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有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信息与通讯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讯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人员。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71电子与信息大类
7101电子信息类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6-25-04-09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2-02-10-10)信息与通讯工程技术人员(2-02-10)信息通讯网络运行管理人员(4-04-04)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人员(4-04-05)
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智能硬件开发、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规划和管理、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
物联网工程师认证、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认证、1+X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与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智能硬件开发、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素质要求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7)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
(8)具有物联网专业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2.知识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3)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知识。
(5)掌握物联网设备安装配置与物联网系统集成的知识。
(6)掌握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
(7)掌握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知识。
3.能力要求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具备使用管理维护现代办公设备的基本技能。
(5)具备物联网系统安装与集成的基本能力。
(6)具备物联网智能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
(7)具备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
(8)具备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四大模块构成,总学时3546,总学分170。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共1424学时,总学分64分,占总学时40.2%;专业(技能)课程共864学时,学分48,占总学时24.4%;其中公共拓展课程和职业领域专业拓展课程378学时,学分19分,占总学时10.7%;实习实训课程880学时,学分39,占总学时24.8%;本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49.1%。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模块、素养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共1676学时,总学分76分,占总学时41.8%。其中文化课模块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8门,共1278课时;素养课模块课程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2门,共146课时;拓展课模块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普通话、书法、物理、工匠精神、创业教育、演讲与口才、工匠精神、就业指导等9门,共252课时。
公共基础课程描述如下:
1.思想政治课
课程名称
思想政治课
开设学期
第1、2、3、4学期
参考学时
总学时为180,建议周课时为2。
课
程
目
标
素质目标
1.具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的理想信念,具备坚定政治方向、树立“四个自信”的使命感;
2.具备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的职业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具备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4.具备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树立乐于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5.具备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知识目标
2.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国家以及人生发展的作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3.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理解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
能力目标
1.具备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2.具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具备从法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具备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5.具备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的能力。
主要内容
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
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
3.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4.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
教学要求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法治意识,
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2.运用情境教学、辩论会、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实习实训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开放式学习;
3.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从期中与期末考试进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评价占比40%,终结性考核占比60%。
2.语文
语文
第1、2、3、4、5学期
总课时为270(基础模块144+职业模块(54+72)),建议学期周课时分别为4、2、2、3、4。
1.具备深刻、敏捷、灵活、批判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3.具备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学习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4.初步具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吸收、传承和发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熟悉《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的汉字,了解汉字特点;
2.掌握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口语交际要求;
4.掌握基本听、说、读、写的方法;
5.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1.具备整体感知和领会文本的能力,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
2.具备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能进行介绍、交谈、即席发言,写作条据、书信、总结等应用文,语言表达清晰通顺。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
3.具备对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化常识、文化现象进行梳理的能力,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具备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的能力,增加文化积累。
1.语感与语言习得、整本书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职场应用写作、微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中外文学作品、古代诗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科普作品、古代科技著述选读;
1.借助语文课程这个载体,结合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2.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利用超星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
3.数学
数学
总课时为216(基础模块108+拓展模块(36+72)),建议学期周课时为2、2、2、2、4。
1.初步形成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2.基本形成条理清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养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抽象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4.初步具备一丝不苟、勤于反思、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品格。
