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报名过后,是山东台农科频道的记者们和农业专家们认真的测产。
忙碌了一个多月,测产顺利结束,亩产一万一千多斤的土豆大王被评选出来,八月底召开的颁奖晚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
土豆大王评选背后的故事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负责人——一位永远称自己是农民的成功农民企业家梁希森。
为了改变中国马铃薯种薯退化落后的现状,他倾自己数亿资产全身心地投入,为的是让全国的薯农受益。
十年磨一剑,当他的种薯让山东的父老乡亲们富裕时,他决定用评选土豆大王的方式,回报他的乡亲们。
梁希森:一位大农民的土豆情结
十年前,拥有北京玫瑰园和山东乐陵数家企业的梁希森了解到:中国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产量仅为世界的五分之一,平均亩产只有960公斤,而发达国家平均亩产却在3吨以上。制约中国土豆产量和品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脱毒种薯。
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是一个投入大回报慢的漫长工程,为了这个事业,梁希森先后卖掉了汽车,关闭了四家公司,投入了26个亿,甚至三年没有吃上过年夜饭。他每天奔波于山东乐陵、北京延庆的育种组培车间,和内蒙古商都县的马铃薯种薯种植大田。
2008年是国际马铃薯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温家宝总理作出了:“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批示。总理的话说出来了,梁希森这样一个经营房地产的农民企业家,也许是山东人的忠厚和执着,让他认为,总理的指示必须有人去落实,必须有人去实干。他担负着不该属于他的重担继续着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生产和推广工作。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最大的特点是耐贫耐旱,甚至在大多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下,也可获得一定产量。梁希森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看,今后20年预计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亿,而且新增长的95%以上人口,将出现在土地和水资源都已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山恶水”之地。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消息称: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是“被埋没的宝物——马铃薯”。
正是因为梁希森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脱毒种薯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贫困地区到富庶的东南沿海。希森种薯已经让全国的薯农们都尝到了丰收的甘甜。
准备用轿车做大奖的梁希森说:“明年我们还要搞全国的土豆大王评选,让所有的薯农都参加。”
配合梁希森完成土豆大王大赛的,是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乡村季风农资超市》栏目的一群年轻记者们。他们聚焦三农、服务三农,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就是一群农民。”
正是这些称自己是农民的记者们,用他们的热情和认真,用他们真诚的职业操守,对待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农民。
6月18日,端午节一过,《农资超市》栏目的记者们,就约上山东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奔赴滕州,到这个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美誉的地方,为薯农测产。记者和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兵分三路,分别奔赴大坞镇、龙阳镇和山亭区的城头镇。
到龙阳镇测产这一路专家和记者,一大早就赶到了薯农耿雷的地头,选地、测距、拉线地忙碌起来。正午的阳光直射下来,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楚鹏擦拭了流进眼角的汗水,继续着自己的采访工作。
耿雷家的亩产是:3589.127公斤。面对记者的镜头,颇显腼腆的耿雷说:“我种了4年希森种子了,真正看到了实惠,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现在开上的轿车,真是土豆改变生活了。明年好好种,争取拿大奖,给我老婆挣一辆轿车。”
第二站是同耿雷一个村的朱思亮家。老朱报名的时候说自己的产量能在8、9千斤到1万斤,可是测出来的产量只有7200多斤。并不气馁的老朱说:“希森种薯收获的土豆薯型好,色泽光亮,越储存越光亮。”抗了一上午机器的小楚已经是汗流浃背了,可是他还是在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薯农们丰收的喜悦,记录着这精彩的测产场面。
忙忙碌碌的一天,除了驱车赶路,就是跟薯农下地。另一组在大坞镇测产的记者栾陆华更是一直忙到傍晚7点多钟。
19日上午测产的是山亭区城头镇陈湖村的郭宗成家。记者到来让老郭有些着急:“希森种薯好,抗病性能好,薯型好,光泽好,卖价好,产量高。”一堆的好处说完了,他却不愿意测产:“我这等拉地蛋的车呢,给你们测产不耽误工夫吗。”
老郭说,他种了30年土豆了,从改革开放开始种,真尝到了种地蛋的甜头,从半亩地开始到现在的18亩,令人称绝的是,他家的土豆几乎没有小的,也就是说商品薯率100%。太厉害了。临走时,老郭还没忘了明年:“明年活动早点搞,我给你们留着大的。”
6月27日,肥城的土豆也收获了,记者们马上联系专家,直奔肥城。在与肥城交界的平阴种薯经销商李本祥家里,有着这样感人的一幕:李本祥的爱人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刚进门的记者郭琦,一边打听着栾陆华记者的消息,还顺口说着:“你们等等,楚鹏记者一大早就下地测产去了,中午能回来。”一个农家妇女,谈论起记者们,就像是在问候着邻家的兄弟,可见这一个栏目真正是办在了农民的心头。
中午的测产,气温高达40度,扛着大摄像机的记者郭琦,几乎中暑脱水。几个薯农心痛地递上水,让他喝水休息。可是他甩掉脸上的汗,扛着机器钻进青纱帐,继续着自己的采访。
一天下来,几位记者的胳膊上都带上了一道道的划伤,他们打趣地说:“看看玉米叶子上有多少肉丝,看看土豆被我们的汗洗得多干净,就知道我们今天干了多少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