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四川数字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添新动能

加快四川数字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添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不断深化,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平台建成使用,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全面启动,种业大数据、农技服务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

最近几年,四川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开展了系列部署,农业园区实施了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农业专家指导系统、农业智能装备系统、智慧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等数字农业科技取得了突破。然而相比发达国家,因起步晚、基础薄弱,四川数字农业研发应用水平整体呈落后态势;

我国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与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仍处于“跟跑模仿”阶段,落后先进国家10年以上;由于数字农业顶层设计缺失,各地市的数字农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数字农业规模应用,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从省级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与科学布局。

从国际看,发展趋势凸显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贸易规则等重组步伐加快、调整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中美之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深刻变革,加快国际产业分工版图重塑。这些变化既增加了风险挑战,也为我国主动优化产业链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巨大空间。

从国内看,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大国消费的韧性、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及数字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等优势,将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步入大规模“安装期”,数字经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战略性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持续强化固链、补链、强链能力,将成为新时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区域一体化进入全面融合升级版,区域经济社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加速,将迈向精细化协同化专业化治理的新阶段。

从我省看,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大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支撑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持续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矛盾风险积累叠加。

综合判断,我省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面向未来,要坚持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技术论证和应用实践都表明,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可实现农业产业的精准布局、技术管控、提质增效,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的有效路径。例如,北京市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的蔬菜无人农场,通过蔬菜规模化生产全生长周期的无人化管理,平均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55%,分别减少水、肥、药施用量25%、31%、70%。乘这四川数字农业发展浪潮,四川要跻身全国农业现代化省级第一梯队,唯有加快部署数字农业,推动智能装备替代劳力,根本性地提高生产效率。

人多、地少、各地资源禀赋不均衡、极端气候灾害频发,这是四川的基本农情,同时面临面源污染、疫病防控等压力。根据《2019年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报告》,四川1~3等的优质耕地占比很低,基础地力贡献率约为40%,均比农业发达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从资源利用率看,尽管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节肥节药行动,至2020年年底四川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已提高至35%以上,但相比农业发达国家仍有25个百分点的差距。此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与农业发达国家也相差25个百分点以上。

随着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对优质、绿色、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食品制造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主体,受到投入品、环境、技术、经营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产者、消费者、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公众对农产品缺乏信心。

根据《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9)》,2019年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感指数仅为0.4972,约66%的受访者在过去1年中至少经历过1起食品安全事件,而反映食品事故违法信息的公开程度较低。确保国家食品安全,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食物需求,必须尽快构筑安全可控的农产品透明供应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管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发展数字农业有利于提升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亟需通过数字农业技术来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促进四川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尽快接近农业发达国家水平。

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小农户在四川农业经营中的占比依然较高,应充分发挥信息服务联农带农的作用,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大数据智能服务体系,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让小农户增收更有底气。

随着农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农业成为传统农业强国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方向。四川应掌握发展主动权,注重并保持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涉及的“短板”核心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与示范应用,推动自主可控,提高国产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数字农业的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论证实施数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与应用示范工程。攻关农业传感器与高端芯片、农业大数据智能与知识模型、农业人工智能(AI)算法与云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制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智能感知产品、农业自主作业(机器人)智能服务产品等重点产品。推动高端产品在智慧农(牧、渔)场、植物工厂、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等的集成应用示范,培育农业软件开发与智能信息服务、农业传感器与测控终端、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融合生物技术(品种选育)、信息技术(数字赋能)、智能装备(机器替代),建立以“AI+大数据+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为技术支撑、与农业强国发展目标相适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机器替代人力”“电脑替代人脑”“自主技术竞争力增强”三大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强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农业大数据融汇治理、大数据认知分析、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农业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制定农业大数据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为数据发现知识提供支撑。研制高端植保无人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自动化装备,推动农机装备自主创新。加强农业AI、农业虚拟现实(VR)等技术基础研发,发展人机协同与农业智能系统、农业人机混合智能交互与虚拟技术;研究基于农业增强现实(AR)/VR的表型信息解析技术,利用VR技术设计动植物理想表型结构,为突破农业知识模型提供基础。

我国数字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20—2035年)