1.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3.了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4.理解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6.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7.掌握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8.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用排列组合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1.具备根据概念、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运算和变形的能力;
2.具备使用一般的函数型计算器进行运算的能力;
3.具备依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空间图形,并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与推理论证的能力;
4.具备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的能力;
5.具备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6.具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能力。
1.集合的概念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充要条件;
2.一元二次不等式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3.函数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的应用;
4.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5.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
6.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
7.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2.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低起点、重衔接、小梯度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微课,依托超星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坚持按形成性评价40%和终结性评价60%的权重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4.英语
英语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2.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具有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持久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坚定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知识,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
3.了解“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理解、表达、交互”三种语言技能发展策略;
4.熟悉国际音标和英语拼读规则;
5.掌握义务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语言基础知识;
6.掌握情境活动中英语交际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技能。
1.具备用正确表达方式进行英语语言交际,用英语学习思维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2.具备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的能力;
3.具备合理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规划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具备根据拼读规则正确拼读生词的能力;
5.具备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基础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
1.国际音标及其拼读规则,重音、意群的读音;
2.2490个常用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在英语交际中的正确运用;
3.词汇、构词法以及句法等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人物传记、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等语篇的阅读和理解;
5.常见标识的识别和点餐、购物、致谢、致歉等情景下的语言交际;
6.公告、海报、简讯、信函、电子邮件等应用文的写作;
7.基于语篇的文化知识的理解;
8.职业情境下英语文本的理解和翻译。
1.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依托超星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坚持活动导向教学,注重探索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以致用;
4.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尊重差异,使所有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5.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坚持按形成性评价40%和终结性评价60%的权重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历史
历史
第1、2学期
总课时为72,建议学期周课时为2、2。
1.具备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正确认识世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2.具备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史事进行准确判断和理解的时空观念;
3.具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家国情怀;
4.具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正确文化观;
5.具备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的正确劳动观;
6.具备判断民族立场,国际关系,人生抉择的正确是非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1.具备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的能力;在认识现实社会或职业问题时,能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具备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的能力;
3.具备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能力;
4.具备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2.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3.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4.历史上的著名工匠。
1.运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出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设计出体检未来职场的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拓展历史信息源,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第1、2、4学期
总课时为108,建议学期周课时为2、2、2。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规范操作、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意识和一丝不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具有在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发展的本领。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
2.熟悉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3.熟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4.掌握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过程;
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方法及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
1.具备一定的文稿录入能力,熟悉常用文稿的排版格式;
2.具备常见软、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的基本技能;
3.具备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技能;
4.具备小型网络的搭建、设置及维护能力;
5.具备常用音视频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
1.网络应用(基础);
2.图文编辑(基础);
3.数据处理(基础);
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基础);
5.人工智能初步(基础);
6.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拓展);
7.小型网络系统搭建(拓展);
8.数据报表编制(拓展);
9.演示文稿制作(拓展)。
2.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实一体等混合式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7.艺术
艺术
总课时为72(基础模块36+拓展模块36),建议学期周课时为1、1、1、1。
1.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民族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具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坚定文化自信;
3.具备批判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和认识艺术,理解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具有国际视野,尊重欣赏世界多元文化;
4.具备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1.了解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音乐要素,把握音乐形象,感受音乐魅力;
2.理解音乐要素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理解中国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密切关系;
