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详见附件1)
二、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具体安排
具体安排:
工作安排
具体内容
具体要求
选题
确定论文题目
根据自己的专业、结合实习情况,以项目为基础选择论文题目,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
2021年1月1日
提纲
构思论文结构、拟订论文提纲
结合企业实践内容确定论文结构列出提纲。
2021年2月1日
写作与批改
初稿
按照论文提纲撰写初稿,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审核与批改。
2021年3月1日
二稿
按照论文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完善、补充。
2021年4月1日
定稿
达到论文基本要求,定稿电子版发给论文指导老师。
2021年4月10日
交稿
打印提交
双面打印,毕业返校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
2021年6月
三、指导教师联系方式
姓名
职称
方党生
副教授
2541790217@qq.com
2541790217
15136166829
杨冬梅
讲师
339097597@qq.com
339097597
18625779090
李春花
19772728@qq.com
19772728
18638793098
魏瑶
43665723@qq.com
43665723
15838313791
马杰
高级讲师
Hnhymj@126.com
13838067063
杜旭阳
助理讲师
604696049@qq.com
604696049
17396370961
高艳云
37742562@qq.com
37742562
13939020929
钱钰
397019111@qq.com
397019111
15093132377
梁慧丹
1620280267@qq.com
1620280267
15188395423
秦航琪
1191084277@qq.com
1191084277
15670930099
范迪
1261810070@qq.com
1261810070
18339270887
四、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
1)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2)大数据对市场调查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影响
3)大数据环境下社会舆情分析方法研究
4)大数据在房屋租赁的应用
5)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6)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下的应用
7)大数据时代下线上餐饮变革
8)大数据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9)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影响
10)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1)基于大数据小微金融
12)大数据在农副产品中的应用
13)大数据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14)基于大数据的会员价值分析
15)大数据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1)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家居的应用
3)物联网技术对智能物流监管的应用
4)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5)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
6)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的应用
7)浅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8)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9)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10)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1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停车场系统的应用
13)物联网技术在安保行业的应用
1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应用
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宿舍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1)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
2)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3)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地区竞争力初步分析
5)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证问题研究
6)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7)对某市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分析
8)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9)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
10)某产品销售预测
11)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12)某产品竞争力分析
13)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4)大数据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影响分析
15)郑州租房状况分析
五、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要求(详见附件2)
六、毕业论文(设计)格式模板(详见附件3)
附件1: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
附件2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及规范要求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的规格要求如下:
(一)开本
A4白纸(210mm×297mm)
(二)装订
长边左侧装订
(三)全文编置
1.页码
全文页码自正文起编列,正文与附录可连续编码。页码以阿拉伯数字左右加圆点标示,置页边下脚中间。
2.边距
正文至附录的文字版面规范为:天头25mm;地脚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述边距的允许误差均为±1mm。
3.行字间距
正文至附录的行字间距按5mm设置;字间距为1mm,或由Word自动默认。
(四)编排构成
1.前置部分
(1)封面设置
第一排:“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华文行楷一号字,居中排列,第一排前空两行(三号字);
第二排:“毕业论文(设计)”,黑体一号字,居中排列;
第三排:“级专业班”,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二排空二行(三号字);
第四排:“题目”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题目”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三排空六行(三号字);
