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高中地理典型课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摘自:《毫州二中教学资源网》

【设计思想】

地理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十几年来一直受到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顺应时代要求,地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情、行、意的形成。面对地理初中不考、学生不重视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倍感压力。整个高中阶段呈现出学生地理底子薄、理解难度大、兴趣低下,学生越学不会越不愿意去学。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整体地理水平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教学、由课堂主体是教师变为学生是主体。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给我们这些新教师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教材分析】

必修3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总结,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前两本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而必修三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本节内容就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介绍我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是第一产于,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本章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章节主要从东北地区的位置环境、农业布局特点及发展方向向学生一一展示的。

【学情分析】

通过查阅地图,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问题不大。可在进行课本中的活动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较困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特点,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东北的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图、运用图的能力,并能对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课本中的活动题,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活动,用探究方法掌握本节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

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东北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以及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东北的气候、地形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方法】读图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用具】东北政区图、地形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引入新课。并同时展示东北美丽的农业风光。(用时5分钟)

学生兴趣高涨,边欣赏景观,边哼着歌曲,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引入课堂。

积极活跃,融入课堂。

回顾旧知识

回顾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

抛出问题: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显示大纲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技术、劳动力等)

分组完成活动,并完成大纲

各小组分别讨论,派代表完成教师提出的大纲

主动回顾旧知识点,变被动为主动,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教师利用多媒体作适当补充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示意图

再次欣赏《松花江上》,并显示歌词

要求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理解歌词中涵盖的东北哪些地理条件,并完成教学大纲

展示东北地形图

【歌词全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多媒体展示东北的农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东北的气候、地形、土壤,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但由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差,所以只能种植一些温凉作物,像大豆、高粱、甜菜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东北的区域概况----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

2、地形、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

(2)交通

(3)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找出东北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边听歌边读东北地区地形图,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新奇,课堂异常安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找到松花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中找到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学生积极讨论、合作,互相启发,从东北地形图中提取出地形、山脉、河流,并通过以前所学习过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学生探究]P67思考3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影响,既是优势──低温冷害,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也是劣势──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

通过合作完成表格

阅读课本,分别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影响东北的农业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听歌,培养学生读图、并在图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展示东北主要河流,用深色调闪烁显示松花江

教师补充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煤矿,教师顺势介绍成煤的地质条件,或联系上一章节----山西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回顾季风气候,并将气候与农业联系一起,理解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组织学生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东北

内容较简单,故以阅读课本为主

由于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展示东北森林景观

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

【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一下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用他们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寻找知识,完成知识体系图,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利用图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地理学中,读图是关键。通过歌曲中的歌词,体会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或合作完成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THE END
1.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评课稿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师 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生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师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665068.shtml?ivk_sa=1024320u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经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基金理事会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审通过,57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333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3项为学术贡献奖,274项为著作、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15项,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41项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 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 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 想。据此回答 1~3 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https://doc.mbalib.com/view/7b31dc067644dd95951bce9d3f18d19a.html
4.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docx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docx,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课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22/6124143200010234.shtm
5.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26)区域经济发展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26)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 【考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布局 (2012海南卷地理、3~4)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1~2题。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725018_229123724.html
6.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经济网此外,“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章节中,“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是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哈长城市群等。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区域发展作出新安排:“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https://www.ceweekly.cn/cewsel/2024/0228/437764.html
7.地区分析范文11篇(全文)考虑到220 kV、110 kV网络相似, 此处以220 kV网络为例分析, 变电站220 kV系统监控网络图如图3所示。 遥测网络与10 kV网络的区别在于U、I数据通过PT、CT分别接入220 kV保护和测控装置 (即将测控网络和保护网络分开) 。 测控网络:测控装置上报遥测及硬接点、软报文信号 (包括220 kV母差保护、主变保护、测控、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3jrxtwk.html
8.金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光明日报其次,金代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金代将东北与中原在行政管理上连成一体后,东北地区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中原地区的经济营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如犁铧、镐、镰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接近了中原的水平,水碓也开始在东北使用。在作物种类上,中原地https://www.gmw.cn/01gmrb/2006-06/19/content_435758.htm
9.《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立足区情,以全面提高自治区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呼包鄂、乌海及周边等工业集中区、通辽-赤峰、河套-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右岸平原、大兴安岭沿麓农业产业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3148
10.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从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解释框架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探究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经济低速增长,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与“经济波动,城镇化稳定发展,人口转型期”两大阶段。②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特征主要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02019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