3.了解不同的美术门类、中国书画基础知识和技法,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熟悉中国书画的大致分类;
4.了解中外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感受中、外美术特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
5.掌握音乐、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1.具备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的能力;
2.具备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3.具备创造性表现艺术活动的能力,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
4.具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的能力;
5.具备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的能力。
艺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基础模块完成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拓展模块为完成舞蹈、设计、工艺、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当中的两个模块。
1.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
3.中国书画基础知识与技法。
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特色优势,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超星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活动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创设艺术学习氛围,尊重学生艺术见解和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结合艺术学习主动参与校内外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创新实践体验,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8.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总学时为180(基础模块54+拓展模块(90+36)),建议学期周课时为2、2、2、2、2。
1.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具备勇敢顽强、坚忍不拔、超越自我、严谨细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具有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
4.具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良好心态;
5.具有平等融合、宽容对待、善于沟通、珍惜友谊的意识和良好人际关系。
1.了解个人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性疾病的知识,学会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掌握预防常见职业性疾病的知识;
2.了解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的基础知识;
3.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并熟知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理论知识和比赛规则;
4.掌握提高体能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
2.具备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动作,按照运动规范和比赛规则参与体育活动和比赛的能力;
3.具备分析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及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
1.体育的功能及认识,一般体能、专项体能和职业体能知识;
2.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食品安全和合理营养,常见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安全运动与应急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反兴奋剂教育等;
3.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通过从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身体煅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组织各式各样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及体育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理论水平;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利用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状况、运动参与、练习态度及团队协作情况,占40%;终结性评价,技能测试占60%。
9.军训及国防教育
军训及国防教育
第1、3学期第1周
总学时为112,建议学期周课时为56。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热爱人民军队,具有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具备集体行动的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4.具备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了解我国军事前沿信息;
2.熟悉并掌握单个军人徒手队列动作的要领、标准;
3.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专业学习要求;
4.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及规范整理内务的标准;
5.掌握停止间科目、齐步行进与停止、正步行进与停止、正步与齐步互换的训练方法与要求;
6.熟练掌握分列式行进间队形方向变换的规范要求和动作技能。
1.具备动作规范地进行停止间科目、齐步行进与停止、正步行进与停止、正步与齐步互换的能力;
2.具备规范地整理内务的能力,养成卫生习惯;
3.具备一定的战时个人生存技能、军事基础能力及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1.队列训练;
2.内务整理;
3.素质拓展;
4.国防教育。
1.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2.由相应的老师负责军事技能训练,专业介绍、职业素养培育、生存技能培训等入学教育部分的教学;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导入、实操训练等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理论教学及军事训练;
3.考核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参与意识、完成任务情况、团队协作情况,占40%;成果评价占60%。
10.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总学时为90,建议学期周课时为1、1、1、1、1(周四下午第七节)。
1.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3.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具有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1.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2.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
3.掌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基本技能;
4.领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内涵。
1.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训练创造性的劳动思维;
2.具备依据技术图样、选择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的能力,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
3.具备进行技术设计活动的能力,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
1.理解劳动的意义;
2.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3.锻炼劳动能力;
4.尊重劳动成果。
1.理解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通;
2.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行合一、教学相长,通过理论讲授+实操训练的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进课堂,讲授劳动故事,传递劳动精神;建立以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训的全方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3.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包括参与意识、完成任务情况、团队协作情况,占60%;成果评价占40%。
11.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第5学期
总学时为18,建议学期周课时为1。
1.具备正确的文化观,优良的人文素质;
2.具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内化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最终能够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1.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
2.理解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1.具备自主分析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现象的能力,正确对待的行为规范;2.具备自觉地理解、感悟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1.孝悌、爱国、仁爱;
2.诚信、友善、敬业;
3.志学、敏悟、慎独;
4.廉正、谦恭、刚毅、笃行。
1.将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同和共鸣,落实到伟大的实践中;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高;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岗位需求,实行讲授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3.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40%、终结考核占60%。
