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pptx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牵头编制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3年2月前

言2019

5

年以来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力求让社会公众能够全面准确了解数字乡村发展给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带来的新变化,进而成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报告》表明,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全方位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2021

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39.1%。一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2年6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8.8%,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

15个百分点。二是智慧农业—1—建设快速起步。数字育种探索起步,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多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数字技术支撑的多种渔业养殖模式相继投入生产,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三是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不断提升。四是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覆盖,2021年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以数据驱动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五是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态势良好。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网络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风化俗,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焕发生机。六是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人社”、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服务不断深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共

48.3

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七是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农业绿色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化得到创新应用。八是数字乡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试点示范效应日益凸显。经过三年多的持续推动,“数字革命”正在农村这片广阔沃土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2—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新的动能。《报告》主体内容涵盖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部署的十个方面重点任务,梳理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做到内容全面,同时突出年度性重点工作。根据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委托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在多年开展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指标体系,试行开展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以下简称评价),其成果为《报告》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便于读者查询了解,同时以附件的方式发布《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基本结论和主要数据》。《报告》还吸收采用了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成员单位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等有关材料。《报告》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和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组织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共同编制。—3—目

录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一)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1(二)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2二、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2(一)种业数字化探索起步.....................................................................

3(二)种植业数字化多点突破.................................................................3(三)畜牧业数字化成效凸显.................................................................4(四)渔业数字化稳步推进.....................................................................

5(五)农垦数字化领先发展.....................................................................

5(六)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不断突破.................................................6(七)农业农村管理数字化转型局面初步形成.....................................7三、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7(一)农村电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7(二)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

17七、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8(一)农业绿色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18(二)乡村生态保护监管效能明显提高...............................................19(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化创新应用...........................................20八、数字乡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一)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1(二)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1(三)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2(四)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效应日益凸显...............................................22附件:2021

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基本结论和主要数据.............24—2—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智慧农业形成新气象、农村数字经济实现新突破、乡村数字治理迈上新台阶、乡村网络文化展现新风貌、数字惠民服务满足新期待、智慧绿色乡村赢得新机遇。总的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水利、电网、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正全方位推进。(一)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截至

2021

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

比例均超过

99%,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5G加速向农村延伸,截至

2022年8月,全国已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

96%的乡镇镇区,实现“县县通5G”。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5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1—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2021

部,比上年增长4.4%。截至

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

2.9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两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个百分点。(二)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各地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水利、电网、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乡村融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不断完善,2021年已完成446.6万公里农村公路电子地图数据更新工作,并同步制作专项地图,全景、直观展示全国农村公路路网分布情况。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在重点水利工程先行先试,智慧水利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

2021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水利部门应用智能监控的各类信息采集点达24.53

万处,其中

66.4%已纳入集控平台;截至

2022年6月,已有

2766

个县共53.04

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了电子台账。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2021

年全国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

99.8%。支撑农产品上行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底,3年共支持约3.6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6.9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

1800万吨以上。二、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育种探索起步,智能农机装—2—备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多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数字技术支撑的多种渔业养殖模式相继投入生产,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一)种业数字化探索起步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推进实施,生物育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应用于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表型处理、数据管理等方面,推动育种从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设计育种转变,正在成为辅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基于种业大数据平台,建成运行全球首个农作物品种DNA

指纹库公共平台“全国种子检验与认证信息系统”,开发上线国家农作物种子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种业投诉举报平台,通过整合品种试验测试、管理和种子生产经营等信息,促进品种身份信息开放共享,实现“一品种、一名称、一标样、一指纹”的追溯管理。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率显著提升,截至

2022

8

月,备案用户数量较上年增长

21.1%,有力支撑了种业监管执法的有效开展。(二)种植业数字化多点突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环境控制、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开始大面积推广。评价显示,2021年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为21.8%,其中,小麦、稻谷、棉花三个农作物的生产信息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9.6%、—3—37.7%和

