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互联网(精选5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4

1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小微企业孕育而生,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产业层次低,多以种养殖、粗加工为主

农村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生态区位优势特点,如适宜气候、土壤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不能在深耕产业链,集群发展。

1.2农村小微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融资困难

农村小微企业多是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一般多依赖本土优势资源如农业资源进行种养殖、初步粗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缺少技术和财务管理、融资等知识,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在融资渠道和担保体系上存在天然的缺陷。

1.3人员素质较低,人才短缺

农村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多是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当地有经济头脑和掌握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民、退伍军人和少数大学生、企业白领等。农村小微企业员工多是创办者家人和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也缺少业务、技能培训,很难吸引到懂技术、会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加入。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如网页制作、网络营销和网店运营等。

1.4信息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淘宝、京东等农村市场的拓展,我国加快了农村网店、农业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网站更新内容不及时、不能吸引访客兴趣导致网店、网站等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农村小微企业扎堆种植农产品,集中在收获季节上市,供应相对集中,而销售能力有限,虽然有网站、网店的销售,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1.5缺乏发展电商的基础条件

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知识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欠发达限制了农村物流,网站、网店等信息资源交易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交易安全因素,农产品交易不规范,农村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制约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1.6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小微企业大都规模小、投资少,重复建设多,导致农村小微企业间争抢市场,且农村小微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导致农村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缺少资金,管理机制欠缺,人才短缺,销售难,农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2“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必要性

2.1“互联网+”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进入农村,可以重塑农村供应链体系,缩短流通环节,打通信息壁垒,为农村、城镇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驱动农业“跨越发展”、助力农民“弯道超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2“互联网+”现代农业可在农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3“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创设农村小微企业,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稳定经济增长。如为农村群众代购、代销的形式,解决农村买、卖难的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2.4农村电商带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引进淘宝、京东等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普及农村电商知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激发广大农村创业者的电商创业热情,探索如何结合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农资平台和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3.1服务升级,发挥政府综合服务职能

政府应多办法、多渠道提供多方位服务,一是落实针对农校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税收、土地、政府采购、工商注册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加强银行、农村小微企业沟通,为农村小微企业打开融资通道。三是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动效应,聘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培训。四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奠定基础。

3.2“一村一品”,明确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新方向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或因为龙头企业带动,或培育市场主体,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一村一品”。农村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和打造茶叶、蔬菜、水果、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建立产业基地。通过成立指导中心,研究院,开发一些新品种,同时对农民进行一些培训,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展,借助本地优势逐步提升品质,通过各种媒体,打造国际的知名度,提高综合的实力。

3.3依托农村特色,发展农村小微企业集群

农村小微企业以本地资源为切入口,依靠本地资源型禀赋,延长产业价值链,以“一村一品”的空间聚集发展模式,根植地域特色,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催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品牌效应。一是要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是重视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三是加大对集群的资金投入力度。

3.4苦练内功,努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自身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学习互联网经营理念,定位准确,找准目标客户群体,充分了解需求,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首先,认清电子商务是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新守旧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其次,农村小微企业开发具有天然地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准确定位,通过电商渠道,推广宣传,逐渐扩展知名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网络培训、实地考察、创业培训等形式,特别是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掌握农村电商和小微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第四,农村小微企业还应积极主动寻求国家在技术、资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有来自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支持。第五,科学制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规章制度,规范经营,增强企业活力。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要发展,应以当地特色自热和人文资源为纽带,打造“一村一品”,培育和引进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税收、土地、融资、创业扶持等多方位服务下,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政府、市场、企业自身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互联网+”、双创驱动的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微型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祝仙.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与破解[J].农业经济,2016,(2):30.32.

[2]周鹏.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948.18949.

[3]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经济,2016,(2):126.128.

[4]赵君,蔡翔,赵书松.农村小微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发展因素与管理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5,(1):73.7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商务

进入“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盈利模式及一些传统业务等诸方面的冲击日益明显。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牢固的客户基础、较低廉的交易成本、前沿的信息数据技术以及广泛的服务范围等诸多优势,开辟了新的金融业态,也进一步巩固了传统金融业的基础地位。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1面向农村市场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基层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具有较为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群体。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把业务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以发挥其独特的金融优势。

首先,要为广大农村居民打造一流便捷的电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旨在谋求更可观的市场份额,绝非追求短期的盈利。如今,农村商行不但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还要时刻提防同行业者的竞争。基于此,银行要善于从内部攻破“堡垒”,简单地说就是要壮大自己以抢占先机,把那些有着强烈的电子商务信用贷款需求的客户从其他银行挖掘过来;同时还要防范第三方支付企业侵蚀本行业务,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坚守商行已有的市场份额。其次,积极开发利用手机银行,努力扩大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当前,已有不少农村居民开通了网银,并逐步普及开来。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成为各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宣传、推广的焦点。谁能在手机银行领域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无疑对于减少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大有帮助的。再次,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同电子商务企业取得密切合作,要把银行的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与实体商户的联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使客户获得全新的金融体验。