第五排:“姓名学号”,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姓名“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六排:“指导教师职称”,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七排:“系别”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六排空两行(三号字)。
第八排:“年月日”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七排空两行(三号字)。
(3)内容提要
(3)关键词
关键词是揭示文献主体信息的词汇。关键词在内容提要之后空一行设置。其中“关键词”三字用黑体三号字与“内容提要”对应居中排列,而后另起行设置关键词3-5个,用宋体四号字。各词汇间不用标点符号分隔,空一格汉字字符。
(4)目录页
“目录”二字用三号加黑宋居中排列,字间空三格;“目录”下空一行排全文的主要标题,用四号仿宋体。对目录中的每一个标题都要标注页码。
2.正文部分
一部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一般应由以下要素构成:论文正文文字;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1)正文文字
论文(设计)的正文文字在署名后空一行排列,用四号仿宋字体打印。
(2)结论
(3)注释
注释是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文字说明。注释的内容置于与当前页主题文字的分线以下,以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标示,左空二格排列,用小五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3000~5000字。
附件3
毕业论文(设计)
级专业班
题目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系别
20年月日
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20年月
日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目录1前言1
1.11
1.21
1.34
1.44
25
2.15
2.25
2.2.15
2.2.26
2.37
38
3.19
3.210
411
4.112
4.1.113
4.1.214
4.1.315
4.1.418
4.1.520
5结论22
5.1结论23
5.2问题与不足26
5.3未来展望27
参考文献28
1××××××××××××××××1.1××××××××××××××××××××××××××××××××××××××××××××××××××××××××××××××××××××××××××××××××××××××××××××××××××××××××××××××××××××××××××××××××××××××××××××××××××××××××××××××××××××××××××××××××××××××××××××××××××××××××××××××××××
1.2××××××××××××××××1.2.1××××××××××××××××××××××××××××××××××××××××××××××××××××××××××××××××××××××××××××××××××××××××××××××××××××××××××××××××××××××××××××××××××××××××××××××××××××××××××××××××××××××××××××××××××××××××××××××××××××××××××××××××××××××××××××××××××××××××××××××××××××××××××××××××××××××××××××××××××××××××××××××××××××××××××××××××××××××××××××××××××××××
参考文献[1]江正荣编.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高大钊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
[8]赵玉良.房屋地基基础变形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5(2)
[9]袁迎曙,贾福萍,蔡跃.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1,(3)
[10]A.Castel,R.Francois,G.Arliguie.MechanicalBehaviorofReinforcedConcreteBeams-Part2:BondandNotchEffects[J].MaterialsandStructures.2000,(3)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论文(设计)指导评语
建议论文成绩指导教师
论文(设计)答辩评语
论文成绩答辩组组长
答辩组成员
性别
年龄
工作单位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五)结果展示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四、总结
摘要:机器学习是一门以算法和学习理论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单纯的算法分析和理论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目标,本文探讨了在课堂讲授、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中应用开源机器学习工具――WEKA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器学习;WEKA;算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机器学习课程是很多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讲授目前机器学习中各种实用的理论和算法,包括概念学习、决策树、神经网络、贝叶斯学习、基于实例的学习、遗传算法、规则学习、基于解释的学习和增强学习等。机器学习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掌握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并利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实际应用改进现有方法,发展新的机器学习技术。目前机器学习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典型算法和学习理论,现有教材中使用的实例和现实应用差距很大,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过多的采用算法分析和伪码演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机器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被成功的运用到了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等各个领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看到、感受到、甚至于自己参与到这些机器学习的应用实例中,必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包括课堂讲授、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并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用了一个开源的机器学习工具――WEKA。首先,教师利用WEKA的可视化界面在课堂教学上展示了经典算法和实例的运行效果;其次,教师应用WEKA的多种算法实现,在课程作业环节,为学生布置了一些现实应用,并要求他们借助WEKA自己解决;最后,在毕业设计环节,教师针对机器学习技术的最新发展,要求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实现某个新算法,并借助WEKA的可视化接口,和原有算法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借助WEKA,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器学习课程的作用,并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问题的研究能力。
下边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开源工具――WEKA。接着讲述其在教学演示,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方面的应用。最后是对本文的简要总结。
