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面试真题

第1题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题,共100分)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试讲题目:《工业区位因素》

内容:略、见教材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说出影响工业成本的主导因素类型、布局原则,并举例说明。

2.结合图文材料、小组讨论,提高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分析并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说出影响工业成本的主导因素类型、布局原则,并举例说明。

三、教学难点

分析并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人地协调观。四、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1969年,根据政府决策,某汽车公司工厂选址在湖北武当山北麓的十堰市。2006年,公司总部迁到武汉。为什么该汽车公司要将总部从十堰迁到武汉?由此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了解工业区位因素

1.提问: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作出回答。

明确: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2.提问,在全面学过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两者相比,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1.提问:假如你是一名企业家,要创办一个工厂,在选择地点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要求: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如果所建的工厂要求利润最高,工业就要选择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而我们知道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其中经济效益是主导区位因素。

2.提问: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2)从能源成本看:消耗能源多的工业,多建在能源供应地附近。

(3)从劳动力成本看: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一般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一些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需要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一般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环境因素

提问:上面我们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污染物的排放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一些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例如,饮用水厂应临近清洁水源地。

(2)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例如,对环境敏感的工业建在空气洁净,远离污染的地区,例如:感光器材厂、电子厂、食品厂、饮料厂。重污染工业远离城市的郊区。

例如: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无污染工业可设在城区。

例如:服装厂、玩具厂。轻度污染工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近郊,例如:机械厂、仓储厂(仓库)。

(3)环境因素往往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在环境质量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工业用于环保达标、废弃物治理等投入相对较高。

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因素

1.提问:政策法规是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1)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

(2)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有时国家或地区也会制定一些政策,通过提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适当的补贴、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企业转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布局。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采取限制东中部主要棉花产区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并针对纺织业提出了“东锭西移”,引导棉纺织业向新疆等地发展。

明确: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国、回乡投资建厂,除了政策因素,还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因素。

(三)巩固提高

学生阅读案例:上海某石油化工厂的选址,思考影响上海某石油化工厂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2、试讲题目:《荒漠化的防治》

内容:见教材

(1)教案要求有简要的教学提纲(课题名称、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3)讲解要清晰,突出重点;

(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目标:

1、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通过分析,提高地理识图能力,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性,并对荒漠化问题的治理提出合理意见。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提问: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片土地需要植树造林?学生思考,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概括什么是荒漠化。

(二)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配合大屏幕上的西北地区地形图,结合先前所学,概括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小组为单位讨论,结合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三、巩固提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总结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总结。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略。

3、1.题目:化石和地址年代表

2.内容:略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要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甘肃张掖、太行山王莽岭等沉积地层,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有何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称呼这些层状岩石,顺势引入本节课程——《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认识地层和化石

(1)认识地层

①教师出示甘肃张掖、太行山王莽岭等沉积地层图片,请学生猜测他们的岩石类型。学生回答:沉积岩。

②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沉积岩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形成沉积岩。

③学生通过摞起多层书籍,思考地层上下顺序和岩层新老的关系。思考可知,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越向下的岩石越老,越向上的岩石越新。

(2)认识化石

①教师展示恐龙化石图片,提问什么是化石?常见于哪种类型的岩石中?

学生回答: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经石化而形成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常见于沉积岩中。

②教师出示三叶虫化石、恐龙足印化石、蕨类植物化石、被子植物化石等,提问:这些都是化石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学生观察这些化石对应生物的解剖图,前后四人一组给这些生物按照由老到新排序的年代排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讨论得出:生物越古老,生命结构越简单。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③教师呈现化石形成的资料,请学生总结化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总结:生物遗体或遗迹→沉积物覆盖→沉积物变成岩石,生物遗体或遗迹石化成为化石→构造运动,侵蚀和风化作用使一些化石暴露于地表。

(3)理解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教师呈现多地含三叶虫的地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观察可知这些地层应该为同一时代形成。学生比较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蕨类植物化石和被子植物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可发现沉积岩地层中的化石越古老,则该地层的年代越古老。

(4)学生完成课本上思考题,分组探讨两地地层存在差异的原因。

师生总结:原因多样,例如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流水和风力的侵蚀等。

(5)教师出示珊瑚化石、破碎的贝壳化石、含煤地层图片,请学生推测各自反应的生物生长地理环境。

师生总结:分别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滨海环境、湿热茂密的森林环境。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生物化石的种类及特点会反映当时的地理环境。

