立重大任务运用数据科学决策、精准执行、风险预警、执法监管、服务保障、督查督察、绩效评估、成果运用的体制机制,建设重大任务、重点领域跨部门跨系统,全业务协同应用的功能模块(“一指办理”),建立数字化的决策、执行、预警、监管、服务、督查、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执行链,构建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实现政府履职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5.打造双循环应用。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聚焦塑造产业竞争优势、消费扩容提质、扩大有效投资、构筑开放新优势、赋能市场主体、增强循环畅通等重点领域,集成“一带一路”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数字生活新服务、外贸“订单+清单”、金融综合服务、物流管理等数据和系统,挖掘宏观、中观、微观以及高频数据,着重建设“一支点四枢纽”应用场景,形成“任务分解、执行、监测、预警、评价、反馈”工作闭环,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9.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应用。围绕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我省“四大建设”、海洋强省、山区跨越式发展等重点领域,建设和集成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大花园、海洋强省、山海协作等系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执行链,协同推进国家战略和省重大战略更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联动实施。

10.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应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成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河湖库保护、农地土壤改良服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系统,完善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污染源数字化档案、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碳排放监测应用服务等模块,运用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河湖库保护、农地土壤改良等大数据分析,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13.打造政府效能管理应用。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总目标,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质量、效率和公信力,集成互联网+督查、巡视巡察、廉政建设、预算管理、审计监督、政务公开、“浙里访”、绩效管理、建议提案办理、政务信息采编等子系统,建设民意收集一个码、问题线索一个库、指标管理一本账、重点工作一张图、业务协同一件事、全员督查一张网、政府绩效一张表等核心应用模块,运用天地图、在线调查、数据挖掘、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构建目标体系量化、工作体系具化、政策体系细化、评价体系实化的政府治理闭环执行链条。

(四)深化数字经济系统建设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形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聚焦“七个关键”,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着力提升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中心及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赋能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

到2022年底,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大脑迭代升级、试点扩面,在10个左右优势行业和产业集群推广应用,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数据中心基本建成,以数字化赋能推进产业链治理多部门协同。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覆盖更多的领域。新智造推进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未来工厂”引领的新智造企业群体,打造“未来工厂”3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0家以上。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等不断完善,公共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提升,基本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数字自贸区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数字贸易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数字产业集聚、数字内容丰富、数字贸易便利、辐射带动突出的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为全国数字贸易发展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4万亿元。

到2025年底,产业大脑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省重点优势产业链数据中心全面建成,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建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工厂”引领下的新智造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基本实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更加完善,跨部门多层级协同的数字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力争达到5.4万亿元。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3.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整合。搭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总门户”,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逐步实现“主体一网登记、交易一网入口、信息一网公开”。推动行业间和省市县交易应用纵横贯通,基本形成以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应用为核心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构建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字化建设。强化技术资源在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支撑能力,统筹推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应用、金融综合服务应用等建设,健全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五)推进数字社会系统建设

到2025年底,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全面拓展,数字社会系统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健全。数字孪生社会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1.全面提升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能力。根据部门职能和群众需求,围绕“婴育、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养老、救助、交通、家政”等领域,创造性探索“一件事”集成协同场景,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构建全省9类公共场所“一张图”“一张网”为重点,着力破解一批普遍性的服务痛点难点,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在此基础上,以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实事年度重大任务为依据,推进民生实事落地。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梳理工作,明确每项子场景的领域、事项、指标、协同关系和数据项等内容,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制定系统集成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绘制数据集成流程图和业务集成流程图,形成跨部门多业务协同的场景应用。

2.全省域拓展数字社会多场景应用。在未来社区方面,以满足社区居民数字社会美好生活需求为牵引,持续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应用,集成社会事业12个领域公共服务,率先提供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旅游、数字养老、数字健康等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应用,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创新有机统一的新人居空间,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同时,激发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爆发式增长。在乡村服务方面,推广应用“浙农码”,创新“跟着节气游乡村”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典范。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就业、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等服务直达乡村,迭代升级“礼堂家”农村文化礼堂应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推进数字法治系统建设