2WEKA简介
WEKA[1]的全名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环境(WaikatoEnvironmentforKnowledgeAnalysis),它的源代码可通过cs.waikato.ac.nz/ml/WEKA得到。由于WEKA的主要开发者来自新西兰,所以使用了一种新西兰的鸟名命名这个工具。2005年8月,在第11届ACMSIGKDD国际会议上,怀卡托大学的WEKA小组荣获了数据挖掘和知识探索领域的最高服务奖,WEKA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现今较完备的数据挖掘工具之一。WEKA3.5.8能够提供四种操作环境:SimpleCLI、Explorer、Experimenter、knowledgeflow。四种操作环境的基本原理都大同小异,只是提供的界面不一样。SimpleCLI适合于直接使用代码的用户;Knowledgeflow倾向于喜欢图标的实验者;explorer和experimenter通常更适用于功能形控制。WEKA作为一个开源的数据挖掘工作平台,集合了大量能承担数据挖掘任务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类、回归、聚类、关联规则以及在新的交互式界面上的可视化。WEKA提供了通用的接口文档和插件模式的系统结构,供机器学习研究人员方便的实现自己的算法并集成到WEKA环境中进行深入研究。
3WEKA在教学演示方面的应用
讲解某个机器学习算法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外,使用一个真实问题,借助WEKA为学生演示该算法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整个步骤,并根据算法特点和知识点,在演示过程中设置问题和学生交互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算法的认识。下边是针对教材中通用的天气(weather)数据集(5个属性,14个样例)讲解决策树算法ID3时WEKA―Explorer在教学演示方面的应用。
2)属性选择方法:Explorer的选项卡“Selectattributes”提供了多种方法用于选择分类属性,例如信息增益(informationgain),信息增益比(gainratio)等。通过多种属性选择方法对天气数据集中的五个属性进行实时处理和可视化结果对比,为学生展示了属性选择对ID3算法的重要性。
3)树模型形成:Explorer的选项卡“Classify”提供了各种测试形式用于形成树模型,包括带训练集(usetrainingset)、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比例分割(percentagesplit)等测试形式。通过自由选择可以实时演示不同测试形式的模型学习结果和详细评估指标,通过对比可以了解不同测试形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带源码的模型结果输出,除了形象的展示了形成的模型树外,还以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展示了ID3算法的JAVA语言实现,这些真实程序和伪代码结合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算法抽象能力。
4)结果指标的图形化演示和处理:除了选项卡“Classify”提供的分类器输出(ClassifierOutput)用于显示结果指标,WEKA对结果的一些特殊指标提供了图形化演示和文件导出的灵活功能,可以通过右键获得。
4WEKA在课程作业方面的应用
上节借助WEKA演示机器学习算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典型的机器学习方法,本节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作业布置重点阐述借助WEKA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机器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边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一个识别自然语言问题所处领域的现实需求为例,说明利用WEKA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简化过程。问题领域识别是问题分类[2]的一种,可以看作是典型的文本分类问题,通常需要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新问题预测三个阶段。课程作业所用样本问题搜集于MadSciCircumnavigator站点1996至2005年间用户提交的真实问题,包括计算机领域的709个问题和医疗领域的2142个问题,纠正了原始问题中包含的语法和拼写错误,分别得到570个计算机类和1928个医疗类问题。
由于目前的应用实例只考虑了两个领域,所以新问题预测只能预测该问题是否属于某个(计算机或医疗)领域。例如要预测问题“shouldIgarglesaltywateragainstmouthinfection”是否属于医疗领域。只需要将新问题根据医疗领域的特征字典和取值表示成特征向量,并将最后一个属性值result置空,使其成为一个要预测问题的ARFF文件(medicine-new.arff)。从表2可知要选择第一个分类器(Na?veBayes)和医疗训练数据形成的学习模型预测,在这个模型结果列表上重新选择测试形式(Testoptions)为“Suppliedtestset”,并且“Set”成你得到的要预测问题的数据集,这里是“medicine-new.arff”文件。现在,右键点击选择的模型,选择“Re-evaluatemodeloncurrenttestset”进行预测。并通过点击右键菜单中的“Visualizeclassifiererrors”,将弹出的一些有关预测误差的散点图保存成一个Arff文件。打开这个文件可以看到在倒数第二个位置多了一个属性(predictedpep),这个属性上的值就是模型对新问题领域的预测值。
5WEKA在实践环节的应用
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随着大量新问题和新领域的出现,研究人员在不断的开发新的算法和改进已有算法的应用范围。对于那些对机器学习技术有兴趣,想深入学习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机器学习领域内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让他们实现一个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并通过实验分析比较它的性能和优缺点。WEKA提供了插件体系模式和通用接口,供研究人员方便的集成自己的算法到他的环境中。所以,学生可以借助WEKA的这些功能,实现这一算法并集成在WEKA的环境中,利用WEKA平台方便快捷的分析、比较新算法和已有典型算法的各种性能。
6结论
为了更好的达到机器学习教学的两个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机器学习课程的兴趣,我们在机器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了一个开源工具――WEKA,并借助它的可视化环境、典型算法实现和通用接口说明,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实际问题解决过程,在课程作业布置上有意识的选择特定领域得真实问题并要求学生应用WEKA和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程设计上鼓励学生以WEKA提供的通用接口实现新算法和改进现有算法并集成到它的环境中。通过这些教学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做到了解机器学习方法,掌握典型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提出、实现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并最终实现机器学习教学的两个目标。
参考文献:
[1]I.Witten,E.Frank.WEKAMachineLearningAlgorithmsinJava[D].DataMining:PracticalMachineLearningToolsandTechniqueswithJavaImplementations,MorganKaufmannPublishers,2000.
