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词析句,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美的内涵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词语、描法的品味,感受了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桂林山水之美,如进入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提高了人文修养。
二、引导想象,不断拓展文本意境美的特质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文中的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意境。在品读中,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体验,也通过与山村孩子上学的对比,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目的性。
三、感情朗读,充分体验文本情感美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平分生命》一文时,本文通过小男孩要与自己的妹妹平分生命的故事的描写,给人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孩子形象,描写了血浓于水的情感,催人泪下。在教学中,我抓住这样的情感脉络,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1)小男孩抽血怕吗?为什么?(2)在抽血时,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3)你怎么理解小男孩再次挽起袖子,要抽一半血给妹妹,与妹妹“平分生命”?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合作讨论,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男孩身上的那股勇敢、坚毅,对妹妹的爱,懂得了亲情。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的质量就出来了,实现了美读的效果。
作者简介:冷莹,女,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邮编:310012。
一、台湾乡村学校美育空间的总体印象
本次考察,我们走访了台中、新竹、桃园、新北等4个城市,重点考察了台中市东海大学附属小学、新竹县大坪小学、桃园县内栅小学、新北市三峡区有木小学、新北市万里区大坪小学等5所小学。除了东海大学附属小学位于城区外,其余都是位于山区农村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的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都在100人左右,最小的班额只有4个学生,教师也多在10多人左右。正是在这些小而精的学校里,我们看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学校营造成温馨、美好的成长乐园。
(一)自然环境
这些学校多数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溪水环绕,鸟鸣虫跃,山路盘旋,需行驶不少的山路才能抵达。学校在山林的掩映下,很不起眼。拾阶而上,校门多数是有些年份的建筑,显得有点陈旧。在安静的校园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绿”,好像上天不小心打翻了颜色箱,在这里泼洒下不同色调的绿色。
学校十分开放,把乡村与校园融为一体。有几所学校与社区之间并没有设置围墙,只是用绿树做了简单的隔断,甚至在学校里还看到了爬山的游客。学校还摆着木椅木桌,让行路的游人休息。一些校园里有菜地和一垄垄的稻田。校园里有很多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安静地伫立着。在自然面前,我们感觉内心十分沉静,o-间好像在校园里停驻。踱步校园,随处可见的是石子路、泥地,杂草恣意生长,花儿竞相开放。在记忆里,这样有自然野趣的校园,已经很遥远了。而这样的自然,真让人心生喜爱,自然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图1至图5)
(二)学习与生活环境
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师生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最能代表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我们此次考察的这几所学校,在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营造上都十分用心。
比如,东海大学附属小学在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上让我们印象深刻。校园不大,但是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有跳跃的快乐、美丽的元素。学校大门口,立着与学生差不多高的“七个小矮人”泥塑像,校园里也见到一些卡通人物,还有我们在幼二园里才会看到的滑滑梯(图8)、玩沙池(图9)、游戏长廊,墙上的宣传海报也配着各种卡通的装饰纹样。一下课,我就看到孩子们撒野般地奔向沙池、滑滑梯、操场,在户外尽情地奔跑、嬉戏。
级任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面,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室里的陈设很像幼儿园,矮柜子、小桌子,墙壁上分区域贴着各种作业、美术作品和教学资讯。有的教室后面是阅览区域,还铺着地垫,放着各种色彩的抱枕。各个教室的布置方式各不相同。一些学校,学生在教室外脱鞋,在教室里穿软拖鞋,或者赤脚。总体来看,教室的布置彰显了温馨、舒适、欢快的基调。
二、台湾乡村学校美育空间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有泥土味,营造亲近自然的生态空间
(二)有童趣,营造快乐的学习空间
(三)没有围墙,营造更广阔的共享空间
校园是一个小环境,校外的天地更广阔,美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只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实现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得益彰。没有围墙的校园,既是实体空间上的开放,也是心理空间上的广纳并蓄。
首先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区域内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台湾乡村学校开辟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学区教室”,供学校开展跨校的游学活动。“游学”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如种稻体验教学、校外游泳教学、毕业班登山教学、环山骑自行车、探察木雕教学、工艺品创作、染织工艺传承,等等。
再次是各类美术馆、博物馆与学校的对接。在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无论私有、还是公有,对美育的普及和下一代的培养的态度都是重视和积极的。工作日,我们在台湾美术馆与自然博物馆里,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这些场馆。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博物馆的活动机构,机构优先对学生开放,放着很多可以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与材料,十分精致有趣,深得孩子们的喜爱。除了这些美术馆、博物馆,还有很多“在地教室”,这些教室是当地向游客开放的特色基地和场馆,比如玉山图书馆、东和音乐馆、好时节农庄、艺术家工坊等。活动与资源的共享,充分体现出社会上教育优先的理念。