36.3%,玉米相对较低,为26.9%;2021年全国设施栽培信息化率为25.3%,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无人或少人农场在安徽芜湖、北大荒建三江、广东佛山、内蒙古兴安盟等地落地见效。安徽芜湖智慧稻米生产试点将水稻生产过程划分为播种、插秧、分蘖等13个环节,并细化出品种选择、土地平整、氮肥用量等49个智慧决策点,构建起“智慧农艺+智能农机”双轮驱动技术体系,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作业,2022年试验面积已扩大到

15万亩,试验结果显示,亩均增产14.3%、节约氮肥

32.5%、节约磷肥

16.8%、减药

38.0%、亩均增收500元左右。(三)畜牧业数字化成效凸显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全过程得到广泛、深度应用,在传统三大农业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评价显示,2021

年全国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

34.0%,其中,生猪和家禽养殖信息化率分别为

36.9%和

36.4%。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已实现对全国

18

万余个规模猪场、4200

多个生鲜乳收购站、5800

多辆运输车、300

余个牧场、1.3万家左右持有饲料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全面监管,畜牧业预测预警、市场调控、疫病防控、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日益成为规模养殖场的标配,通过应用无人环控平台、自动巡检报警系统、智能饲喂系统等,劳动生产率提高

30%以上,每头出栏生猪降低成本

150

元左右。—4—(四)渔业数字化稳步推进养殖水体信息在线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疾病预警与远程诊断等数字技术与装备在渔业行业不断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支撑的工厂化养殖、稻虾养殖、鱼菜共生模式相继投入生产,渔业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评价显示,2021

年全国水产养殖信息化率为16.6%,其中,蟹类、虾类、鱼类和贝类的生产信息化率分别为23.6%、21.6%、20.9%和

6.0%。沿海省份持续开展海洋渔船北斗和天通卫星终端等装备建设,深入推进“插卡式AIS”更新换代和渔业“宽带入海”。依托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建成海洋渔船动态船位信息全国“一张图”,形成了完备的“渔船+船港+船员、近海+远洋”捕捞业数据库,开展伏季休渔期渔船疑似违规作业、疑似跨海区作业等识别分析,伏季休渔管理、渔船监管等工作得到有力支撑。江苏南京浦口区通过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数字化,打造青虾订单生产、透明供应、信任消费的产业体系,节省养殖人工成本

15%以上,节约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成本20%以上,养殖收益增加15%以上。(五)农垦数字化领先发展各地农垦集团、国有农场依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企业化优势,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全农垦系统共装备北斗导航设备

8300台套以上,导航作业面积超过6000万亩。黑龙江垦区建成七星、创业、二道河、—5—红卫、勤得利、胜利

6个智慧(无人化)农场群,累计改装升级水旱田无人驾驶及辅助驾驶机具

6288

台,示范作业面积608

万亩,亩均增产

3%-5%。2021

年北大荒数字经济增加值达

87.38亿元,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北大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广东农垦集团建成“环境控制+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移动巡检”数字化示范猪场,配置

600套单头母猪精准饲喂系统等,生猪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每头生猪平均养殖成本降低47.32元。(六)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不断突破六行采棉机实现全链突破,国内首台

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8-12Kg/s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无人驾驶轮边电动拖拉机等研制成功。农机北斗终端定位导航的两类主流产品精度从

2018

年的5米和10米分别提升到目前的

2米和5米。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已从直线行走升级为自动避障、自主停车、自主线路规划。目前已有超过60

万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业监测和智能控制终端,其中安装有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超10万台。数据平台汇集了

49万台农机北斗终端的200亿条农机综合数据,实现了全国农机作业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展示。2021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12.1

8类15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生猪产品信息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发布生猪全产业链数据。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分析研判能力明显提升。数字化监管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支撑耕地用途管制、制种基地监管、宅基地改革试点等工作。三、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不断提升。(一)农村电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电商双向流通格局得到巩固提升,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村—7—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在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数商兴农”工程深入实施,首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农村电商人才类)顺利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数商兴农”专场促销活动等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产销对接和农村电商发展。2022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3.6%。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截至

2022年

7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累计支持1489个县,支持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

2600个。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快递进村”比例超过

80%,2021

年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截至

2021年底,36.3%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电商开展销售,利用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8%。电子商务助力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为防止规模性返贫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