12.普通话
普通话
第1学期
总学时为36,建议学期周课时为2。
1.具备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的规范意识;
2.具备热爱祖国语言、主动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思想意识;
3.具备义务推广国家共同语言的意识。
1.了解推普、测试的意义,了解测试的性质、内容、等级标准、对象、要求、样卷;
2.掌握声、韵、调及变调、轻声、儿化的发音标准;
3.掌握朗读和说话技巧。
1.具备较准确地识读声、韵、调、轻声、儿化等基础语音的能力;
2.具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3.具备标准、规范、自然、流畅、敏捷地说话的能力。
1.测试的要求和方法;
2.声、韵、调及变调、轻声、儿化;
3.朗读的要求和基本技巧;
4.说话的要求和基本技巧。
1.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任务式、情景式、体验式、探
究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协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习
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
13.书法
书法
总课时为36,建议学期周课时为1、1。
1.具备持之以恒、严谨认真的学习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为今后学习和就
业创造良好条件;
2.具备写好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练字、探究学习的习惯。
1.了解硬笔书法特点、不同书体书写方法;
2.掌握楷书的基本点画及书写技巧。
1.具备规范、快捷地书写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字,并进行简单的书法作品创作的能力;
2.具备通过对不同书体作品的赏析能力,提高书写能力,提升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
1.硬笔书法概述;
2.硬笔书法楷书练习及结体、章法;
3.硬笔书法行书及书法作品的欣赏创作;
4.硬笔书法应用。
1.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
2.通过欣赏书法作品,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任务式、情景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组织各种各样课外书法竞赛活动及书法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理论水平;
3.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40%、终结考核成绩占60%。
14.物理
物理
总课时为45(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9),建议学期周学时为2。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
科学素养;
2.具有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荀、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3.具有批判性思维;
4.具有规范操作、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意愿;
5.形成节能意识、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1.了解物质结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热现象、电路、电磁场、光现象、核能等方面的
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运用;
3.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
1.初步具备工程思维和技术能力;
2.初步具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验证方案、收集证据、结果验证、反思改进的能力;
3.具备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
4.具备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具备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6.具备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7.具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及通过动手实践提高知识领悟的意识和能力。
1.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2.基础模块包括运动和力、机械能、热现象及应用、直流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现象及应用、核能及应用七个主题;
3.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一)包括运动和力,机械振动与机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应用三个专题(限定选修);
4.拓展模块二包括近代物理及应用简介,物理与社会、环境,物理与现代科技三个专题(任意选修)。
1.落实立德树人,聚焦课程核心素养;
2.突出主体地位,采用讲授、演示、实验、讨论、参观、制作等形式开展教学;基础模块中的“项目三热现象及应用”、“项目六光现象及应用”和“项目七核能及应用”三个项目,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职业模块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15.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第4学期
1.具备工匠攻坚克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树立职业自信,坚定人生理想;
2.具备执着专注、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匠心独具、精益求精、淡泊名利、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
3.具备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及自觉传承非遗的意识。
1.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与价值主张、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他们的共性,认识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当今时代学习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知道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对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性;
3.理解创新、工匠巧思、精益求精、爱国的含义。
1.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一份属于工匠的力量;
2.具备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从而创造财富的能力;
3.具备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创作出精美的产品的能力;
4.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努力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能力,诚实劳动、勤奋工作,坚守工匠操守。
1.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工匠精神在各国文化中的体现;
3.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守艺、创新、破难、巧思、绝技、境界、传承、情怀。
1.将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分析与学生职业需求及现代经济市场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读得顺、记得住、吃得透,进而内化为力量、升华为态度、付之于行动,用技能报国的理想雕塑自己的工匠人生;
2.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上完成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和测试;
3.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50%,包括观看视频40%、访问100次以上10%;终结考核占50%,包括章节测验10%、考试40%。过程考核任务点完成50%,可以参加考试,60分及格,考试低于60允许重考2次。
16.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
1.具备法治观念,树立正确而务实的职业理想,养成符合职业需要的职业本质;
2.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进人格发展;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成人、成才、成功。
1.了解创业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活动,更是一种人的生活观念,还是一种生命挑战;
2.知道职业信息的收集途径,认识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的生活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面试的技法,懂得签定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理解职场的基本法则;
4.掌握创业常识,懂得创业实施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
1.具备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的能力;
2.具备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范畴的能力,合理地设计职业目标、职业选择,采取一系列具有较强实际性和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3.具备编制求职自荐材料的能力,尽量加快从学生角色转换为职业角色。
1.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
2.就业定位与途径、准备与方法;
3.创新与创业、创业准备;
4.小企业的创办、经营管理;
5.就业与创业实例。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本质的要求,结合各行业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和法纪观念等教育;