1.
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1.课题背景简介
随着WWW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只用Web服务器浏览和静态的信息,人们需要通过它发表意见、查询数据甚至进行网上购物。原来的静态Web页面已经满足不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动态性、交互性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实现Web与数据库的交互。
Web与数据库这两者结合意味Web数据库将存储和管理大量重要数据,然儿一但它们被盗用或篡改,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损失。基于广域网的Web数据库访问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问题。首先是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另一方面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可能被截取、篡改。还有黑客的攻击可能使系统瘫痪。
在动态Web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其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由于其开放性,在设计时对与信息的保密和系统的安全考虑不完备,及人们对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现在数据库攻击与破坏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了很大麻烦。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Web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障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1.2.课题发展现状
目前Web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相互融合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但是由于Internet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安全机制,所以Web数据库系统对于外界攻击的防卫能力显得十分脆弱,以至Web数据库被攻击事件屡有发生。
1.2.1.Web数据库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不断发展,以及网上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加,同时由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资源不能被Web直接访问,影响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如何将分布在Internet上的大量信息有效的管理起来,如何使现有的数据库中的信息到Internet上,而且使的信息具有交互性、动态性和实时性,也就是将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想结合,开发动态的Web数据库应用,成为当今Web技术研究的热点所在。数据库技术适于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组织管理,Web技术拥有较好的信息途径,这两种技术天然的互补性决定其相互融合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2.2.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安全威胁分析
为了让数据库能为处于网络上的用户服务而暴露在网络中,网络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访问这个数据库,这种情况下对数据库访问的控制只能通过用户控制既用户名/密码来进行。任何知道密码的拥护都可以访问,这增加了密码保护管理的难度,同时用户名/密码通过Internet传输很容易被人窃取。
其次,数据应用放读取的数据是通过Web传输,而这些数据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从而可能被截取、篡改。
另外,Web数据库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往往成为信息系统的关键,这就需要数据库及数据库所在的计算机能够安全运行。数据库放在Internet中很容易受到黑客的各种攻击。
随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库远程访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个问题可采用网络传输加密,用户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解决。但由于日前的主
审计
防
认
数
访
用户
火
证
据
问
墙
服
加
控
Web数据库服务器
务
密
制
备份
图1数据库安全模型
流数据的网络传输部分都由数据库厂家来完成,恰恰缺少这些安全措施,因此上述安全技术在普通的数据库系统中难以直接应用。另外利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安全保护功能是常用的数据库安全解决方案。但是Internet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安全机制,只要Web站点和Internet连通,就可能被任何人访问。
Web数据库受到的威胁大致包括泄漏、窃取、窜改、冒充、延迟、重传、遗失、越权存取数据、否认已收送数据及侵犯隐私权等。
1.2.3.数据库安全结构模型
Web数据库安全威胁涉及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安全措施应综合考虑,具体可以采用下列技术措施:(1)安装防火墙;(2)身份认证和数据完整性认证服务;(3)对机密敏感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4)访问控制机制;(5)安全审计和监视追踪技术;(6)数据库备份与故障恢复。Web数据库安全模型见图5。
1.3.文献综述
文献一:窦丽华,蒋庆华,等.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安全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6,22(3):361-363.
摘要:研究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如何充分并合理地利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安全设置,以有效地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利用应用程序所具有的灵活性,可以弥补操作系统、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漏洞,结合某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别从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4个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了建议.
文献二:曾爱林.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6,26(2):69-72.
摘要:随着Web数据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Web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介绍几种流行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出发,针对Web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建立一个Web数据库安全体系的初步模型,并指出安全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应该在构建Web数据库服务器时,及时进行漏洞检测、风险评估,根据检测结果,有意识地加强数据库服务器某方面的防范措施.
文献三:王惠琴,李明,王燕.基于Web的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与实现.2001.4.27
(3):61-67.
摘要:随着
Internet/Intranet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Web数据库已逐步取代基于传统的
Client/Server
文献四:王燕,李明,王惠琴.Web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及安全控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P126-128.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Web
数据库必将逐步取代基于传统的
文献五:吴春明,郑志强.基于Web数据库加密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4,26(2):121-126.
文献六:帅兵.Web数据库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6,16(2):29-32.
文献七:徐锋,吕建.Web安全中的信任管理研究与进展.软件学报.2002.13.(11):2058-2064.