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比重大幅提升,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在高品质、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农业环境信息感知,农产品品质信息感知,高端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等技术方向实施攻关,基本实现农业传感器与高端芯片的自主可控,缓解数字农业高通量信息获取难题。实施农业机器人科技创新,发展承担高劳动强度、适应性强、性价比高、可智能决策的新一代农业机器人,提升嫁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授粉机器人、打药机器人、设施温室电动作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示范和推广智慧(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农场集成技术。瞄准应用亟需开展农业动植物知识模型、核心算法与支持决策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农业大数据智能水平提升。运用软件即服务理念,发展可适性农业云服务技术,显著降低数字农业运维成本,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的定制化服务。

到2035年,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基本实现,数字农业取得标志性进展,四川进入世界农业强国前列。数字农业的“新基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农业学科与创新团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农业主要环节的数字化全面转向农业全产业链、全环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批量建成少人化或无人化的智慧农(牧、渔)场,基本建成“软件定义、数据驱动、装备支撑、产业融合”的数字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传感器与测控终端、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软件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而言,预计大田、设施、畜禽、水产生产数字化水平分别达到50%、70%、75%、75%,农业数字经济占第一产业GDP的比重超过70%。

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新基建”工作,建设泛在、先进、开放、共享的农业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形成农业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和数据交换机制。开展农业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建立农业大数据智能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全新的农业知识图谱,促进数据信息转化为实际价值,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精准化、智能化。

发展“天、空、地”多尺度农业资源环境信息获取网络、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感知技术系统,构建多时相、多维度、高精度的农业资源环境信息获取系统与智能服务平台,支持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攻克大田、园艺作物传感器瓶颈技术,加快“数字农情”建设,形成智能温室设施建设运行集成技术体系。针对规模化农田、温室大棚推广种植环境监测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土壤作物智慧管理等技术装备,批量建设“无人化(或少人化)农场”“植物工厂”。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智能化生态,研发农产品采后处理加工与冷链智能设备,革新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模式以显著提升效率。发展清洁能源驱动的智能设备关键技术、冷库智慧控制技术,推动农产品冷链行业转型升级。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区块链、大数据、AI技术,对农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信息进行全面监管,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孪生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根溯源水平。探索利用数据联盟链方式来构建新型供应链协作网络,降低供应链的信任成本,支持农产品供应链朝着绿色、智能、高效、开放方向发展。

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农业,实现高标准的化肥、畜禽养殖碳排放;建设绿色数字农业示范区,引领绿色农业高能效、高质量发展。实施耕地保护的智慧化转型,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基于大数据驱动与多组学融合的动植物生长发育精准调控、环境变化智能应激,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实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农业系统碳排放。推动智慧型生态保护建设,建立智慧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警与智能监管。

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目标,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农业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农业知识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企业探索农业智能语音交互服务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信息、生产托管、装备共享等服务,降低数字农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成本。继续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电商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探索电商兴农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产销对接平台,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优质优价。

以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最佳规模效益为目标,研制数字农业示范农场适度规模标准,支持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家庭农场创建数字农业示范农场。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为基础,引导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提供菜单式、全程生产托管的数字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开发适用的数据产品,为家庭农场提供定制性技术套餐和应用方案,支持开展针对性的排产计划。

组织力量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无人生态农场技术应用模式的适用性标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优先支持规模以上的粮食、蔬菜、生猪、奶牛、蛋禽等类别农场或入驻企业(合作社)批量建设国家无人农(牧)场示范基地,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分梯次推进无人自主作业的集成应用,尽快形成与四川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生态化、无人化生产技术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围绕“新基建”农业场景应用落地目标,参与农场5G网络、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产品数字供应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批量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植物工厂、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智慧果园、农产品智能加工车间等并凸显示范效应。

围绕粮食和蔬菜的稳产保供、提质增效需求,在规模化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展“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与精准服务应用示范。推动粮食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西北地区草地气候智慧型管理模式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开展农机、农艺与智能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补齐精准作业覆盖环节不全、智能装备协作效率不高等短板。批量建设“无人化(或少人化)农场”“植物工厂”,配套应用嫁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打药机器人、采摘机器人、设施温室电动作业机器人等,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种植场景落地。