2.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完成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及测试,把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个重点内容,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50%,包括观看视频40%、访问100次以上10%;终结考核占50%,包括章节测验10%、考试40%。过程考任务点完成50%可以参加考试,60分及格,考试低于60分允许重考2次。
(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将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专业(技能)课程。该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领域拓展能力课程模块。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升迁规律,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物联网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5门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网络数据库(MySQL)》、《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单片机技术及应用》5门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拓展课程安排《C语言课程综合实训》、《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综合实战》、《传感网开发认证综合实战》、《物联网系统集成认证综合实战》4个综合实训。
专业(技能)课程描述如下:
1.物联网导论
物联网导论
72
1.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2.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养成良好的文档排版习惯;
4.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协商习惯。
1.掌握物联网概念
2.掌握传感器技术
3.掌握自动识别技术
4.掌握传感器网络技术
1.具备物联网应用能力
2.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能力
3.具备局域网搭建能力
1.物联网概述
2.传感器技术
3.自动识别技术
4.传感器网络技术
5.物联网通信技术
6.物联网支撑及应用技术
7.物联网安全
8.物联网应用
1.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概论、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网络层技术、物联网应用层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
2.帮助学生理解物联网概念,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2.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2学期
3.养成规范、标准的地址规划习惯;
4.养成良好的文档排版习惯;
5.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协商习惯。
1.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功能和特点;
2.掌握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掌握局域网特点、组成、协议和互连方法;
5.掌握windowsserver服务器基本安装与配置方法;
6.掌握Internet接入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7.掌握网络安全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安全知识;
8.掌握家庭无线局域网络的组建。
1.具备进行中、小型局域网组建能力;
2.具备对常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力;
3.具备利于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网络互连能力;
4.具备IPV4地址规划能力;
5.具备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检测与维护能力;
6.具备运用Windowsserver系统配置常用的服务器能力;
7.具备对防火墙进行简单的配置的能力;
8.具备Internet的接入能力;
9.具备撰写网络实施方案及文档制作能力
1.涉及到小型局域网的构建;
2.中型局域网的构建;
3.构建无线网络;
4.接入Internet;
5.网络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6.网络安全;
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2.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实一体等混合式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网络技术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3.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1.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
2.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养成规范的软件代码编写习惯;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写作精神等。
1.掌握程序设计和C语言;
2.掌握算法;
3.掌握利用数组处理批量数据;
4.掌握函数实现模块化程序设计。
1.具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
2.具备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1.程序设计和C语言;
2.算法
3.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6.利用数组处理批量数据;
7.用函数实现模块化程序设计;
8.善于利用指针;
9.用户自己建立数据类型;
10.对文件的输入输出。
1.使学生能够熟练的阅读和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C语言程序;
4.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1.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2.电路的基本概念;
3.直流电路分析;
4.静电场与电容;
5.电磁应用技术;
6.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1.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习“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目的;
2.实训室及仪器;
3.安全用电;
4.电路的组成;
5.电路的物理量;
6.电阻;
7.欧姆定律;
8.电功与电功率;
9.电阻的串并联
10.电压源、电流源及其应用。
5.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第3学期
108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掌握CC2530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CC2530系列单片机I/O口的特征和使用方法;
4.掌握CC2530单片机中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5.掌握CC2530系列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6.掌握CC2530单片机程序设计方法;
7.掌握CC2530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和编程方法。
1.单片机应用产品电路识图、绘图能力;
2.单片机应用产品焊接、制作、调试、故障排除、维修能力;
3.单片机应用产品分析能力;
4.单片机应用产品设计能力;
5.单片机应用产品C语言编程能力;
6.单片机应用产品软、硬件调试能力;
7.资料查询、收集、分析、归类应用能力;
8.常用测量工具和测量仪器使用能力;
9.顺利通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X”认证。
1:跑马灯的设计与实现;
2:交通灯的设计与实现;
3:按键检测的设计与实现;
4:外部中断的设计与实现;
5:定时器的设计与实现;
6:串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电子电器新产品设计开发,电子产品的检测和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网络数据库MySQL
网络数据库MySQL
1.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任务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3.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了解数据库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信息时代数据库的地位和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3.熟悉关系运算及数据模型。
2.能够理解关系运算。
1.数据库系统的规划、创建和修改;
2.数据表的创建和管理、数据查询及编程实现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
3.数据库系统中视图和索引的应用、存储过程的应用;
4.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管理及数据备份和恢复;
5.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转换及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初步开发。
1.既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技术的数据库管理人员,又培养能掌握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开发技能,并且具有能在今后的工作不断晋升或转换岗位的能力的现代IT工作人才。
2.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以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训项目。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7.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1.模拟电子技术
2.数字电子技术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习惯;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
2.二极管应用电路;
3.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
4.负反馈放大电路;
5.逻辑门电路;
6.数字逻辑基础;
7.组合逻辑电路;
8.集成触发器。
1.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的特性和常见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养成规范操作习惯。