2加强内、外部的整合

2.1树立互联网思维带动内部整合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创新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要以产品创新体现市场竞争需求,凸显互联网金融特征,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把新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各方面统筹考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客户的参与拓宽渠道,以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客户的各类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例如,可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实现客户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已形成的战略联盟的前提下,提高上下游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形成互补前进、合作双赢的生动局面。其次,要结合互联网逻辑,创建专属金融架构,推动农村传统金融与网络新型金融组织架构的和谐共生。再次,要拓宽营销和服务渠道,由传统意义上的网点营销转变为移动互联营销;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业务办理的便利化程度,不断创新营运思维,推动互联网移动化进程。

2.2加大与同业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力度

商业银行要加大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力度,推动互联互享互通,以提升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与城乡互联网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以占领更广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其次,要与各移动运营商取得合作机会,力求把控移动支付的新模式,拓宽移动金融的服务范围和客户覆盖面。再次,要推动同业机构之间的产品营销与信息传递进程,防范业务上的壁垒设置和资源重复性建设。此外,还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对话与合作,逐步减少客户资金跨行流动的成本,推动银行账户间的互通互联,从根本上缓解第三方支付企业“抢夺”客户的现象。

3变革和创新各项业务

3.1中间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进程,使更多的金融行为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为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村商业银行要把握互联网信息脉搏,以满足客户需求,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提升业务效率;在支付业务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增强业务便捷性为突破口,守住被互联网支付业务所“垄断”的C2C业务;在客户开发方面,商业银行要善于摒弃传统的服务模式,特别要降低推动型产品服务规模,着力构建拉动型服务,从客户的便捷性和市场需求出发,善于与客户将心比心,使业务更为直观地体现客户需求。

3.2负债业务

3.3资产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信用交易数据信息库,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帮扶力度,深挖客户群体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依托大数据的体系化运作,加快信用贷款业务的普及。构建一体化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推动客户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4将农村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首先,要积极改造农村地区广大金融网点,主要包含国有银行在农村建立的各大营运网点等,因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消费资源,也具备必要的机构场所,因此,适合于改造成全新的社区银行。其次,要使农村信用社转变为社区银行,由于信用社在农村的历史较长,具有牢固的群众根基,且擅长经营信用贷款业务,因此,将其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可推动农村金融业的繁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精确捕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调整营运战略,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主要业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戌鹏.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8):100-101.

[2]廖荣亮.农村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5(05):7.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1“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2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2.1从政府层面制定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府要从管理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首先要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政策规划,从政府方面的扶持、税收方面的减免、金融机构的融资等多角度推动其发展。过关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和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化,建立农村大数据应用中心,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汇总和开发。其次就是要推进吉林省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把“村村通”工程落实到底,二要加快研发适合农村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机器,三是集中一批具有电脑知识、电商知识和懂市场营销管理的人才,对农民开展有计划地培训,使农村在技术上掌握互联网的同时,在思想上认同“互联网+农业”,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农村互联网发展模式。传统营销模式销售面比较窄,销售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也受到一定局限,农产品虽然好,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带来的品牌优势不突出。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资金等产业环境,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原产地直供、体验式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将给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互联网+农业”实现的是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或者农业融合互联网,从而实现去中间化,提升效率等旧有模式,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1引言与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金融模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围绕众筹、P2P网贷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探讨其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动力分析。

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3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4结论及建议

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传统农村借贷存在固有的困难,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征信难,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单笔借款金额小而分散,成本高,难管理;无担保,缺乏抵押物,纯靠信用;这些都是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原因。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新的思路,农户和企业规划出有创意的发展方案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有兴趣和有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投资;或者通过在P2P平台通过注册表明自己资金需求,能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把闲置资金使用权让渡,通过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有了资金的农村地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收回资金,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良性资金循环模式。

为了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创新,错位竞争,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新生态,互联网金融理念认为,用户是核心,一种金融产品的产生首先源自用户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在具体场景中被发现后,再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并最终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所以只有将传统金融的深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广度相结合,才能创造农村金融新生态,最后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全互联网征信体系,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的基础支撑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推动征信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做好金融监管,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随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传统风险控制和互联网风险控制的有效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控制是最核心的环节。控制好金融融资风险和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技术平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区域差异;竞争优势