2022年底,“832平台”入驻脱贫地区供应商超2

万家,2022

年交易额超过136.5亿元,同比增长20%。(二)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随着光纤和4G网络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助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加快发展。截至

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70余次,覆盖全国

31个省(区、市)148个县(市、区)—8—的

211

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利用“想去乡游”小程序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681条,涵盖

2500多个精品景点等优质资源。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截至

8月,互联网地图新增乡村地名达414.2万条,超

200万个乡村、超2亿人受益。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快速增长,2021

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

1120

万人,较上年增长

10.9%,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市场主体数字乡村业务快速拓展,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农业服务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投身乡村数字经济,研发相应的平台、系统、产品,推动智慧种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在农业农村领域不断拓展。(三)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快速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不断提升。移动支付业务较快增长,截至

6月,我国农村地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2.27亿。2021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分别达173.7亿笔、5765.6亿笔,同比分别增长

22.2%、23.5%。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传统金融业务运作模式,提供适合互联网场景使用的多元化高效金融服务,增加对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供给。“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打造了“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高效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截至2022年4月,已完成授信27496笔,授信金额突破200亿元。—9—四、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覆盖,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不断涌现,乡村智慧应急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成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撑。(一)农村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基本实现各地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持续推进农村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评价显示,2021年全国“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达78.4%,较上年提升6.3个百分点,党务、村务、财务分别为

79.9%、79.0%、76.1%。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完成升级改造,党员教育平台基本实现全媒体覆盖,“互联网+党建”成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指尖上的“充电站”。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已覆盖

48.9

万个村委会、11.7

万个居委会,实现行政村(社区)的基础信息和统计数据“一口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上线试运行,已汇聚全国农村承包地、集体土地、集体账面资产、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数据。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已有

10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建设了宅基地数据库。全国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农村房屋基础信息数据库启动建设。(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覆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农村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

355个县级政务服务平台,国家—10—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县级行政区域

100%覆盖、乡镇覆盖率达96.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速推进,农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评价显示,2021

年全国县域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动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管理和涉农补贴等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不少地方在推进“积分制”“清单制”的过程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促进积分管理精准化、精细化、及时化,增强清单管理规范化、透明化、便捷化。健康码在农村地区开通运行,实现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涉疫情数据共享,为有效实施乡村精准防控、农民工有序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三)乡村基层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行动深入实施,各地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实行行政村(社区)和网格数据综合采集、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不断探索将网格中的“人网”与大数据编成的“云网”相结合,以数据驱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评价显示,2021年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农村水域安装水位临界报警监控和全景监控,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范溺水意外事故等方面成效明显。依托儿童福利管理信息系统,摸清农村地区关爱服务对象底数,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共采集75.5

万留守儿童信息,农村地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精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11

—依法打击农村地区电信网络诈骗和互联网金融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各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涉及村镇银行、“三农”信贷以及P2P网贷平台、非法网络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犯罪,针对农村留守人员防范诈骗能力较差的问题,强化预警劝阻,完善受骗资金紧急拦截,最大限度避免农村群众财产遭受损失。(四)乡村智慧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预警水平持续提升。气象信息预警和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在应对2021年秋冬种期间洪涝灾害、2022年长江流域气象干旱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已对接省级平台

22个、物联网设备

7574部、无人机

1718架,同时通过自建通信网络,弥补了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水利应用场景的短板。林草防火预警系统优化升级,陆续接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重点地区防火监控系统,森林草原火灾监测范围持续扩大,预警能力持续增强。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明显提升。评价显示,2021年全国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9.7%。—12—五、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态势良好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网络文化生活精彩纷呈,数字技术助推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一)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截至

8月,全国已建成运行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开办广播频道

网络丰晚》。“三农”题材优质内容走俏城乡,中国农民电影节已成功举办5届,《山海情》《幸福到万家》等乡村振兴主题电视剧、《美—13—美乡村》《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等纪录片闪耀荧屏。第三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节目在央视频移动网、腾讯看点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观看人次超过