到2021年底,数字法治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执法、司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能力明显提升,初步构建数字法治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基本定型,源头数字化事项增加3项以上,卷宗数字化率达到40%以上,单轨制协同办案比例稳定在90%以上,基本实现案由、办案单位、办案流程“三个全覆盖”。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初步构建,全省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应用率达到25%,建立行刑数字化衔接,实现执法监管数据的归集分析和行政执法案卷在线评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初步形成,基本满足业务管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等需求,逐步拓展业务协同的范围和程度。8月底前,上线运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

到2025年底,数字法治系统基本建成,业务协同更加高效,推动法治建设领域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法治综合应用成熟稳定运行,集成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法治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七)推进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建设

强化实践基础上的数字化改革理论研究,迭代完善数字化改革的内涵、目标、思路、举措、项目,同步完善数字化改革的系统、组织、机制,推动数字化改革实践上升为理论成果,形成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到2021年底,组建大成集智的数字化改革专家组,初步建立数字化改革的内涵、目标、思路、举措、项目等理论体系。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数字化改革理论研究机制,基本形成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到2025年底,全面形成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

1.加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强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组织专门力量,对数字化改革的对象、主体、客体、系统、组织、机制进行研究,着力厘清思路;加强对数字化改革的内涵、目标、思路、举措、项目等理论研究,形成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

3.创新理论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数字化改革理论研究机制,加快数字化改革的开源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数字化改革理论研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

(八)推进数字化改革制度规范体系建设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构建一整套与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工作规范,推动数字化改革实践固化为制度成果,积极构建有利于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实现省域治理现代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规范体系。到2021年底,初步建立数字化改革平台支撑、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等标准体系。到2022年底,初步形成关于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制度规范体系。到2025年底,全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数字化改革制度规范体系。

3.加强前瞻性法律秩序研究。聚焦互联网自由与监管、大数据自主与共享、算法的技术秘密与信息公开等关系,积极开展智能社会法律秩序研究,大力探索以科学、人本、包容、普惠、共治为核心要素来构建智能社会法律秩序。

4.构建覆盖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全面实施《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配套措施,推进数据开放和应用创新。加快制订《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规范公共数据提供主体、使用主体和管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公共数据边界、范围和多元治理体系,健全数据共享和开放制度,推动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5.建立数字化改革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编制《省级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指南》,明确项目技术标准和建设要求,指导规范新建项目,确保数据充分回流,有效支撑基层决策管理。健全数字化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项目立项审批、招标采购、建设实施、验收、运维与安全等管理要求,强化专家预审机制,强化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省市县信息化项目立项联审机制和资金分摊机制。充分发挥展示交流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数字化改革,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促进全域数字化能力的开源开放。

三、保障体系

(二)强化清单管理。各地各部门各系统要盯紧目标任务,建立动态工作台帐,按月列清单、按周抓推进,层层放大滚雪球效应。围绕改革总目标,按照可操作、可落实、可考核的要求,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实现细化量化闭环管理,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聚焦改革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迭代工作清单,找到关键短板,抓住问题要害,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突破,以点上突破牵引面上跃升、以点状推进体系升级。建立健全纵向省市县之间、横向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机制,列出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清单,建立省市县问题反馈整改机制和工作体系,实现“发现—反馈—整改—共享”闭环机制。

(三)强化开放共建。强化政企合作,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优势,依托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平台,加强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推动高校、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革,激发全社会活力共同推进。创新成效评估机制,坚持用户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群众评价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更好发挥改革应用价值,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参与度。

(四)强化揭榜挂帅。建立改革破题“悬赏制”,设立改革突破奖,完善改革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市县和部门揭榜挂帅、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开发创新应用,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全省面上复制推广。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将数字化改革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赛马机制和定期督查机制,量化目标、明确要求、跑表计时、到点验收,两个月一般性评估,年底总盘点。加大数字化改革在干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干成事。

