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工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扎实推进,“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工业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引进来”成绩斐然,“走出去”如火如荼。中国工业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按照测算,中国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工业化是大国工业化、压缩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值得总结,主要是: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工业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成功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坚持“五化协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适宜的区域工业化路径。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重要特征;基本经验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资助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实质是工业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而其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就是工业的发展成就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显著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角色和地位。本文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阐述中国工业化重要特征,总结中国工业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为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中国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图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些工业产品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甚至达到人手1部(如手机),或者1个家庭1台(如彩电、电脑、空调)的状况。表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代表性工业产品增长情况,较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产品,如家用电冰箱、集成电路等增长了千倍以上,另外一些产品如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则增长了万倍以上,即使一些产品,如钢材、水泥等仅增长20倍,也意味着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

表1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工业产品增长情况

中国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1]。据计算,中国下述工业产品产量据世界第一,全球占比分别为:生铁59%,煤炭50%以上,粗钢45%以上(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造船41%,水泥60%以上,电解铝65%以上,化肥35%,化纤70%,平板玻璃50%以上,汽车25%,手机出货量70%,集成电路出货量90%[2]。另据统计,一些新兴工业产品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市场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在世界市场的总占有率超过20%,新能源汽车销售51万辆,位居世界第一[3]。

(二)中国工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与主要工业生产大国比较看,中国工业发展的成绩更是凸显[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在我国制造业占工业的比例在80%或90%以上,在某些国家,制造业和工业是同义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折算成美元仅为963亿美元(现价),规模总量不及美国的1/6,日本的1/3,德国的1/2。但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863亿美元(现价),总量规模开始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进而,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1568亿美元(现价),规模总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进一步,在201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0201亿美元(现价),规模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见图2)。2015年,中国制造业规模总量已是美国的1.3倍,日本的4.2倍,德国的4.8倍。随着规模继续壮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由2010年的18%提高到2015年的2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图2工业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

此外,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近年来世界工业年度增速在2%~4%徘徊,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仅在0%~2%,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多在4%~6%。而中国工业经济年均6.7%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是推动全球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4]。

(三)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图3工业行业结构变化(以资产占比计算)

(四)工业技术进步扎实推进,“两化”融合日益深化

(五)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绿色化发展压力和动力明显提升。“十五”期间(2000—2005年),中国就提出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十二五”期间(2011—2015)又提出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提升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不等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则更具体提出了今后工业绿色发展主要目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8%、22%和23%;到2025年则比2015年分别下降34%、40%和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从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3%,并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的79%。

在人们要求绿色发展和一系列规划、计划和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强力推进,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度下降。尽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大幅度上涨,由2000年的10.38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7年的29.63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加6.37%,这主要是由工业规模总量扩张引起的。但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则处于下降过程中,由200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的2.5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1.06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5.10%。另据统计,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4%,高于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6.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6.6%。按照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节能约7.9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绝大部分(90%以上),全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业贡献的(见图4)[5]。

图4中国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从工业用水量情况看,在2011年之前,工业用水总量呈上升态势,而在2011年之后,工业用水量则呈现绝对下降态势(见图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2004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86.8m3/万元,2017年下降到46.8m3/万元,年均下降10.1%。

图5中国工业用水量和用水强度的变化

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表2显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总量先升后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达到1980.5万吨的峰值后开始不断下降,2015年比2005年减少248.9万吨,下降幅度达到12.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同样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243.1亿吨,2015年下降到229.9亿吨,降幅5.4%;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则持续减少,2000年到2015年,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从704.5万吨下降到352.6万吨,下降了50%。

表2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

(六)工业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图6中国1995—2016年对外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同比增长5.7%,首次超越美国跃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此外,2013—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逐年扩大,分别为52.8%、53.8%、54.0%和55.1%,2016年占比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分别为8.4万亿元、8.7万亿元、7.7万亿元和7.3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2.6%、32.7%、31.5%和30.2%,均呈下降趋势,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6]。

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7]。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另据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结果,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国家的前3位[4]。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在五大制造业部门(高技能创新产业、中等技能创新产业、资本密集型加工业、产品加工贸易、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贸易)中,前十大出口国(按国内增加值计算出口总额)基本上是高收入国家,但中国是个例外。1995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方面已经位居第二,仅次于意大利,并在2002、2007和2011年成为该部门最大的出口国。1995—2011年,中国在崛起成为制造工厂的过程中,高技能和中等技能创新产业的出口也日益突出。比如中国1995年尚不在全球高技能创新产业前十大出口国之列,但2002年上升至第8位,并于2007年迅速成为这个部门的最大出口国。同样,在中等技能创新产业中,中国2002年尚不在前十大出口国之列,但2007年之后成为第四大出口国[MaryHallward-Driemeier,GauravNayyar.TroubleintheMakingTheFutureofManufacturing-LedDevelopment.世界银行工作论文“中国经济报告”,2018-04-22。]。