1090

1.48亿。贵州台江县台盘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六月六”苗族吃新节篮球赛火爆出圈,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村

489

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和文化记忆。中国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数字化持续推进,将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形态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范围,2021和2022年重点支持了36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非遗资源保护数字化工作。截至2022年

6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收集整理

6819

个传统村落基本信息,建设完成658个村落单馆,形成了涵盖全景漫游、图文、影音、实—14—景模型等多种数据类型的传统村落数据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二期建设已完成辽宁、贵州、安徽、湖南

4个省份的基础信息收集。六、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人社”、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下沉覆盖,农村数字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互联网+教育”服务不断深化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海量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从城市传送到广袤乡村,进入农村中小学,截至

8月,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联网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出口带宽

100M以上,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发布基础教育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课程

2.2万门,给广大农村地区送去了免费优质教育资源,中西部许多农村边远地区利用平台资源实施“双师课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承担小学各年级全部课程,解决网络信号薄弱的偏远地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问题,以“电视+教育”方式推进乡村数字教育发展。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在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举办教育厅局长和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爱心企业和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在线教育事业,2021

年海南利用受捐电视教育专用直播卫星终端,已实现全省

570

个教学点的1505—15—间教室全覆盖,惠及2.4万名学生和3500余名教师。(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持续提升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截至

9月,全国所有省份、85%的地市、69%的区县已建立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积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

6月,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

6.19

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现快速推广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参保登记、社保缴费及查询、待遇认证及领取等多项便民服务,目前全国

31个省(区、市)均可通过社保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各地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新职业在线学习等平台,云招聘、远程面试、直播带岗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岗位的对接。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监测分析,动态掌—16—握农民工就业分布、流动、返乡创业等情况。依托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农村留守老人信息统一管理和服务。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监测的及时性、精准性持续提高,2022年以来中西部省份新识别监测对象

68.11

万人,其中

98.5%已落实帮扶,5208人已消除返贫风险。(四)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线上服务加快普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在行政村、社区普遍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站点,推行网上申请法律援助、视频法律咨询等远程服务方式,提升农村地区“智慧法援”服务能力。已有20多个省份开发应用了智能移动调解系统,为农村居民提供智能咨询、在线申请、在线调解等线上解纷服务。“互联网+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持续推进,全国近

多万个,乡村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线为农村群众和村“两委”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律顾问等服务。山东淄博打造的智慧法庭平台延伸到重点村居,开通了自助办理联系法官、法律咨询、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巡回审判等业务,村民有了纠纷会首先找智慧法庭平台解决。(五)“三农”信息服务更加便捷深化评价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或支撑开展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共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86.0%。截至2021年底,—17—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

46.7

万个,累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9.8

亿人次。农技服务从田间地头走到云端线上,12316

1300万,累计访问超过35亿次,日均服务超过400

万人次,在线提问解答率保持在

92%以上。据监测,2021

年全国接受信息化农技推广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共计

223.3万个。依托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已为首批约

3000个家庭农场赋唯一标识数字码,为家庭农场产品销售、贷款保险等提供便利。国家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的支撑保障和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七、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绿色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数字化技术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乡村绿色化数字化正在实现协同发展。(一)农业绿色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实现与

31

个省级平台及农垦平台的对接互通,截至2022年6月,已有

46.5万家生产经营主体完成注册,“阳光农安”在5个省份开展试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益完善。评价显示,2021

年全国实现质—18—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农产品产值占比达

24.7%,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农药、兽药和化肥等农资信息化管理全面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

8000万。农业面源污染和灌溉用水监测得到全面加强,截至

6月,全国共监测3882个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断面,在

28个省份共监测

1653个灌溉规模在10万亩以上农田灌区的灌溉用水断面/点位。(二)乡村生态保护监管效能明显提高依托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建成运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分系统,实现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所有行政村监管全覆盖。持续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监测,截至2022年6月,已在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测3005个村庄的环境空气质量、4688个县域农村地表水水质断面/点位。全国流域面积50-1000平方公里河流管理范围划定成果数据上图基本完成,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非法矮围、长江经济带湖泊围垦、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利用等项目常态化监管、整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成包括