(6)教师讲解: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认识地质年代代表

(2)观察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组成部分,各自代表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按照地层上下、化石时代、地质年代代表等三种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给出的不同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程重点内容,教师布置作业:从1881年地质年代代表的基本划分单元被确定以来,地质年代代表就一直处于补充和完善中。请学生任选一个地质年代代表上的界限年代,了解它被确定下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略

【试题解析━答辩】

1、请背诵显生宙各代、纪。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2、请用另一种方式导入本节课。

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方式导入本节课。我将播放一段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询问学生恐龙真的存在吗?人类如何知道恐龙的存在,由此引出恐龙化石。再提问:什么样的岩石中更容易发现化石?由此引入对沉积岩地层的学习。

4、1.题目: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内容: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和水源等。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水热条件要求。例如,水稻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和热里,分布于温暖湿润的地区;橡胶需要生长在年均气温较高,且冬季不受寒肜响的地区,因此主要集中分布于热带地区。

地形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灌溉而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坡度较大,不宜耕种,在开垦种植农作物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农业一般布局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干旱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带或河谷地带。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这么大的差别?引导学生得出是因为农业种植类型,接着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种植类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候因素

播放南山荔枝的宣传视频,呈现南山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荔枝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为什么南山荔枝农业分布独具地理特色。

学生回答:荔枝喜高温高湿,喜光向阳,对温度和降水的需求较大。南山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满足荔枝生长的需求。

教师总结:气温、降水、光照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知道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

2、土壤和地形

播放对荔枝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除了气候之外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荔枝对山地红、黄壤土,平地沙壤土、冲积土,甚至黏土都可适应,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有机质2%以上以及能促进根菌繁衍的酸性沙壤土为好。而南山区属于低山丘陵滨海区,有咸淡水相互影响,大量的生物残体使滩涂土壤积累了丰富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

3、水源

展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农业一般布局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干旱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带或河谷地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呈现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水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气候。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略

5、1.题目:大气的垂直分层

3、基本要求:

(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

播放视频《中国机长》片段,并提问学生“为什么飞机飞行9200米的高度的时候,飞机会发生颠簸?而当机长申请上升飞高度之后,飞机就开始平稳飞行了?”由此引入本课。

1、大气在垂自向上的分层

学生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

(2)教师提问:大气进行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大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要求:前后4人为一组,观察各层大气的温度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天气情况以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充分讨论后请学生分别回答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的特点。

(3)师生共同回顾并总结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教师呈现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解释。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1)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大气各层的特点。

【试题解析—答辩】

1、地球公转的意义有哪些。

(1)地球公转使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地球的公转使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2)地球公转使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3)地球公转使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形成五带。地球的公转使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⒉、请举例说明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6、1.题目:城市化

(1)试讲约10分钟

(2)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3)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合作与表达交流能力,图文资料分析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

难点:城市化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春天里的故事》,提问学生,在歌曲中听到的故事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并点评后,再次结合多媒体,在歌曲的基础上播放深圳的变化图片,通过小渔村和高楼大厦的强烈对比导入课题——《城市化》

(二)新授

1、城市化概念

展示关于深圳的三个材料

(1)深圳在1980年、2000年和2020年不同时期的照片;

(2)深圳地区的面积和常住人口的变化;

(3)深圳非农业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通过地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深圳40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全面的结论中归纳出该变化的三个角度,总结得出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进而得出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衡量标志

利用讲授法,在学生理解城市化概念后,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明确城市化的标志,紧接着老师讲授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三)巩固

(多媒体展示)提问学生:从图中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可以从城市总体数量、等级大小及分布等方面作答。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

四、板书设计:略

7、1.题目:喀斯特地貌

(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

一、图片导入

1、展示地下溶洞的照片和视频。

2、提问大家看到这些场景的感受,想不想了解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规律。

(一)自主阅读,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外观特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以及这种地貌中主要的岩石是什么?

