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应用App中每个服务项目的付费情况各有不同,在院校、专业、招生计划等公开信息整合方面基本免费,但也有个别应用存在收费情况;在个性化服务上,每个应用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也有不同,在“录取概率”“智能院校填报”等服务上收取费用的应用占多数,且大多以“志愿填报VIP”的形式收费,价位在98元至488元不等,涉及专家咨询价格不定。
不仅如此,涉及人工、专家的志愿填报服务也有许多形式,如“高招直播”“一对一咨询”。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相比于广泛普遍的技术应用,许多考生和家长会选择私人定制化的“高报师”进行咨询,有些资深报考专家的服务费用甚至上万元。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应理性看待“录取概率”预测
记者下载并选择两个具有“录取概率预测”服务的App,即通过AI智能和大数据功能,结合高考成绩和院校历年录取,智能计算出学校的录取概率,并以“广东省理科类考生600分被深圳大学录取的概率”为例输入咨询。两个软件就各个专业组均给出了录取概率,二者平均相差18%,其中在“专业组254”上相差最大,为56%,且仅有三组预测完全相同。
对此,深圳市教育培训行业协会荣誉会长王庆国教授介绍说,所谓“录取概率”是依据院校以往综合信息为基础进行智能预测,一方面是实事求是,但另一方面也是推卸责任,因为院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不稳定,涉及学校学科评估、风评、专业风口、口碑等多方因素影响,对于一般App而言,这些无法纳入录取概率的预测变量之中。
针对“智能选校”“智能志愿填报”等,王庆国认为,考生和家长也需要综合判断。因为技术只是通过对考生成绩的综合分析做到最大化“利用”分数,但院校和专业选择也存在“鸡头凤尾”一说,还是需要考虑考生的兴趣爱好,本科期间的学习、成长环境以及未来的就业或科研,因此可以把App提供的信息当做参考,理性看待,综合自己判断做出合理选择。
3
考生家长需擦亮眼睛志愿填报认准官方权威平台
6月25日,教育部在发布的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中强调: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开展的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此外,还存在有机构或个人以所谓的“权威专家”“内部信息”等名义开展虚假诈骗活动,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严防被骗。
王庆国建议,家长需要淡化对分数“斤斤计较”的思维方式,把目光放长远。同时,诸如志愿填报App这类软件技术也只是辅助工具,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并非决定性因素,考生和家长可以带有目的性的去定向搜索,但也需要再三警惕,防止非法软件利用焦虑心理不合理收费,搜集信息也尽量选择官方权威的平台。
根据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操作手册,记者发现系统中不仅各类信息齐全,还可免费、无限制地浏览与收藏,同时,系统总结了往年考生被退档的各类原因,如低分、不服从调剂、招生专业计划录取满额等。
为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命中率,系统归纳了考生的“五要看”,一要看政策文件,了解规定规则;二要看自己成绩排位,帮助准确定位;三要看招生专业目录,知晓招生计划安排;四要看往年投档情况,帮助选择学校专业;最后要详细阅读高校招生章程,了解招生要求。
此外,“人民网+”客户端便民服务汇总小程序也推出了一揽子公共服务,涵盖高考查分、志愿填报、招生办主任访谈等实用资讯,可谓一站式解决高考志愿填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