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精准监测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出品数量,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动态数据库,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奶业云平台。

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推进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北斗导航技术、天通通信卫星在海洋捕捞中的应用,加快数字化通信基站建设,升级改造渔船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船用终端和数字化捕捞装备。加强远洋渔业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提升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推进远洋渔船视频监控的应用。发展渔业船联网,推进渔船智能化航行、作业与控制,建设涵盖渔政执法、渔船进出港报告、电子捕捞日志、渔获物可追溯、渔船动态监控、渔港视频监控的渔港综合管理系统。

加快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等种业全链条的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建设智能服务平台。针对商业化动植物育种需求,研发推广动植物表型信息获取技术装备,实现海量表型性状数据高通量获取。加大资源开发鉴定力度,建立健全品种资源基因数据库和表型数据库,为基因深度挖掘提供支撑。结合数字化智能育种辅助平台,挖掘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型组学等数据,制定针对定向目标性状优化育种方案,加快“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逐步实现定制设计育种。统筹利用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备案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加快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交易市场监管中的应用,提升种业智慧化监管水平。打通数据库横向联结,提供种业数据、技术、服务、政策、法律的“一站式”综合查询和业务办理,优化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手机APP功能,推进种业服务模式创新。

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引导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渔村、农庄)等开展在线经营,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深度开发和利用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农业投入品等数据资源,推广基于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供求分析、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

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制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识化,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施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品牌等标识。推进农产品可溯化,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普遍推行农户农资购买卡制度,强化农资经营主体备案和经营台账管理。汇集生产经营数据以及种子(种苗、种畜禽)、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田间施用等数据,构建以县为单位的投入品监管溯源与数据采集机制。

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框架下,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工作,研究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跟踪和督促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各地要结合发展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本地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加快工作流程数字化改造,构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依托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指导,为科学决策和工程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机制,开展定期监测。

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注重规划衔接,论证和编制“国家数字农业发展战略纲要(2021—2035)”。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所在县(市),围绕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农产品透明供应链、农业大数据智能服务等方向,推动数字农业工程建设,显现数字农业发展成效。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农业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农业传感器与信息采集系统、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农业模型与算法等短板技术及薄弱环节,布局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助推平台,论证推进“数字农业科技创新2035”重大项目,切实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行业用户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软硬件产品。可率先在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以及一些现代农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创建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新技术验证,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建议将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智能拖拉机配套测控终端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适度提高智能化高端农机购置补贴标准。针对区域和产业差异性,建立支持各类规模农户应用数字技术的差异化补贴机制:为小规模农户提供智能移动终端补贴与网络接入费用减免;按照生产规模给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以定额补贴或比例补贴,按照服务面积给予智能作业服务主体以托管服务补贴;针对生猪、奶牛、家禽养殖大县实施智慧畜禽养殖试点补贴方案;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为重点,针对大田粮食、露地蔬菜等智能动力设备和专用作业装备,给予购置补贴与作业服务补贴;以设施蔬菜标准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探索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与解决方案补贴办法。

建议以县(市)为单位,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为目标,就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开展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将农业农村“新基建”纳入国家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生产基地、农村物流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试点开展5G、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窄带物联网等网络协同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县(市)打造“乡村大脑”,统筹开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环境数字化治理、乡村数字政务、乡村数字治理等建设,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的普惠应用。

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完善原始数据采集、传输、汇总、管理、应用基础设施,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利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开展互联网数据挖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企业和社会数据,推进线下数据、线上数据连通融合。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类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在线共享。研究出台数据共享开放政策和管理规范,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目录清单,逐步推进各单位之间、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除国家规定的涉密数据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协同管理和融合,逐步向社会开放共享。

突出“产业为主、专项服务”的技术推广理念,依托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技员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基地数字化标准化改造、数字农业信息技术操作规程与工艺、农机智能装备操控与管护、应用系统与平台使用及后期维护等方向,开展数字农业应用型人才专门培训,快速形成人才规模优势,集聚数字农业建设的内生原动力,为数字农业工程的应用推广、成效发挥提供智力保障。

