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村民种植魔芋拓宽村民致富路径
梅金权查看魔芋长势。
魔芋基地。
收获的魔芋。
梅金权清理杂草。
附近村民在基地务工。
全媒体记者刘学成
俗话说,“一斤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魔芋是高产量与高经济价值兼具的农作物,市场前景广阔。
在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六组,村民梅金权从外省返乡发展魔芋,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蜕变,让农村常见的“土疙瘩”变成致富“金蛋蛋”,也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路径。
A
放弃高薪
“80后”夫妻回乡创业
“小时候,家里特别困难,没条件让我继续读书,我就想着去学点技术,早点工作可以补贴家用,减轻父母的负担。”梅金权回忆道。
2000年,年仅16岁的梅金权在州城胜利街摆夜宵摊,开始第一次创业。靠着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精美的菜品,梅金权的夜宵摊倍受顾客欢迎,也让他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2004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夜宵摊无法继续经营,梅金权只得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外出务工。
“第一份工作是在温州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工资很低。”梅金权清楚地记得,最初打工时,工资每个月200元,他留下30元,其余170元汇给父母补贴家用。
“那时候真的很穷,吃住都在酒店。”半年后,梅金权从服务员转到后厨,收入有所提高。
2009年,梅金权和同乡女青年赵方林结婚。2010年,儿子出生,考虑到开支增加,梅金权只得再次外出务工。在老乡的介绍下,他来到四川成都一家家具厂。
2020年,考虑到父母年迈,读小学的儿子也需要照顾,夫妻俩辞去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准备发展种植业。
B
种植魔芋
“土疙瘩”变成“金蛋蛋”
中营镇红岩坪村位于集镇西部,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村,全村海拔1300—1650米,属于高山地区。
红岩坪村魔芋种植历史悠久,但零星散种不成规模,村民们收入甚微。
“魔芋是高投入、高产值的经济作物,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推行规模化规范种植才能提高效益。”说到种植魔芋,梅金权感慨万千。
其实刚回家时,梅金权并没有选择种植魔芋,而是把父亲种植的竹节参等中药材规模扩大,种植了近百亩贝母、竹节参等中药材,由于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最后,他又不得不缩小种植规模,改种魔芋。
2021年,梅金权成立恩施州金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租种附近村民土地发展魔芋产业,种植面积达80多亩。2024年,魔芋种植规模已达320多亩。
红岩坪村土壤疏松、排水好,非常适合种植魔芋,亩产量可达1800—3000公斤,以6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最高可近2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魔芋喜阴,合作社的魔芋基地都套种了玉米及其他农作物,这样又增加了收入。
当地农业技术部门主动作为,为梅金权的合作社提供支持,每年组织梅金权等技术骨干参加技术培训,同时,技术专家也经常到基地进行指导,为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以后,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和种子,成熟后保底价回收,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说起今后的发展,梅金权信心十足。
C
成立合作社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红岩坪村和很多高山地区一样,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们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年迈老人。
梅金权成立合作社后,在红岩坪村、中营村、官扎营村租种了30多户村民300多亩地,每年租金近20万元。魔芋基地不仅解决了土地无人种植的问题,还直接为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红岩坪村71岁的赵卓然,老伴身体不好,需要照顾。赵卓然常年在基地务工,每年可拿工资1万多元。
中营村70多岁的刘乙芝,常年一个人在家,自从到魔芋基地上务工后,每年增收近1万元。
梅金权说,随着基地规模扩大,用工人数将进一步增加,以后会引导村民和合作社一起发展魔芋,让村民们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小贴士
魔芋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排毒、养颜、通脉、减肥、通便、开胃等功能,是健康食品,受到人们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