人们常说:“美,无处不在。”在学校美育空间的营造上,细节决定成败。再高明的教育口号,也抵不上在细节处点滴入微、润物无声的关照。记得一位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美育建设时说:“学校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最常利用的场所,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涵,我们要持续从不起眼的角落人手,找出美育的价值,活化闲置的空间,开发出各类课程所需要的素材,触及环保、生态、能源、乐活、极限运动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民俗文化美育融合
教学案例回放――教学过程:
在《喜洋洋》的喜庆音乐声中,我给孩子们欣赏各种过年时的场景,导入课题“喜气洋洋”。接着,通过贴“福”字让孩子们认识“吉祥图案”。
五福捧寿――“你在这幅图案里看到了什么?”(图1)并告诉他们:“这是蝙蝠,是象征‘福气’的。孩子们对这些古老的字体不是很熟悉,猜了好多次都没有猜出来,我才揭晓谜底“寿”。并告诉他们,这幅剪纸作品叫“五福捧寿”,这是用来祝福老年人幸福长寿的。
喜上眉梢――剪纸作品刚一出现(图2),孩子们就叫起来:“!”我点头表示同意:“你还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花”,有的说:“鸟”。我继续追问:“你看,喜鹊站在梅花树的树梢上,这个图案的寓意你们知道吗?”有些博学的孩子思索了一会,得出了“喜上眉梢”。我告诉他们:“对!其中这个‘眉’就取自梅花的‘梅’的谐音字,是祝福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的。”
富贵平安――“那这个图案呢?”通过欣赏、讨论,孩子们也看出了“牡丹”、“花瓶”、“喜鹊”(图3),我点拨他们:“这牡丹,可是象征着富贵的,再加上花瓶,你觉得是什么寓意呢?”一个孩子忽然叫了起来:“富贵平安!因为花瓶表示平安的意思。”
紧接着,我们又欣赏了“龙凤呈祥”、“连年有余”、“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从而引出范画“晶老师的心愿”,让学生猜祝福。并告诉他们:“这个心愿是由苹果的外形和双喜字组成的,周围装饰了很多爱心和苹果,表达了我对大家的爱,也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平安、幸福,双喜临门(图4)。”
最后,我告诉学生:因为我们剪的是图案是要有吉祥寓意的,所以一定要学会剪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比如心(爱心)葫芦、桃子(长寿)、苹果花瓶(平安)、蝴蝶(吉祥、美好)、花朵(美丽、富贵)、蝙蝠(福气)、四叶草(幸运)。我边示范边讲解图案间花边的穿插剪法及粘贴,并告诉他们,如果想让祝福盘更漂亮,可以把我们剪下来的单个的小吉祥图案贴在周围进行装饰。我就布置了创作的主题:用彩纸把你们的祝福剪出来,制作一个“幸福盘”(图5)。
反思与研究:
宁海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极富浙东特色的“十里红妆”、冠庄船灯、前童台阁、八仙过海等,其中十里红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馆里收集珍藏有1000多件“十里红妆”器具,大到家具床铺铜盆器皿,小至针头线脑漆碗杯盘,一应俱全。于是,在执教《喜气洋洋》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十里红妆的历史、种类、特点、用途等。然后就以剪纸为载体,让学生制作具有宁海人婚嫁特色的漆盘,非常的吉祥、喜庆。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把装置与民俗联姻,可以使美术美术教育更加多元,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创作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同时,更可在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为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那如何才能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联姻,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去,这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一、“欣赏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在执教《喜气洋洋》一课时,我以民间剪纸为载体,它历史悠久,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具有过年的场景图片,来营造新年的喜庆氛围,接着安排了剪纸欣赏、设计与制作剪纸作品、美化创意等内容。把适合小学生理解的内容提炼到美术教育中,通过欣赏民间剪纸作品来进行创意设计,让孩子们的作业从单一的画画、剪剪飞跃到制作具有宁海婚嫁特色的漆盘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更能使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对美的向往。
二、“渗透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技能教育,我们要把儿童美术教育定位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来,加强儿童美术教育人文色彩的渗透,让儿童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从而更有效地让儿童接受方方面面的美术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执教《喜气洋洋》一课时,我抓住剪纸这一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好5个方法:一是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有关吉祥图案寓意的剪纸素材,如“松鹤延年”、“五福捧寿”、“喜上眉梢”等等;二是发挥教师的语言和操作技能方面的特长;三是激励学生,直接通过教学进行一定的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四是学生集中注意力,接受并逐步把握系统的知识结构,养成系统的思考习惯;五是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不断掌握并累积众多的剪纸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学生在创作时,会把课堂中渗透进的各种因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那么,他们的作品就会更加立体、生动,创意无限。
三、“拓展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喜气洋洋》这一课,教材中是让学生学会剪双喜字。而我对这课做了拓展式教学后,孩子们制作出了吉祥的“婚嫁漆盘”,那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幸福、喜庆之中,于是我对课继续延伸,让学生以喜庆、吉祥为主题,通过编织、剪刻、扎、卷等各种方法,制作酒坛、绣鞋、肚兜等婚嫁用品,逐步形成我们桃源自己的“十里红妆”(图6)。
目标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我校的“五我教育”不仅对应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更直指适应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中的核心根基。它不仅适用于学生培养,也同样适用于教师。