THE END
1.数字时代下的农业市场分析利用农资进销存台账进行趋势预测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农业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农资进销存数据的科学分析,可以有效预测市场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从而确保产品销售稳健,库存合理,避免过度积压或缺货。 https://www.382hl43py.cn/hua-hui-zi-xun/424530.html
2.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精准记录高效运营的农业供应链智慧解决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对农用化学品、种子、肥料等农资进行全过程的流通管理软件。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数据的实时记录,还能对库存水平进行动态监控,从而确保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物流协同一致。 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 https://www.fikyjuyw.cn/ke-yan-xiang-mu/431992.html
3.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精准助力农业物流高效运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量巨大,而这些数据对于优化生产计划、提高供应链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存在不实时性和易出错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个专业、高效且可靠的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https://www.qtleqzhor.cn/nong-ye-zong-he/387673.html
4.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精准记录高效运营的农业物资管理新工具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简介 农业生产中,农资(农业材料)进销存的合理管理对于保证种植、养殖活动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它是一款专为农业领域设计的软件应用程序,旨在提高农业物资的流通效率和质量。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https://www.3svb9bc3.cn/xue-shu-jiao-liu/123337.html
5.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精准记录高效运营的农业物资管理新工具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提供详细的库存信息,确保实时数据更新和准确性。 支持多种交易类型,如采购、销售、调拨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 通过自动化处理流程,减少人工操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https://www.l0dm1h3tk.cn/shu-cai-bai-ke/469658.html
6.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物资管理水平、优化供应链流程的重要工具。这种系统能够帮助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好地记录和分析进货、销售和库存数据,从而确保业务运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案例一:张家庄镇的一家大型蔬菜种植基地采用了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在使用该系统之前,该基地经https://www.kbtob.com/xue-shu-jiao-liu/421812.html
7.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精准农业供需链的数字化操控者在现代农业中,农资进销存台账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工具。这种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农场主和经销商精确记录每一笔交易,还能实时更新库存信息,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进销存台账”。这是一个详细记录了所有购买商品(进货)、销售商品(销货)以及现有库存数量的账https://www.3qzuyeya.com/liang-you-zuo-wu-zhong-zhi/610857.html
8.杭州市富阳区2024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工作服务采购中标公示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19〕55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对杭州市富阳区2024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工作服务采购开展市场询价,现将中标单位及中标价格进行公示。 公示期5天(自公示之日起5个工作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可通过来信、来电等形式反映。单位反映https://www.fuyang.gov.cn/art/2024/11/27/art_1385998_59378372.html
9.台账管理通用12篇4、必须向农资购买者出具发票或销售凭据,销售凭据应当如实注明售出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时间以及购买人和经营单位名称等信息,必要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当出具使用指导意见和注意事项。 5、所有产品均应按进、销货日期依次记录并建立进货、销售台帐。进销台帐内容包括:进货日期、供货商、商品名称、商标、规格、进货数量、https://zgycxb.xueshu.com/haowen/37342.html
10.组织开展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工作简报(精选20篇)部分个体农资经营户无台帐、无进销凭证,不仅给市场监管带来难度,而且导致化肥等农资市场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特别是部分肥种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问题时有发生,成为农民最为担心的问题。工商、质检、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农资市场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化肥等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从生产源头、质量标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lk3c94y.html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结6篇(全文)二是开展培训。为全面提高我区农资经营者、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和责任意识,倡导自觉守法、诚信道德理念,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法律专项培训1次,培训农民80多人。为深入推进农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长效机制,组织1期农资信息化监管系统操作培训班,培训农资经营者30多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bfeugyo.html
12.东乡:易地搬迁彻底“断穷根”政企帮扶日子有盼头用18本台帐算清居民生活日常必需,看这个4000人的社区怎么用好140个志愿者 2022-04-17 杨洪涛:疫情连花清瘟针对流感、新冠开展了系统临床评价研究 2022-04-17 均价7.18万/㎡,推1051套住宅!壹城时尚助企纾困 政策措施“组合拳” 确保农资保供稳价 2022-04-17 @南昌人,这笔费用调整至1元! 2022-http://m.xhyb.net.cn/news/shiju/2022/0417/183660.html
13.调查报告范文(15篇)其次,多措并举,建设镇村农资超市。采取配送中心到农村自建直营店、组织基层社利用老网点改造后加盟和选择社会农资经营能人及果粮种植大户加盟等方式,先后建起了符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求的镇、村级农资超市206个。其中镇级超市6个,村级超市200个;其中配送中心自建的直营店92个,通过基层社发展的加盟店114个。https://mip.jy135.com/diaochabaogao/128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