5大类目、1215

个数据层(集)的基础数据库,接入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云南亚洲象预警监测等47

个省份监测超过1

万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6.4

万个日处理能力20

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农村安全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浙江嘉兴南湖区创新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智能化“垃非”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互联、智能评审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生活垃圾从分类投放到资源化回收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江西建成农村人居环境“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实行数字化全流程管护,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八、数字乡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试点示范效应日益凸显,数字乡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一)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以来,从法律、规划、行动计划等多个层面不断强化完善数字乡村政策制度体系。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规划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都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在行动计划层面,《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特别是

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部署安排。同时,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作了进一步细化完善。各地相继出台了配套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二)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21

年,中央网信办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

43

个部门(单位),建立了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不少省份、地市、县区党委政府也相应组建了推进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乡村发展工作体系。县级农—21—业农村部门内设信息化机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评价显示,2021年全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内设信息化机构覆盖率达

92.6%,比上年提升

14.6

20

49.7万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

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

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12

个省份。—24—表1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一级指标发展环境二级指标重点评估要素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投入机构设置乡村人均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等乡村人均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等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内设信息化机构建设情况等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互联网普及程度互联网普及率、行政村5G

通达率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

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设施栽培信息化率、畜禽养殖信产领域应用情况农产品网络销售情况息化率、水产养殖信息化率等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等经营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农产品

接入自建或公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大田种植质量安全追溯领域

业、设施栽培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产应用情况基层监督值占比等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等涉农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事率等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等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等政务服务乡村治理信息化网格治理村级事务管理应急管理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等村级综合服务站点行政村覆盖率等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率等村级综合服务农技推广服务服务信息化一、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超过39%2021

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2达到

39.1%,其中东部地区为42.9%,中部地区为42.5%,西部地区为3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2个省份,如表2所示。表2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3省(区、市)北京发展水平(%)省(区、市)福建发展水平(%)40.242.157.758.768.340.142.052.245.246.4天津江西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安徽55.0重庆43.02本评价结论中的“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为

2660

个有效样本县(市、区)综合测算的结果,另作说明者除外。按照行政区划排列,后文表格同。3—25—二、农业生产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由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设施栽培信息化率、畜禽养殖信息化率和水产养殖信息化率构成,权重根据各行业产值占比动态调整。2021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较上年增长了2.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分别为29.2%、33.4%、19.1%。分省份看,如表3所示,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省份。表3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天津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省(区、市)江西农业生产信息化率(%)30.528.527.749.648.245.352.129.429.348.532.528.026.5--河北河南黑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浙江重庆安徽--分行业看,畜禽养殖信息化率为34.0%,继续在四个行业中保持领先,设施栽培、大田种植、水产养殖的信息化率分别为25.3%、21.8%和16.6%。分品种看,大田种植方面,在监测的

13个大田作物品种(类)中,小麦、稻谷、棉花三个大宗作物的生产信息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9.6%、37.7%和36.3%,玉米相对较低,为

26.9%。畜禽养殖方面,在监测的

4个主要畜禽品种(类)中,生猪和家禽养殖的信息化率分别为36.9%和36.4%,均高于畜禽养殖行业整体水平。水产养殖方面,在监测的

4个主要水产品种(类)中,蟹—26—类的生产信息化率最高,为23.6%;虾类和鱼类则分别为21.6%和20.9%,均高于水产养殖行业整体水平;贝类仍相对较低,仅为6.0%。三、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一)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占比达到

14.8%2021

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

14.8%4。分区域看,东部沿海省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中部和西部地区紧随其后,东部地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为17.7%,中部地区为15.6%,西部地区为10.6%。分省份看,如表4所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

个省份。表4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

省(区、市)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19.426.142.122.415.815.3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宁夏21.817.627.515.816.315.0(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为

24.7%随着国家和地方、公共和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4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指

年通过接入自建或公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产值占比为24.7%,较上年提升

2.6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为

31.8%,中部地区为22.9%,西部地区为

17.1%。分省份看,如表

5所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

10

个省份。表5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省(区、市)省(区、市)化率(%)化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27.531.487.352.167.1福建湖北湖南广东西藏34.336.628.233.528.3分行业看,如图