我们将二级指标分别分解为更具体、可操作的三级指标,帮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主研修。这一举措明确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定位,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追求卓越。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调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我校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到的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重点围绕“做最好的教师”发展目标,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师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做阶梯式目标规划,再配合年度发展计划,逐步清晰了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特色研修,明确发展路径
修身明志,博爱敬责――做文明的我。我校围绕“为学生的成长负责,做最好的教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通过专家引领、沙龙研讨、案例分析、妙招推荐等方式提升师德修养,启发教师用多种手段解决学生中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是整个人格的提升。研读国学经典可提升品格修养,我们希望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能够担当起文化传播和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
勤学善教,睿智创新――做智慧的我。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我校一方面对照“五我教育”整体构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一方面开展“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通过“试学精讲、梯度精练”流程与策略的研究,让教师进一步聚焦课堂,聚焦学情,更重要的是聚焦到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向“明师”方向前行。
热爱生活,心康体健――做健康的我。教师若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自身先懂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身心健康。我校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动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丰富的资源单位、走进大自然,在活动中愉悦身心。
品位高雅,德艺双馨――做尚美的我。作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我校早已在艺术教育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做尚美的我”也是具有劲四特色的一项目标。为了提高教师的美育水平,我们聘请专家培训,从社会科学的发展角度,认识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为幸福人生奠基的角度,认识对美的追求是激发师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尊重理解,海纳百川――做国际的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是学校的使命之一。我校重在引导师生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争做国际的我。
丰富活动,制造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小朋友,做游戏,你追我赶真有趣。一不小心碰到你,连忙说声对不起,没事没事没关系,礼貌用语别忘记。”
……
走进钦州市永福小学校园,这样的特色童谣不时会在你的耳畔响起。2005年春季学期,该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钦州童谣文化内涵,研发了校本教材《钦州童谣》。《钦州童谣》的研发和实施填补了钦州教育史上德育校本教材的空白,开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因此先后荣获“广西区德育先进集体”“广西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钦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等称号。
集思广益,研发校本教材
为了研发校本教材,走特色教学之路,2005年春季学期,永福小学成立了童谣研发编创小组,集德育处、教导处、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各方面力量,发动全校师生、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深入挖掘,踊跃创编童谣,先后进行了4次全校性的“健康新童谣,快乐我成长”创编童谣活动,共征集新童谣6725首,并将其中的305首优秀童谣编辑成书,形成校本教材,命名为《钦州童谣》。2007年7月,该校将《钦州童谣》进行改版,分年级编册,并在编排、印刷方面进行改良,力求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学习。主编老师还根据每首童谣的特点,在篇后设计相应的习题,拓展知识面。改版后的《钦州童谣》共有6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1册,每册分上下篇,内容涵盖钦州的历史人文、乡土民俗、地方特产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文明礼仪、习惯理想等,富含深远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辅教材。
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
永福小学将《钦州童谣》纳入教育课程后,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由专门上童谣课的老师授课。任课老师把体育、美育、艺术融入教学,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之余,老师们还积极收集童谣教学案例,撰写课题材料和论文,并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舞台艺术表演等活动。学生在童谣课上可以边编边赛,边画边演,边唱边跳,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气氛活跃。比如上三年级童谣《让它永远美如画》――“祖国地图墙上挂,我拿手绢轻轻擦。擦左右,擦上下,踮起脚尖再擦擦。我向‘雄鸡’表决心,让它永远美如画。”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祖国的版图投影出来,让学生熟知祖国的疆土。课堂上,全班学生跟着老师边读边用快板打节奏,学生学习童谣兴致高昂。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童谣的青睐,并没有停留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竹竿等也少不了童谣,学生把自己创编的童谣配上乐曲,边唱边玩。学校每年还举办“钦州童谣”艺术节,通过读、唱、演,舞蹈、快板、跳竹竿、跳皮筋等形式来赛童谣,让童谣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