一、问题与框架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首次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其认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竞争优势,一种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参与所有市场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独特性的产品,那么它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如特殊的物产资源、较低的原料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等),可以视为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优势。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契合客户需要的差异型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模仿,可以将竞争优势较长期的保持下去,可以将其视为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波特将获取不同层次竞争优势的方法总结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互联网+农业”,既符合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发展路线,又融合了新兴的互联网科技技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经营形式。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可以将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采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必须发现和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着重降低成本的运行空间。因此,可以选择以电商模式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培育新型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使农民参与进来。“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农业经营发展方式,独具匠心的营造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发展潮流,以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智能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整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以得出2012年各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初中文化水平,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农民文化水平是小学程度。就各地区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农民教育水平处于小学和初中程度,高中以上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2人,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1.89人;中部地区比重与整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当。总的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因此,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更具优势。

第三,各个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设备的建设和配备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互联网+农业”,离不开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东部地区凭借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网络配套设施,形成了配备较为齐全的农村网络,网络在村的覆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网络技术应用必需的通讯设备设施也较为齐全,先进的通讯系统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差,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高低等因素,一些地区的农民很少涉及“互联网+农业”的知识和应用技术,甚至从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还相对迟缓,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区。

三、竞争优势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可以结合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低成本发展路径

1.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二)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1.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各环节

2.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深化

3.利用互利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

东部地区拥有领先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要创新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智能的农业生产设备,如研制和利用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组建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等;通过遥控无人飞机来取代传统人力施肥喷药,利用数据与实际状况控制其对作物喷洒的位置和量;利用先进的采摘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采摘,利用传感器、红外扫描设备来获取果实的信息并判断其成熟度,据此考量是否采摘。这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正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趋势所在。以互联网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基础,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实现“智慧”与“农业”连线,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率,逐步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现实路径。

四、结束语

中国区域广袤,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单一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不适宜地区差异化现状。根据区域差异的客观事实,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区域内可获得本土资源、经济水平和互联网基础设施选择“互联网+农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获取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成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运用低成本的发展路径来培育“互联网+农业”,鼓励农户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业”。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6).

[2]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经济论坛,2015,(08).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J].农经,2014,(08).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

[5]朱启臻.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J].中国农村科技,2015,(09).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石盛林,薛锦.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04).

[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广东农业科学,2015,(09).

THE END
1.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引领未来,助力乡村振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农业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是互联网+农业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https://www.gemcoder.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1232
2.“互联网+生态农业”管理创新研究“互联网+生态农业” 泰顺县 管理创新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10-1017272446.htm
3.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https://baike.sogou.com/v140999051.htm
4.互联网+农业与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浙大方案/课程/计划“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http://zdpx.zju.edu.cn/zfpx2_1_3366_404.html
5.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意见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繁荣农村,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以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为突破口,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需求导向、示范带动,加速发展智慧农业,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互联网http://www.hbxnc.com/newsitem/277911880
6.互联网+农业的优势()?A.精准智能管理B.多种营销方式C.质量多项选择题 互联网+农业的优势( )? A. 精准智能管理 B. 多种营销方式 C. 质量安全缺失 D. 创建特色品牌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affd1b5c348243f091347eeb9af87806
7.“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三)“互联网 +”环境下生产关系的变革 “互联网 +”时代的新型农民,利用互联网本身高效快捷、资源共享等特性,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变化,管理智能农业设备,监测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过程品质变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将农产品进行大范围销售。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品牌意识,能http://www.sass.cn/109005/53486.aspx
8.“互联网+”对农业的十大影响!“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一、“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30205814.html
9.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39071 出版年:2015 作者:裴小军 学科:农业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 在架上 65.228/732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7fc9724b51bffbc2ee82a28d64fc8cd2
10.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打造我国现代农业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https://aii.caas.cn/xwdt/kyjz/37efaa4e0eef4d538e649d2fbe4b3548.htm
11.什么是“互联网+”现代农业2016年,原农业部印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概括而言,“互联网+”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信息技术驱动的现代农业生产 将信息技术如物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管理当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http://hnaass.hunaas.cn/m/view.php?aid=2612
12.智慧生产培育朵朵香蕈“互联网+”助力产业振兴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公司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环节融合,在开展食用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建立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利用远程监控等各类农业传感器,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数字化;并建立视频档案,完善食用菌可追溯生产体系。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原有的技术服务逐步移植到线上,提高服务效率;基于线上服务建立大数据系统,为食用菌资源收集保护https://www.agri.cn/zx/xxlb/ln/202403/t20240329_8620584.htm
13.“互联网+农业”道路上融合的十大行动这方面我们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在2007年完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化网络建设,这方面我们走在前面,信息已经走出去了。我们应该把“互联网+”用于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这个大的战略,应该信息先行。我们要走出去的这些国家的情况要摸清,家底要摸清。再一个可以说我们通过信息化的管理,http://wap.cuncunle.com/content/1701439445080778
14.软考高级2、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 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 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1.3.3消费互联网 1、基本属性:媒体属性、产业属性 2、应用新格局:社交圈会因特定的因素而聚集,从而带来了新型网络经济,如网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934104/article/details/13275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