2.学生要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工作原理要有所了解;
3.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实一体等混合式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8.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
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
1.坚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融入,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高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
2.使学生能够理解RFID读写器的构成、工作方式、种类、现有的主要产品和发展趋势等;
3.使学生能够理解RFID系统的整体构成、标签和读写器的协议、中间件和系统的配置方式;
4.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系统的初步设计,合理的选择各种元器件,能够对运行环境与各种接口进行初步的搭建与配置;
5.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件的组成和编制,包括系统需求、软硬件配置、系统构成等内容;
6.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RFID标签、读写器和RFID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操作。
1.使学生具有射频识别产品的使用、调试、维护、产品推广和技术支持服务等能力;
2.让学生以RFID产品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直接参与实际工程中的RFID产品设计、生产和RFID系统的组建与维护等实际工作。
1.RFID标签的制作;
2.RFID读写器的安装与调试;
3.RFID系统中间件的使用;
4.RFID应用系统的规划;
5.RFID物流管理系统的实现;
6.RFID系统管理;
7.RFID系统维护。
1.通过《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元素进行课程教学实施,运用“思考、实践、调查、探索、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RFID系统的优缺点,提出创新的意见建议,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
9.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应用
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应用
1.培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及研究素质:
2.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3.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
4.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1.掌握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协议标准;
2.能够了解常用的传感器网络应用场景;
3.掌握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知识;
4.掌握传感器网络节点协议内容;
5.掌握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及拓扑管理等知识内容。
1.培养具备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的能力;
2.具备熟练应用常用软件环境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传感器网络硬件编程及调试的能力;
4.具备一定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1.智能交通灯系统;
2.楼道灯光系统;
3.智能防盗系统;
4.农业大棚监测系统;
5.基于Wi-Fi技术的智能热水器;
6.基于RS485总线的商超环境监测系统;
7.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监测系统;
8.深井水位监测系统。
1.了解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熟悉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掌握传感器网络应用,学会传感器网络管理,会使用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与仿真平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和应用传感器网络的具体应用场景,提出实际具体的物联网创新解决方案,具备实施、调试传感器网络工程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0.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
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
1.熟悉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
2.掌握计算机端应用开发,涉及基于C#的串口读写、NET开发三层架构及Socket通信;
3.熟悉移动端应用开发,涉及引用外部库,Android开发知识;
1.掌握感知层、传输层及应用层环境的安装部署;
2.掌握感知层的开发与调试,涉及无线传感网组网及传感器程序开发;
3.能够以从事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网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工作;4.掌握物联网集成开发项目的开发流程等。
1.智能家居项目设计;
2.智能家居项目应用环境安装部署;
3.智能家居项目感知层开发调试;
4.智能家居项目计算机端应用开发;
5.智能家居项目移动端应用开发;
6.智能家居项目验收总结。
1.使学生以“智能家居”物联网项目集成设计为平台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集成开发的所具备的基本理论及技术;
11.C语言课程综合实训
C语言课程综合实训
总学时为56,建议各学期为连续一整周开设。
1.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程序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撰写项目文档的能力和规范编码和团队协作的习惯。
1.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量、变量;
2.能够运用C语言的运算符与表达式;
3.养成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及团队协作素养。
1.培养学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2.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撰写项目文档的能力和规范编码和团队协作的习惯。
1.C语言的发展历史、C语言的特点、C程序的组成、编写、运行简单的C程序;
2.C的基本语法和常量、变量;C的基本数据类型;C语言的运算符与表达式;
3.C语言的基本输入输出;C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4.关系和逻辑运算符;if语句;switch语句和条件运算符;
1.使学生能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利用C语言进行分析并解决一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分解,最终归纳整理出计算机能够实现的过程(算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够编写、运行简单的C程序;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量、变量;养成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及团队协作素养。
12.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综合实战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综合实战
总学时为28,建议连续开设一整周。
1.培养学生按时守信的诚实作风;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敬业精神;
3.培养学生沟通协的团队意识;
4.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
1.了解客户需求,形成需求分析文档;
2.规划网站结构草图;
3.熟悉网站开发环境,熟练掌握常用的开发软件。
1.能够了解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的流程,培养学生能利用DIV、表格进行网页布局,能在网页中添加文字、图像、动画、表单、音乐、视频等对象,能设置超链接,能利用CSS对网页进行美化,学会制作各种企业,门户,电商类网站;
2.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网站建设、网站数据维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网站策划与开发环境搭建。
2网站首页设计与制作。
3利用首页创建模版,进行子页面的制作。
4网站测试、发布及推广。
1.让学生掌握WEB前端开发技术,掌握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对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进行网站建设、网站数据维护的能力;
2.使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认真、负责、细心等基本职业素养和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融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位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了解常用的布局方式;进行网站首页的设计与制作;养成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及团队协作素养;
13.传感网开发认证综合实战
传感网开发认证综合实战
第3、4学期
1.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认真、负责、细心等基本职业素养和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1.能使用MCU进行驱动开发;
2.能独立配置ZigBee网络中的协调器、路由节点、终端节点;
3.能熟练调用各种控制节点入网/退网的接口;
4.能编程实现各种通信方式(单播、组播、广播);
5.能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调度任务并进行性能优化。
1.协助学生考取更中、高级的物联网专业“1+X”职业等级认证证书,为高质量就业服务。
1.能根据ZigBee开发指南,运用ZigBee开发知识,按照需求使用MCU进行驱动开发(GPIO、定时器、中断、PWM等);
2.能根据ZigBee协议规范,运用ZigBee协议栈技术,独立配置ZigBee网络中的协调器、路由节点、终端节点;
3.能根据ZigBee协议规范,掌握ZigBee协议栈技术,熟练调用各种控制节点入网/退网的接口;
4.能根据项目需求,运用ZigBee协议栈技术,合理选择技术方案,编程实现各种通信方式(单播、组播、广播);