1所示,畜禽养殖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提升迅速,已经超过设施栽培,达到33.0%;设施栽培、水产养殖和大田种植分别为31.6%、23.4%和19.0%。图12020-2021

年分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从县域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有921个,占有效样本县(市、区)的34.6%。—28—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全国前100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为57.2%,前500的为44.0%。四、乡村治理数字化高位推进(一)“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为

78.3%2021年“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8.3%,较上年提升6.2个百分点。其中,党务、村务、财务分别为

79.9%、79.0%、76.1%。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为78.4%,中部地区为83.8%,西部地区为72.3%。分省份看,如表6所示,“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份。表6“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天津覆盖率(%)95.3省(区、市)山东覆盖率(%)81.998.798.994.795.480.590.095.0--内蒙古吉林89.0湖北79.0湖南上海100.0100.099.9广东江苏重庆浙江四川安徽99.5甘肃福建79.7宁夏江西88.9--从县域看,“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共有

1855个,占有效样本县(市、区)的

69.7%。其中,1732

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全国前100的县(市、区)“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29—为98.8%,前500的为95.6%。(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为

80.4%2021年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为80.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为83.9%,中部地区为83.4%,西部地区为72.3%。分省份看,如表7所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8个省份。表7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北京覆盖率(%)92.5省(区、市)河南覆盖率(%)83.7天津87.7湖北97.3上海100.099.7湖南88.4江苏广东87.2浙江98.2广西86.4安徽98.1重庆91.2福建93.0四川83.1江西83.2贵州81.0山东81.7新疆82.5从县域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共有

1919

个,占有效样本县(市、区)的

72.1%。其中,1779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全国前100的县(市、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为97.2%,前500的为96.2%。(三)全国县域涉农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

68.2%2021年全国县域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动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管理和涉农补贴等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30—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为72.5%,中部地区为71.8%,西部地区为62.3%。分县域看,全国已有超过

85%的县(市、区)社会保险业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超过

70%的县(市、区)劳动就业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全国前

100

的县(市、区)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

95.5%,前

500

的为

88.6%。(四)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为

年全国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为72.3%。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为

75.9%,中部地区为75.4%,西部地区为

64.0%。分省份看,如表

8所示,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份。表8

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北京覆盖率(%)97.1省(区、市)山东覆盖率(%)73.0上海100.099.6湖北95.7江苏湖南85.9浙江95.5广东91.1安徽97.9重庆92.6福建77.4四川73.8江西75.9宁夏75.4从县域看,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有1765

66.4%。其中,1671

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数字乡村发—31—展水平全国前100的县(市、区)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为98.2%,前500的为94.4%。(五)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为

79.7%2021

年全国已经建设了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的行政村占比为79.7%。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为

78.9%,中部地区为

83.5%,西部地区为76.4%。分省份看,如表

9所示,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省份。表9

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区、市)北京覆盖率(%)99.0省(区、市)湖北覆盖率(%)99.694.190.493.582.985.0--上海100.099.6湖南江苏广东浙江97.6重庆安徽97.1四川福建91.2贵州江西83.2--从县域看,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有