THE END
1.“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走进重庆现场意向签约3亿元当前,四川着力构建“1+N”品牌矩阵,发布“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精心培育200个精品品牌。同时,四川组织举办全国推介和“一带一路行”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出川出海,23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数量全国第一。重庆已有131种农产品入选全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4/12/9/e9c85b15950f4cde85c81cd52264b775.shtml
2.“天府粮仓”来渝“走亲戚”携手“巴味渝珍”共推特色农产品12月5日,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全国推介——走进重庆活动在重庆渝北区举行。川渝农产品公用品牌“天府粮仓”和“巴味渝珍”携手,共推两地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川渝2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及品牌齐聚一堂,展示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果。 https://www.agri.cn/zx/xxlb/202412/t20241209_8697030.htm
3.四川粮网成交信息2024年12月11日国家粮食四川交易中心成交结果中心地址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大街上东大街段246号新良大酒店六楼、七楼、二十四楼四川粮油批发中心 邮政编码:610016联系电话 交易部:028-86739661 交易QQ群:772744185 财务部:028-86658896 财务QQ群:456722361邮箱 1093205123@qq.com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1 四川粮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5957号-3 您是到访http://www.scgrain.com/art/2024/12/12/art_10_57451.html
4.买川货助脱贫首届四川扶贫产品暨特色优势农产品北京产销推介会举行新年前夕,由四川省政府驻京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扶贫开发局及各市(州)驻京联络处(办事处)共同主办的“买川货·助脱贫”—首届四川扶贫产品暨特色优势农产品北京产销推介会,1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四川龙爪树宾馆综合楼隆重举办,为期2天。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81222/000931705.html
5.四川三农新闻网唐广 摄上新 产品开发+研学项目 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1月22日,位于龙门镇龙门村的甜源蔗乡游客中心内,慕名而来的客人纷纷购买当地特色产品。 “红糖玉米酥,这个美味组合很特别!”“颇有小时候的味道,令人回味。”2024年开年,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晒产品、晒景点,“花式揽客”。在这一波操作中,四川汉安糖草农业科技http://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page=306
6.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坪+1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示确认全国782个产品符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要求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南充市高坪区果树技术指导站申报的高坪甜橙榜上有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名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k5ODYwNw==&mid=2653886910&idx=1&sn=d3ffab9a31dd679219d4a7063e312db4&chksm=8ac8c0d3e6692ff21d4aacb845c02743bd3b6fb7ff0a322d088ca8437a0014052fdbf6bb6bec&scene=27
7.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管理的通知全文三、加强跨县(市)购买农产品的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管理 (一)发生具体收购业务时,收购人员应当按照收购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完整准确填写《四川省××市农产品异地收购清单》(见附件二)。 (二)跨县(市)收购农产品的纳税人,应将农产品运回其本地入库后,才能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同时须附《四川省农产品异地收购清单https://law.esnai.com/do.aspx?controller=home&action=show&lawid=72444
8.四川省农产品电商平台有哪些亲,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哦~[大红花][开心],四川省农产品电商平台有有5个,四川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西部四川?内江水产电子商城、中国四川大千花木网、中国禽苗交易网、四川农机购这5个农业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时力科技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引领了我国传统农业https://wen.baidu.com/question/2083854875921850948.html
9.四川特产大全四川特产有哪些四川有什么值得带走的特产手信→有蜀绣、蜀锦、绵竹木板年画等传统工艺品特产,有汉源花椒、西充二荆条、金堂羊肚菌、恩阳芦笋等四川特色农产品特产,有眉山脐橙、广安蜜梨、会理石榴、苍溪猕猴桃等四川著名的特产水果,还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等特产名酒,以及特产名茶蒙顶茶、特产美食东坡肘子和灯影牛肉等,这些都是四川值得购买的特产礼品https://www.maigoo.com/goomai/157168.html
1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对于农药过量、超范围使用问题,中国农业部要求各地加强农兽药使用管理,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推广农药减量使用、禁限用药物替代技术,通过规范农药使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当下已是莴笋上市的旺季,只要购买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莴笋就有每斤0.2元的价格保障……昨日,市农委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这一对菜农的利http://www.scnycxtd.com/cdfmzj_nky/f/main/index?id=62ec29aa-aa59-4f90-90de-42c9a03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