(七)“引进来”成绩斐然,“走出去”如火如荼

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下,中国很快将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对外经贸工作的重点,认为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认识,中国以最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收费等吸引外商投资,加上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低工资以及较低的环境管制,承接国际产业大转移,通过“引进来”,不仅引进了资金,而且引进了技术、管理、供应链、品牌、营销渠道等,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多年来在利用外资方面居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其中工业利用外资占据大部分份额,在2009年之前,占总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50%以上,在2005年之前一般在70%以上,只是近年来,这一比例有所降低,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

图7显示了中国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在2011年之前中国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增长,2011年达到548.3亿美元的峰值,此后,工业利用外资出现负增长,服务业替代工业成为利用外资主战场。而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2007—2013年中国工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年均增长31.4%,2013年中国工业对外投资已经突破300亿美元,此后,中国工业对外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期。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利用外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将超过工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工业将成为资本净输出领域之一。

图7中国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工业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按照测算,中国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8]。中国工业化有3个最重要特征。

(一)中国工业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国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化进程。从世界工业化史看,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全球也只有约10亿人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的工业化则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整个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颠覆性”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改写人类历史。

(二)中国工业化是“压缩型工业化”

(三)中国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

中国所进行的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当年实现工业化所完全不同的环境,尤其是在面临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因而中国要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工业化,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则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业化具有极大的区域不平衡性,中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之大在世界工业化史上实属罕见。到2015年,在31个省市区中,12个处于工业化中期,16个处于工业化后期,3个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差距仍然较大[8]。因此,中国要完全完成工业化任务,仍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工业发展成就巨大,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值得总结。

(一)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工业生产力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面临着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改革策略等重大抉择。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始终坚持了“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等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工业经济领域,主要的做法是:起先,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倒逼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后来,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业管理体制,实现了工业管理体制由微观向宏观、直接向间接、部门向行业管理的转变。

(二)坚持对外开放,成功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三)坚持“五化协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顺序发展。而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工业发展既带来极大的机遇,也形成极大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推进工业化,不可能是单纯就工业发展而言的,而必须是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相协同(“五化协同”)的新型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正是朝着“五化协同”方向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四)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自二战结束以来,只有为数很少的国家或地区成功实现了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进而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而那些实现成功转型的经济体共同的“制胜之道”就是能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9]。中国工业发展中坚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基本上遵循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做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更是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遵循工业发展一般规律前提下,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标准等,使中国工业在实现后发赶超和转型升级方面少走“弯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经济处于转轨和赶超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适宜的区域工业化路径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曾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以发展外向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以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的“温州模式”,“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晋江经验”等。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区域工业化模式和路径,是中国工业化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

工业兴,则国家兴;工业强,则国家强。回首过往,中国工业发展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中国工业发展任重道远,继续肩负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今天,中国工业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六十五载奋进路,砥砺前行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N].人民日报,2014-09-24(007).

[2]黄群慧,郭朝先,刘艳红,胡文龙.可持续工业化与创新驱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33-134.

[3]国家统计局.创业创新蓬勃兴起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三[EB/OL].(2017-07-28)[2018-08-20].国家统计局网站.

[4]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新动能引领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EB/OL].(2017-07-28)[2018-08-20].国家统计局网站.

[5]国家统计局.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三[EB/OL].(2017-07-28)[2018-08-20].国家统计局网站.

[6]国家统计局.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贸易大国地位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EB/OL].(2017-07-28)[2018-08-20].国家统计局网站.

[7]国家统计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九[EB/OL].(2017-07-28)[2018-08-20].国家统计局网站.