2、展示我国岩石的种类分布,小组讨论,这种岩石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二)教师展示视频,学生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提示可以从地上,地下两个方面来总结答案。

学生根据视频,分组讨论,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的,和流水的哪一种特性有关?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岩石顶部多裂隙,岩石中的碳酸钙与降雨中的硫化物产生反应,是一种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播放《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介绍短片》,带领学生领略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壮丽。四、总结体会

六、板书设计:略

8、1、题目:必修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内容:略。

(2)需要有师生互动环节;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地理识图能力。

3、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域和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教学过程:

播放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纪录片,调查大家对杂交水稻了解多少引入课题。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与主要种植作物种类。

1.学生自主阅读图文材料,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

明确: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及南亚。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学生自主阅读图文材料,讨论回答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种植的作物是什么。

明确:季风水田农业的作物以水稻为主。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七千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喜爱的主要粮食,季风水田农业所生产的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二)了解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农业生产特点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小组概括出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农业生产特点。

明确:特点一,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特点二,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特点三,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特点四,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小组讨论。以中国为例,分析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9、1、题目:《流域的综合开发》

(2)讲解要清晰,突出重点;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学会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导入

展示田纳西河流治理前与治理后的图片对比,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田纳西河概况,分析归纳下列问题。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与当地洪水的关系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洪水泛滥是否有加剧作用?

明确:有中上游流经降水充沛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南部,河流流量大且汇水快;而下游则流经密西西比平原,地势低平,河水排泄不畅,极易发生洪水。

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考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出现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为什么?

明确: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贫穷落后加剧。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问:田纳西河流域可以开发哪些项目,哪个项目是开发的核心内容?

明确:可以发展防洪、发电、蓄水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项目,其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核心内容。

提问: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建设,确定工业建设的依据是什么?该流域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

明确:当地电力充足、廉价,适宜发展动力指向型工业部门。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冶金、建材。

提问: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的经验?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明确: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实现矿区土地复垦和城市垃圾处理;

制定发展旅游业的规划;建立了多个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风景区;

6、教师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

以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洞庭湖区正在进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综合治理工程,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所学。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任意选择一个流域,查找该流域基本情况的详细资料,运用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制定该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案,下星期上课交流。

10、1.题目: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至少提问两个学生;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1、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工程为东西部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理解西气东输为我国东西部带来的影响以及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将西气东输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学习经验灵活运用到对我国其他资源的开发上。

通过提问为什么要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入课题。

(一)学生自主阅读图文材料,配合大屏幕上西气东输的地图,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明确: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资源相对匮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地开发利用,这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之一。另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比煤炭有着诸多优点。

(二)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了解了西气东输的原因和意义之后,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的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确:对西部来说,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对东部而言,西气东输缓解了东部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综合来说,西气东输工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2、学生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先前所学,自主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明确:以天然气燃料代替煤炭,能够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此外,在工程沿线农村地区推广天然气,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三、巩固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用图表的形式来画出理解中的西气东输。小组完成后,请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四、总结归纳

介绍本课程是小学教师资格证全科VIP协议班

特色课程包含小学面试,小学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

THE END
1.www.iqiyi.com/adv/w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谷歌浏览器 QQ浏览器 360浏览器https://www.iqiyi.com/adv/w_19rzmwgom1.html
2.地理·中国视频《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https://tv.cctv.com/lm/dlzg/videoset/
3.视频农业农村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 [video:农业农村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http://www.moa.gov.cn/xw/shipin/202412/t20241211_6467821.htm
4.中国农业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篇2:中国农业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s24gcg5.html
5.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1篇(全文)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z9yo4mc.html
6.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7篇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http://www.jiaoyubaba.com/banianji/26221.html
7.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你的家乡在哪个区呢视频 “我也是个老基层” 广州马拉松五人破赛会纪录 王楚钦孙颖莎2:1战胜赵大成申裕斌 中国“争气机”到底有多硬核? 大马士革将实施宵禁 中山美穗死因公布 父亲去世留72万元被亲戚花光 外交部:中国驻叙利亚使馆仍在坚守 男子酒后与妻子争吵致女儿坠亡获刑 中方回应叙利亚最新局势 特朗普称美国不应卷入叙利亚冲突 俄称https://m.163.com/v/video/VFI0ENPU7.html
8.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5篇)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https://www.ruiwen.com/dilishuokegao/6086380.html
9.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机构建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促进学生对该地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问题链设计;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农业 一、引言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空间关系的学科,区域地理教学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19/7006046023006010.shtm
10.《农业(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8《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包含的类型,同时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知道它们的分布适宜区。2.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将农业与生活生产进行联系。3.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状,知道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教学重点】1.了解农业类型及其适宜分布区。2.知道我国农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989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