摘要:信任管理是当前
Web
安全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信任管理思想的出现,给出了信任管理的概念和模型,并概述了几个典型的信任管理系统和信任度评估模型.讨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文献八:韩效鹏,官法明,等.关于Web数据库安全性问题探讨.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2.18(4)83-85.
文献九:杨成,王恒山,张乾宇.Web数据库在线维护方法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6.27(4):40-43.
摘要:本文讨论了结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服务器托管形式下对网站Web数据库在线维护的形式和内容.并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院网站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JSP动态网页编程语言和JavaBeans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学院网站Web数据库在线维护功能.
文献十:贺红,徐宝文.Web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与网络管理员对策.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8,P151-153.
摘要: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安全性体系大致分为网络系统、操作系统、Web服务器及应用程序和Web数据库等多个层次,该文分别阐述了造成各层次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以及从网络管理员的角度出发,在各安全层次上消除和减少安全隐患的实用性安全对策.
2.设计(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2.1.Web数据库应用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2.1.1.用户身份认证
NT的NTFS和DBMS的用户角色在不同层次分别对用户权限进行限制。
2.1.3.监视跟踪
日志系统具有综合数据记录功能和自动分类检索能力。完整的日志不仅要包括用户的各项操作,而且还要包括网络中数据接受的正确性、有效性及合法性的检查结果,为日后网络安全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2.1.4.存储过程
在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可通过建立参数化的存储过程实现数据库的访问,这通常是增强Web安全的一个最佳方案。
2.1.5.输出数据HTML编码
输出数据HTML编码是指在将任何数据返回给用户前应采用HTML编码,以防止跨站点的脚本攻击。因为攻击一旦破坏了数据库,便可向记录中输入脚本,次脚本随后返回给用户并在浏览器中执行。通过HTML编码,可将大数脚本命令自动转换为无害文本。
2.1.6.中间件技术
随着网络数据库朝分布式方向的深入发展,加上Internet上异构数据库的普遍存在,上述单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越发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有在逻辑层次位于DBMS之上能覆盖具体差异、逻辑功能上能同意管理、同时可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中间件部分。
基于数据库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图1所示。
2.2.研究方法
3.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本课题主要讨论Web数据库产生与发展和存在的安全性问题,重点研究Web数据库保护的具体方法。以纵向且全面的方式分析Web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主要涉及内容:
1对身份认证的加密方法
2如何安全地设置Web和数据库权限
3如何更好地对CGI应用程序进行编程
Web浏览器
Web服务器
中间件
Web数据库
图2基于中间件技术访问数据库
论文研究内容确定
安全解决方案的研究
研究工作总结,形成论文
Web数据库安全性分析
文献检索
课题调研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4.1.具备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
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有文献资源丰富的网站,拥有自己的电脑及为实验提供的机房,并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
4.2.参考文献:
[1].
许龙飞.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现代计算机,2000(2):14-15.
[2].
王国荣,朱琳杰,王伟.Active
Server
Pages&数据库.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39-269.
[3].
道焰,朱世挺等.CGI技术及其安全性研究
[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7
(12).
[4].
周世雄编.IIS4.0超级网站速成.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3-299.
[5].
蔡丹媚利用ASP轻松实现Web的动态交互访问.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
(2):62-63.
[6].
Arman
Danesh,Wes
Tatters著,陈卓,张知一等译.Java
Script
1.1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
宵金秀,冯沃辉,卢国旺.中文Dreamweaver3网页设计大制作.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0.5:117-130.
[8].Palo
Alto.Overview
of
Control
Network.CA
94304.
[9].张国祥.基于Apache的Web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3).
[10].Java
2
Platform
[M].Enterprise
Edition
By
Anne
Thomas.
[11].刑春晓,潘泉,张洪才.通用Web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9:35(9):90-93.
[12].
[美]
Curt
Jang,Jeff
Chow
著,周志英等译.Web网和INTRANET上的信息出版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13].Gunnit
S.Khunrana等,Web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4].罗明宇,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J].计算机科学,2000,(10):55-58.
[15].王英凯.证券交易系统中的数据库安全性[J].兰州大学学报,35:531-533.
[16].张少敏,王保义.基于Web的MIS中的数据库安全性策略[J].华北电力技术,2002,P45-90.
[17].罗昌隆,李玲娟.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技术[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1.7,P30-32.
[18].吕峰,刘晓东等.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安全系统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6,P51-54.