5.能根据ZigBee协议规范,运用ZigBee协议栈技术,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调度任务并进行性能优化。
1.使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认真、负责、细心等基本职业素养和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位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4.物联网系统集成认证综合实战
物联网系统集成认证综合实战
1.感知层、传输层及应用层环境的安装部署;
2.感知层的开发与调试,涉及无线传感网组网及传感器程序开发;
3.计算机端应用开发,涉及基于C#的串口读写、NET开发三层架构及Socket通信;
4.移动端应用开发,涉及引用外部库,进行Android开发;
1.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对物联网系统集成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
2.学会利用学过的物联网课程知识搭建物联网实际项目,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撰写项目文档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习惯。
1.奥体中心项目设计项目;
2.奥体中心项目应用环境安装部署项目;
3.奥体中心项目感知层开发调试项目;
4.奥体中心项目PC端应用开发项目;
5.奥体中心项目Android端应用开发项目;
6.奥体中心项目验收与总结。
1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单片机与电路原理及应用》、《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安装配置》、《网络数据库(MySQL)》、《Android物联网应用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Linux服务器配置与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的课程知识,进行物联网真实项目的设计集成工作;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总学时
比例(%)
1
公共基础课程
文化课程
1032
246
1278
40.2
素养课程
0
146
2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基础能力课程
270
162
432
24.4
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216
职业领域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81
45
126
11
3
公共拓展课程
207
252
4
实习实训
880
24.8
5
合计
1806
1740
3546
实践学时/总学
49.1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
性质
类
型
考
试
查
学
分
理
论
时
实
践
总
开课学期与教学周数
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0
公
共
基
础
文
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
36
2×18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哲学与人生
职业道德与法治
4×18
3×18
8
6
54
42
30
1×18
18
180
小计
57
17
15
14
素
养
90
56
28×1
7
64
392
1424
486
378
864
专
业
能
力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6×18
岗
位
核
心
48
12
16
选
9
演讲与口才
就业指导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综合实践
传感网技术开发认证综合实践
物联网系统集成认证综合实践
19
288
10
实习
实训
电工电子实训周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周
网络数据库MySQL实训周
物联网开发实训周
112
28×2
顶岗实习
600
30×20
39
总计
170
1749
28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队伍结构
按照《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要求,本专业教职工数与学生数应为1:11,其中专任教师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85%。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和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在上述基础上分别上浮5%和3%。同时专人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物联网专任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企业实践经历,是一支敬业、务实、高效的教学创新团队。
2.专任教师
3.专业带头人
(1)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具备本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经验。
(2)较强的专业发展把握能力: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业和学校人脉资源,能带领团队科学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打造专业品牌。
4.兼职教师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黑(白)板、组合式课桌椅、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物联网基础实训室功能与要求:该实训室适用于物联网课程基本操作与技能训练的培训。能让学生掌握物联网装设备、配置、测试等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物联网常用的设备构造,使用方法及安全操作规程。
表1物联网基础实训室
实训室名称
物联网基础实训室
面积
100㎡
设备名称
规格
数量
单位
实训课程
物联网实训设备
国赛设备
套
物联网系统设计、单片机、物联网布线
投影
台
(2)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室
功能与要求:该实训室适用于物联网技能实训、教学和岗位培训。能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
表2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室
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室
面积要求
i5微机
50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
(3)web应用开发实训室
功能与要求:该实训室适用于物联网技能实训、教学和岗位培训。能让学生掌握动态网页设计。
表3web应用开发实训室
Web应用开发实训室
动态网页设计
(4)网站建设实训室
表4网站建设实训室
网站建设实训室
(5)软件技术实训室
功能与要求:该实训室适用于物联网技能实训、教学和岗位培训。能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测试。
表5软件技术实训室
软件技术实训室
软件开发、测试。
(6)软件设计实训室
功能与要求:该实训室适用于物联网技能实训、教学和岗位培训。能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
表6软件设计实训室
软件设计实训室
软件开发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表7物联网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合作企业
主要实训内容
用途
合作深度要求
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教育公司
物联网系统集成
深度合作型
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智能硬件开发
紧密合作型
青岛天信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济南展雄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设备安装调试
山东欧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嵌入式、RFID调试安装、布线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专业课选用国规或一类出版社教材占比≥70%,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表8物联网专业教材选用表
教材名称
教材类型
出版社
主编
书号
教科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
徐辉
ISBN:9787121367298
周忠强
ISBN:9787121404184
李喜英
ISBN:9787121407383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
ISBN:9787302481447
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兆义
ISBN:9787111552284
人民邮电出版社
闫书磊,李欢
ISBN:97871151711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龙兴
ISBN:9787040187199
RFID技术原理应用
潘春伟
ISBN:9787121385889
丁允超
ISBN:9787121350139
余佳飞,佘运祥,苏豫全
ISBN:9787111606017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王贺艳
ISBN:9787517001751
网络设计与网络建设综合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刘贵开
ISBN:9787563558841
13
传感网开发认证综合实践
周波,聂佰玲
ISBN:9787121379758
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践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陈志峰
ISBN:9787113264017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册数≥300本,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网络搭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工具书。
表9物联网专业主要参考图书文献配备
传感与检测技术(第2版)(首届机械行指委优秀教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周中艳党丽峰
ISBN:9787568277990
单片机控制技术项目实例教程(第2版)
徐自远吴玢
ISBN:9787568277785
电工电子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双色)
张越,陈宏坤
ISBN:9787121221859
LED应用技术
吴友明
ISBN:9787121063602
杨暾
