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村一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报告大力富民村镇专业村现代农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要求,充分发挥“一村一品”在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充分认识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以现有的专业村镇为基础,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整村整乡推进优势资源开发,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打造特色优势品牌,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是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提升“一村一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

(一)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培育农村主导产业,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二)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流转明显加快,对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出了新要求,为发展“一村一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可以集中整合生产要素投入,更加有效地扩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名牌产品,推进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提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热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农民在开发本地特色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使“一村一品”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发展“一村一品”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有效载体。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能够更加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发展潜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农业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开辟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优质粮食产业、园艺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全面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强村。

——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突出。专业村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向主导产品聚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产值占专业村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使农民从事主导产业获得的收入有明显增加。

——主导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发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品带村、以村促品、村品互动。“一村一品”覆盖的品种不断增多,专业村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其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比重达到35%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比重达到20%以上,部分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主导产品注明商标,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村一品”带头人,增强他们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头致富的能力。

主要任务

(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把专业村镇作为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各自功能,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持续发展动力

推动专业村镇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积极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研发合力,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与外专局的协作配合,引进国外先进品种、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国外发展“一村一品”的先进经验。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强化“一村一品”科技人才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专业村镇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组织专业村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一村一品”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当前重点工作

(一)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在充分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认定办法,明确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和认定程序,命名一批特色明显、附加值高、主导产业突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

(二)指导各地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各地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一村一品”发展的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抓紧制定本地“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要积极争取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开展“一村一品”产销对接活动

组织“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和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搭建销售平台,更好地展示“一村一品”发展成果。指导各地开展“一村一品”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村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有效对接,提高产品商品化率。

(四)研讨交流“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经验

举办“一村一品”品牌创建座谈会,总结交流专业村镇创建名牌产品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整村整镇推进标准化和品牌创建的模式,推动“一村一品”产品品牌认证工作。收集整理“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认证的有关资料,编制专业村镇名牌产品集,推介宣传“一村一品”特色产品。

(五)调查统计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深入专业村镇和农户开展调查,及时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发展“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结合新的形势,修改完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开展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资料质量,为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明确具体分管部门,建立健全“一村一品”工作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商务、金融等单位沟通协调,争取各部门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工程有序开展。

(二)制定实施方案。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完善保障措施,确保本地区强村富民工程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强村富民工程建设。结合实施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补贴、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各地要对“一村一品”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给予补贴支持。

(四)搞好总结宣传。各地要加强对“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宣传,重点宣传工程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各地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开展典型宣传推广,努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紧紧依托资源禀赋,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创响产品品牌,培育壮大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集结资源要素进一步做特做精,成为知名村镇。目前,示范村镇主导产业涵盖了农产品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及其他等四种类型,分别占示范村镇总数的85%、10%、3%、2%,具有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

特色绿色品牌效应显现。“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着力推动标准化生产、过程化控制,实现质量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把质量和信誉凝结在产品中,打造“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乡土特色品牌。示范村镇100%拥有注册商标。新认定的示范村镇中,共有261个主导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占总数的59%,315个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占总数的71%。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示范村镇积极引进产业、培育主体,绝大部分示范村镇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大多数村镇开展了电子商务营销,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以村促企、以企带村、企农互动,成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的驱动力量。今年认定的442个示范村镇中,285个建有龙头企业,180个建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34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有55%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5个示范村镇开展了电子商务营销。

扶贫攻坚效果明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联农带农效果好。根据数据显示,今年认定的442个示范村镇,农业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达20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过亿元的达18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01元。其中,有131个村镇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占村镇总数量的30%,有26个村镇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4个村镇位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131个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示范村镇,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69%,户均收入达5.57万元,高出普通农户户均收入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83元,相当于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农村“一村一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报告/专项调研报告

【服务方式】电子版(Word/PDF)+精装印刷版+正规机打发票

THE END
1.陇川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一种全新的联农带农模式 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过去,陇川县虽有不少优质农副产品,但因包装差、宣传弱、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销量和影响力都很低,当地群众都发愁找不到合适的精美土特产送人。 陇川县供销联社积极行动,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党的建设融入“社企共建”全程,https://www.dhlc.gov.cn/fsx/Web/_F0_0_60MH4KL3DB7D2E2EE9824C628C.htm
2.3个涉茶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推介第五批新型农业经营9.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提升农业经营效益 ——湖北省枣阳市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 10.合作经营促发展 精耕细作创品牌 ——重庆市南川区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二、提升服务运营能力 1.规范提升谋发展 联农带农促增收 ——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 2.规范经营提质量 标准生产增效益 https://www.capiaccti.org.cn/industrynews/2da15183660a7471055f8400002e49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