[19].程万军
张霞
刘积仁.基于扩展客体层次结构的安全数据库策略模型[J].软件学报,2002.9,P40-42.
[20].李建中.日新月异的数据库研究领域——数据库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19(2):43-52.
5.设计(论文)完成进度计划
第1—3周:课题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4—6周:结合课题开展毕业实习
第7—11周:实验研究
第12—13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14—16周:完成论文终稿并答辩
6.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7.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签章)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环境下,IT领域中各项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应用于各领域的智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技术又都与计算机硬件紧密联系,于是社会对当前的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几部门联合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和“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等三点目标,同时强调方案实施的关键是大量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时代的发展方向正要求对计算机硬件课程进行调整,势必会引领计算机的软硬件课程的协同发展,开展新一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现状
(一)计算机硬件课程设置现状
表1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设置
(二)计算机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特点
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硬件课程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全面融合。其核心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在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互联网+智能硬件”后,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硬件课程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个体化向网络化的转变
(二)功能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三)低成本至高性价比的转变
三、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一方面,IT企业所需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大量出现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对软硬件研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产生供求矛盾的原因有几点:首先是高校实践专业课程的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化,造成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错位和脱节;其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复合程度不够,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胜任企业工作;其三是高校师资队伍知识陈旧、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工程实践能力弱,导致指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本系学生还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在此背景下,遵义师范学院计科系探索社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本方案已在计算机科学系10和11年级学生中部分使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培养目标的确定
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是为了就业或更高层次学习。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结构发展的需求,企事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学院:通过走访企业,发放问卷调查,分析社会IT企业信息类岗位能力标准,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要点:1)有扎实和宽厚的基础;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类人才主要: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能力、编程能力、算法设计和实现、软件工程的规范。
为了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确保贵州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和生态环境保护优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地方性院校,为了配合贵州省产业发展的策略,使学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
2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发展
1)建立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整合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多维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见图1),体系由两部分组成:课内学科基础实践和课外开放实践。课内学科基础实践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构成。课外开放实践部分:大学生各种竞赛、第二课堂、到企业实训和开放实验室。利用全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领导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实践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低年级学生基础实验通用平台,使实验室利用率达到80%;构建高年级学生专业实验专用平台,全天开放,使实验室利用率达到50%;构建学生综合实验高端平台,使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课程的实验能达到40%;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使参加竞赛的人数达到本专业人数的23%,到企业实训的学生占17%。从而达到推动实践教学发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以课内实践环节为支撑,以课外实践环节辅助,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多维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构建分层次的系列实验
通过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改造,提升课内教学效果。明确实验目标,重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规划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组成系列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分层次系列实验(参见图2)。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学会走路”;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研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创新品格,让学生“自己找路”。在实践过程发现,研究性实验能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而为技术工程服务体现的弱一些。所以增加了工程实践环节。
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学会走路”;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
研究性实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塑造创新品质,让学生“自己找路”。
3)努力拓展专业第二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将努力探索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目前已经形成:
①利用第二课堂使程序设计课程群四年“不断线”(参见表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就业的能力;
②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通过第二课堂引进实训企业展开实训,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和错位问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建立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
1)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两年引进培养博士2人、硕士1人,都具有几年企业的工作,提升在计算机类应用技术方面的师资实力,促进教师到企业培训,已有4名教师获得计算机类高级工程师资格。
2)引入校外兼职教师,优化学缘结构
建立遵义市计算机类高校教师数据库和联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从校内外聘请优秀兼职教师来教学。
3)以研究团队为载体,以课题为纽带,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团队水平。
从地方性大学实际出发,立足遵义,面向全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课题为手段,建成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作风硬朗、有协作精神的实践教学团队,获得应用类各类课题7项。促使一批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照“互相促进、互相受益、互相提高”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横向联合,我院将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已经建立7个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基础。
为构建校外基地实习管理与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组建企业实习管理机构;2)制订实习管理制度;3)制订实习考核体系;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配套的实习指导(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5总结
构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遵义师院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和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直进行实践与探索。近几年,共有140余名学生获得软件工程师资质;“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设计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百余项,并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核心课程;高校;评估