ISBN:9787121247675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基于Proteus仿真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
ISBN:9787121333385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双色)
王国明
ISBN:9787040534177
单片机控制技术项目实训(第2版)
陈雅萍
ISBN:9787040426519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2版)
钟柱培
ISBN:9787040547238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双色)(第2版)
俞艳
ISBN:9787040499834
电子基本电路安装与测试(双色)(第2版)
朱红霞
ISBN:9787040499575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双色)(第2版)
毛志勇
ISBN:9787040504798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第2版)
魏寿明
ISBN:9787040436938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
魏远斌
ISBN:9787040438062
网络综合布线
科学出版社
王冬林
ISBN:9787030439857
实用电工基础与测量
陶健
ISBN:9787030227263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何小伟刘朋
ISBN:9787313116499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电子课件)
王玉军代艳杨洋
ISBN:9787313113962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语文出版社
刘邦先、李伟莉
ISBN:9787518709960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文远
ISBN:9787516739846
21
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管理
蔡俊才
ISBN:9787516721193
标准号
标准名称
Sub-1GHz通讯协议的物理层传输规范
规范物理层标准
Sub-1GHz通讯协议的数据包格式
规范链路层标准
Sub-1GHz通讯协议的传输机制
规范传输层标准
Sub-1GHz通讯协议的数据包命令协议
规范应用层标准
Sub-1GHz通讯协议的加密方式
规范加密管理标准
3.数字教学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涵括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表10物联网专业数字化资源选用表
数字化资源名称
资源网址
备注
爱课程
学习平台
超星慕课
智慧职教网
国家精品资源网
慕课大学
(四)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因材施教,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驱动,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学中做、做中学,注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1)专业基础课
采用案例教学法、问答教学法等,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编制一些动画,收集一些案例实物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变黑板式教学为电化教学和实体化教学,使过去因没有看到物体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使深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易懂。
(2)专业能力课
胡格教学模式:以专业教学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训练为重点,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雷锋式职业人精神等综合素养。如《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应用》课程,以CC2530开发环境搭建任务为项目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头脑风暴自主学习单片机概念,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交通灯测试应用,并讨论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方法的合理性,教师对整个设计过程只加以指导,完成后再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这种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开发各教学情境配套的信息页、任务工单等学习资源;
二是胡格模式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学生分组围坐在组合式课桌四周,每组配有一块展板,并配有水彩笔、白板笔、各种颜色的卡纸、图钉等用品;
三是课堂上老师在各学习阶段之间是不断针对某一能力转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关键词卡片法、小组讨论法、思维导图法、旋转木马谈话法、拓展训练法、伴拼图法,井田法,团体拼图板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四是尽可能让学生在接近生产环境的条件下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突出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方法,从生活实物入手,通过集体讲解、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技能竞赛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就业层次面。
(4)专业实践课
“课堂+实训室+师徒”现场教学:物联网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因此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形成“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模式,推出“课堂+实训室+师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即徒弟,教师即师傅,把课堂搬进实训室,把产品搬进课堂,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以产品、项目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
(五)学习评价
评价主体:构建由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
评价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点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师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
(六)质量管理
明确定位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充分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物联网专业毕业学生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使之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规范教学。
2.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机构,专门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的检查与督导,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坚决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文件,制定《教师管理实施细则》、《学生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制度,规范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检查,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务科、学生科、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每年制定齐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确保教学常规工作落实有效。每学期对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校本研修记录、大纲执行情况、实训记录表行中期、期末两次以上检查,全程督导,提高培养质量。
4.以赛促学,以研促教,提升育人质量。
将教学工作与技能竞赛活动相结合,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高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提升,提升整体育人质量。
5.完善评价、整改机制
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诊改机制。三年为一个诊改周期,每学年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诊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对《课程标准》(含实践性环节教学标准)实施一轮诊改。
具体诊改流程为:各专业(课程)自我诊改一汇总至教研室形成各教研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一汇总至科室形成科室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一落实改进措施一下年度(人才培养方案)或下个教学循环(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中增加诊改成效内容,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质量改进螺旋。
图1教学质量评价流程
九、毕业要求
修完三年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三年制全部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成绩及格(合格)或以上:
2、参加湖南省文化学科、技能普查(抽查)必须合格;
3、毕业前无纪律处分或消除纪律处分;
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考核合格;
5、思想品德评价合格,身心健康;
6、符合学校的有关毕业要求。
十、附录
附件1:
教学进程变更审批表
教研室:填报日期:年月日
年级
专业、班级
所属教研室
原计划内容、进程
变动后的内容、进程
变动理由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教务科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主管校长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备注;本表一式三份,教务科、教研室、任课教师各存一份,附于《教师教学工作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