[8]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THE END
1.氮肥市场分析报告2025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氮肥市场研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化肥、氮肥、尿素的相关概念、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化肥行业和氮肥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氮肥细分行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氮肥行业做了主要产品产量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原材料发展分析及前景预测分析,最后分析了氮肥https://www.chinairr.org/report/R02/R0203/202411/26-628030.html
2.中国历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统计(1978【行业分类】农业机械/农用物资/农业基本建设 【地区分类】中国 【数据采集日期】2021-12-31 【数据采集出处】精讯数据 【数据采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22》 【统计项目】中国历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统计(1978-2021) 【数据包含量】132 【点击次数】0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耕地灌溉面http://www.bjinfobank.com/DataList.do?method=DataView&id=664752&db=TJ&view=view&str=FFF4eba
3.2024年10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数据统计分析中商情报网讯: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2024年10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当月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24年10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为525.7万吨,同比增长5.4%。2024年1-10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4958.5万吨,同比增长7.0%。 https://www.askci.com/news/data/chanxiao/20241126/140235273260095567872480.shtml
4.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中国糖料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糖料种植面积的6%,目前为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第三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 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国内外价差较大,中国食糖市场在2014年遭受了严重冲击。2014年,中国食糖产量1331.8万吨,同比增加24.96万吨,增幅1.9%。全国食糖消费1480万吨,同比增加了90万吨。产需缺口由2013年的83万吨扩大http://journal.crnews.net/nybgb/gg/910033_20150421093900.html
5.闲聊;中国历年的化肥产量~~闲聊;中国历年的化肥产量~~ 50年,全国氮肥产量1.5万吨;57年突破10万,达12.7万吨;62年33.8万吨;65年103.7万吨;72年244.4万吨;75年370.9万吨;77年550.9万吨;78年763.9万吨;79年882.1万吨;80年999.3万吨~~https://user.guancha.cn/wap/content?id=417012
6.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单位:万吨) 195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39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7.8万吨 195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505.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7.3万吨 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000.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3.0万吨 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万吨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743419.html
7.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单位:万吨) 195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39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7.8万吨 195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505.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7.3万吨 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000.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3.0万吨 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万吨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1368867_803385397.html
8.2021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发布中国历年工业产量一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3725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纵观近5年中国工业产量数据,中国工业增加值一直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数据详情吧。 https://m.maigoo.com/news/627431.html
9.数据集:世界各国化肥消费量(占化肥产量的百分比)数量统计1961数据名称:化肥消费量(占化肥产量的百分比) 数据代码:AG.CON.FERT.PT.ZS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 引用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电子文件和网站。 数据释义:化肥消费量衡量每单位耕地所使用的植物营养素数量。化肥产品包括氮肥、钾肥和磷肥(包括磷矿粉肥)。传统营养素(动物性肥料和植物性肥料)不包括。出于数据传播考虑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02279/article/details/130897028
10.微博正文图三《新中国统计资料》记载历年中国受灾面积,其中缺少68年的数据,从以后数据可以分析出来。先说72年中国化肥产量为370.4万吨,到76年毛泽东逝世化肥产量为524.4万吨。每年增加幅度不是很大,化肥产量增加最快的是76年之后尤其是到了83年化肥产量增加到1300余万吨,化肥产量大幅度增长。这还得归功于太祖72年借着尼克松https://m.weibo.cn/status/FzXCslO3Z
11.目前化肥价格都多少钱?(10)篇央视网消息:近期(6月18日-6月22日),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小幅下滑。6月25日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CFCI)为2170.08点,环比下跌13.14点,跌幅为0.60%;同比上涨242.52点,涨幅为12.58%;比基期下跌208.79点,跌幅为8.78%。6月25日中国复合肥零售价格指数(CCRI)为2447.85点,环比下跌7.50点,跌幅为0.31%;同比上涨170.https://www.nygq.net/sites/post/X4YJ45DZ8k
12.生产投入范文11篇(全文)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原粮净调出水平”根据各省农业部门数据整理得到。 由表1可知,在6个商品粮净调出省(区)中,2009-2011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列第5位,粮食总产量列第4位,但粮食单产列第1位,比排名第2的河南高12.47%,比排名第6的内蒙古高58.87%,且其单产三年间增长1420.9 kg/hm2,在6个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ef591tp.html
13.党费管理使用报告(通用11篇)多数农民存在着“化肥投入量越多, 产量越高”的误区, 造成目前化肥投入量过大的主要原因。 4通榆县科学施肥的对策 4.1 增施有机肥培肥肥力 通过增施有机肥来培肥地力使土壤保肥保水平提高, 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来减少肥料使用数量。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增加农家肥的存有量;大力开发生产商品有机肥;引导农民使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9su4gip.html
14.化学肥料7产量 编辑 中国1998年化肥产量已达2956万吨(纯养分,下同),占世界总产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中国1998年化肥纯养分使用量达3816万吨,也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中国的化肥总产量和总用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位,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也处于第一的位置,反而,恰恰相反,中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https://baike.sogou.com/v262339.htm
15.最新策略报告:机构一致买入1只龙头股根据美国能源部估计,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为8570万桶,而全球原油日均产量为8464万桶,两者间的差距至少有100万桶,同时随着中国、印度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故供需矛盾的差距在08年有进一步加大的差距。 国内油价判断--上涨是长期趋势,预计08年将小幅上调一次,但不会大起大落 http://finance.ce.cn/stock/gushishouye/hangyefenxi/200801/08/t20080108_12783401.shtml
16.稳存量挖潜能今年我国油气产量稳中有升塔里木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日连续钻成3口日产超千吨深井,今年已打成日产百吨深井17口。前四个月,塔里木油田生产油气1187万吨,油气产量创历年同期最高,新建天然气产能1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田产能建设事业部钻采工程部主任 汪鑫:今年塔里木油田计划开钻产建超深井38口,目前23口8000米超深井正在钻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39770600871423581
17.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xls2006年 2007年 2008年 5239 2009年 53082 2010年 54641 5460 2011年 57121 6027 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档信息 页数:3 收藏数:0 顶次数:0 上传人:花开花落 文件大小:27 KB 时间:2018-11-24https://www.taodocs.com/p-182804717.html
18.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单位:万吨) 195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39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7.8万吨 195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505.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7.3万吨 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000.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3.0万吨 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万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728/13/18252487_487930726.shtml
19.《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第一轮省志(18401985)四川省志“三线”建设时期,四川机械系统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小化肥成套设备”“100万马力柴油机”“地方五小设备”“川气出川工程设备”等专项任务的大协作、大会战,生产提供年产3000吨化肥成套设备106套,补套设备18套,老厂改造设备(由3000吨提高到5000吨)30套;1973年基本形成年产百万马力柴油机和1.6万台拖拉机的能力;为省https://www.scdfz.org.cn/scfzg/zssjk/scsz/dylsz18401985/content_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