新形势下,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质量30条)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简称:评估12条)为高校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是否完整有效,成为落实国家“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关键。从高校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是影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专项评估构成了高校教学自我组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1]。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课程。因此,开展校内核心课程评估工作是强化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加强核心课程内涵建设,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评估理念
(一)学院是核心课程评估的主体
学院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2]。当前高校管理重心普遍下移,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日渐成熟,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分配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核心课程评估应强化学院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评估新模式,学校制定评估标准、指导学院实施评估方案,学院组织核心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自评、自主聘请校内外专家评价课程、总结本院核心课程的教学成效与存在不足、制订并落实改进计划。
(二)以学生为本
(三)为教师服务
评估对普通教师而言往往意味着“折腾”,一是要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无休止的书面材料,二是评估结果常以负向激励为主,容易对教师职称晋升、评奖报优产生影响,致使教师消极地应付评估工作。核心课程评估应树立“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坚决防止和克服“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倾向,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评估工作的受益者。
二、功能定位
三、评估内容
(一)专家对核心课程自评报告的评价
学院聘请学术造诣高、作风严谨、熟悉课程内容的专家,审阅核心课程自评报告,系统总结核心课程教学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改进的对策与建议。核心课程自评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标准》和《河海大学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等文件精神,开展课程团队、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设计、课程成效、课程特色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课程建设现状,推进课程内涵建设。
(二)专家对核心课程试卷的评价
(三)学生对核心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学校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开展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学习成效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注重学生参与,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满意度为导向的核心课程评价机制。
四、实施重点与难点
(一)设计学生调查问卷
(二)减轻课程自评工作量
(三)规范评估过程
(四)学院与学校核心课程评估报告
五、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2013年,河海大学开展了校内核心课程评估工作。全校共有202门核心课程接受评估;共有161位专家参与评估,其中校外专家78位,校内专家83位;共有8691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大二学生2830名,大三学生2973名,大四学生2111名,刚毕业一年校友777名;学院与学校系统分析总结,完成了学院核心课程评估分报告和全校核心课程评估总报告。本次校内核心课程评估突出诊断性质,通过“亮家底”、“把准脉”、“破难题”、“抓落实”的实践方式,通过详尽严密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受到学院和广大授课教师的普遍欢迎。
(一)推动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新教师研习营”、“教学加油站”、“名师成长苑”等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着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服务咨询、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大力创新教学模式。
(二)健全教学常规
实施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由核心课程负责人牵头,定期组织团队教师研讨交流,厘清学生专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路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历,增强课程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三)加强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有序推进核心课程转型升级,优先考虑面广量大的公共核心课程和名师领衔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教师协作完成全程教学录像、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等网络课程内容。
(四)完善公共核心课
大力改革公共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的理论和知识,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考证、考级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部分优秀任课教师可采用300―500人大班授课方式。
(五)改革专业核心课
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进企业、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合作平台,邀请企业、行业、校外专家协同开发课程,合力完成教学。
(六)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核心课程过程考核,推行以大作业、小论文、课程实验、交流报告、口试等多种方式为主要构成的累加式考试制度,杜绝死记硬背、“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
[1]鞠平.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概要
[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张清江,万小朋,支希哲.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状
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
[3]陈磊.基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教指标研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11,(10).
[4]阚阅.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130-135.
[5]季平.聚焦质量,齐抓共管,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工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云计算;实验室建设
0引言
1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1专业发展的需要
网络工程为新建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与其他高校相比起步晚、基础薄,因此为促进专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专业特色,进行差异化培养。在此背景下,遵义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网络工程专业应结合省内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建设云计算实验室,培养云计算方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1.2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通信市场井喷式爆发,急需一大批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地处西部的贵州,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云计算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从而满足国家和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3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云计算人才培训平台的需要
2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
2.1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成为我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贵州省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通过设立云计算产业园、制定扶持政策,实施六个重点项目,在贵州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要“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云计算为我国特别是贵州省信息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领域,行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实验室建设方向可行。
专业整合学校现有资源,与其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初步的人员保障。
2.3有较好基础设施的保障
专业目前已有网络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通信基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为构建综合性实践平台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基础和条件。
3实验室预期目标
3.1建设符合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综合实训平台,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
3.2建设一支在省内有特色和影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以“引进来、送出去、带起来”为措施,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专职与兼职、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使其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师资基础。
3.3促进学生能力
云计算实验室将建成开放性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基于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竞赛等内容自主从事综合创新性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建设服务型科研平台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利用实训平台及科研团队,为黔北乃至贵州省云服务的部署提供解决方案、技术咨询和集成应用,达到服务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3.5打造区域性培训基地
4总结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云计算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