1985个,占有效样本县(市、区)的74.6%。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全国前

THE END
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厦门日报讯(记者林露虹)近日,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发布“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成果”,64个软件系统榜上有名,其中两个来自厦门:厦门农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畜牧产业大数据管理系统”、福建拾联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 https://www.agri.cn/zx/xxlb/fj/202412/t20241212_8698217.htm
2.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看一看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的创新应用嘲在数字化时代,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其中,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优化和升级。 1.0 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简介 全称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与市场监督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网络技术,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进行https://www.cjan6a6c.cn/ke-pu-dong-tai/479697.html
3.人民日报全国农资保供平台成立近日,2024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暨第四届智慧农资发展与应用大会举办。会上,全国农资保供平台正式宣布成立,240家农资生产流通企业成为首批“全国农资保供平台”成员企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会长龙文表示,该平台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探索开展农资产销对接、农资集采集配等相关业务。同时,将针对化肥市场的变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826942
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质检部门连续退运了多船美国玉米,因为从中查获未经中国批准的MIR162转基因玉米。 分析师和贸易商称,中国国内玉米库存充足,加上禽流感疫情导致动物饲料需求放慢,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也可能促使中国拒收美国玉米。 一位德国贸易商表示,(中国取消美国玉米订单)意味着大量美国玉米需要在亚洲以及其他地区http://scnycxtd.com/cdfmzj_nky/f/main/index?id=9710df80-953e-4911-95ae-eb1d9bec2be4
5.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下载及使用简介打开电脑浏览器,在百度上输入"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 打开页面显示如下: 点击继续浏览(上图指示处),允许访问。(如有杀毒软件可关闭或卸载) 点开"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点开指示处下载软件 点"运行" 继续点:下一步/安装/完成 点:确定/确定/同意 https://www.meipian.cn/1iwgcyuq
6.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平台通知 更多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征集涉企乱收费问题线索2021-02-03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药行政许可证书式样的通知2020-07-02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使用说明2020-05-09 全国农药质量追溯系统生产追溯信息数据对接标准2018-07-17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视频教程2018-06-26 https://www.icama.cn/
7.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正式上线本网讯:为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相关规定,回应有关方面需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根据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开发建设了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免费供农药经营单位使用。本系统基于权威、及时的农药管理基础数据支持,注重购销操作的易用性、便捷性,可辅助经营单位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方便建立电子化采购及销售http://www.icama.org.cn/zgnyxxw/zwb/detail/16352
8.中国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可免费使用但是,有的农资朋友却非常郁闷,因为他们当地说要购买指定的农资电子系统才能申请到《农药经营许可证》,还有的地方打着国家要监管的名义强制要求大家购买。 中国农药信息网报道称,为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相关规定,回应有关方面需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根据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开发建设了“农资进销http://www.saomage.com/h-nd-126.html
9.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下载安装登录方法(一)重要提示:如果商户在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上注册资料信息有误,请找当地农业审批部门把注册信息删掉,重新注册! 一、【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 下载 1、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网址:https://www./portal/homepage/index.do 进入“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网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34832695_946200823.shtml
10.农药电子台账首选品牌农资电子台账数字管理平台农销乐(乐销药)是首屈一指的农资软件提供商,已成功帮助中国10万农资店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帮助您了解每个客户、每种产品的收益、哪个产品卖的最好,经营细节一目了然,让农资生意变简单!农销乐农药电子台账是一款农资管理软件系统,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农资电子台账、农https://www.nongxiao123.com/news.html
11.乐销药乐销药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是一款农资管理软件,为农资经销商提供标准化的农药电子台账、建立农药台账。作为中国农药管理信息平台、农药监管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指定农药电子台账系统,农销乐完全不同于传统进销存软件,与中国农药信息网接轨的同时,将巧妙的设https://www.lexiao123.com/
12.《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全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 互联网+政务” 加快向农村延伸,农业“ 放管服” 电子审批初见成效,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 互联网+基层党建” 建设全面展开,以智慧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6级联网应用体系。智慧乡村信息平台为乡村疫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13.云南农药数字监管平台上线神州信息助力打造全国首个省级农药平台1月28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神州信息(000555)处获悉,为贯彻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相关规定,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投资、神州信息承建的“云南省农药数字监管平台”近日通过专家验收,正式上线。该平台是全国首个省级落地、首个全省联通、首个兼容历史数据的农药平台,也是农药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成果。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1901281035560014.html
14.“互联网+”角度上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的论文(精选7篇)此种模式主要依托产业链信息化获取数据和客户,如大北农提出了“智慧大北农”布局,其将云端管理服务、农业电商的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集合在一起,猪管网、猪病通、进销财提供云端养殖管理服务,智农商城、行情宝提供农业农资、产品交易等服务,农信网为客户提供资信评估、小贷、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hlbopci.html
15.中国知网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涵盖基础科学、文史哲、工程科技、社会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信息科技等十大领域。https://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