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脱贫攻坚”,考试会怎么考?高考地理中的“过渡性地带”扶贫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加快我国各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部摘除“贫困帽”,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自2015年11月29日起实施。

《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国家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共计689个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一、区域脱贫攻坚基本原则

(1)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2)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3)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

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二、区域贫困原因分析

(1)地理位置及经济区位造成自然环境的约束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地势较为平坦,则交通干线的铺设较为简单,该区域就可以及时获取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条件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资的集聚进而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市场以及资源聚集提供了重要前提,而上述要素的集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反之,如果区域地理位置与经济区位不佳,则必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环境约束。

(2)缺乏资源或环境容量有限

经济发展必须要以资源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环境容量。

当前阶段,贫困地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缺乏相应的资源,物质资源的匮乏导致其发展得不到必要的生产资料保证,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仅仅拥有充足的资源而没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也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3)制度与政策的不均衡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4)经济结构单一导致区域发展水平低下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农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第二、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仅造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也导致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很大。

(5)文化教育水平低导致人才匮乏及劳动力素质低

恶劣的环境和不断拉大的差距迫使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但由于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也缺少专业技能,致使多数外出打工者只能干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普工、杂工活,造成他们外出务工的路子越走越窄,不仅造成深度性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性进一步缩小,也导致其实际收入只能支付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

三、区域脱贫攻坚策略

(1)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

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

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依托附近山地资源,鼓励农民从事旅游服务、茶叶种植,摸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

(2)结合生态保护脱贫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拍摄的光伏产业园

(3)发展休闲旅游产业脱贫

旅游扶贫精准模式是指在具有一定发展旅游业潜力的贫困地区,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识别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资源、营造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环境、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促进贫困人口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应用的比较广泛,如云南乌蒙山片区的旅游扶贫、宁夏六盘山区旅游扶贫等。

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特色民俗旅游

(4)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强网络销售平台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

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四川省汉源县甜樱桃正宗原产地推介会的电商平台带货

(5)重视培训,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开设脱贫技能培训,培养行业领军人才,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四、特色农业脱贫

(1)特色农业脱贫的思路

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农业类型

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特色作物。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结合内部差异发展小区域农业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完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布局。

找出最大发展障碍并重点突破

如云南宾川的干热河谷解决了缺少的问题后,重点利用干热条件,发展了热带水果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脱贫的途径

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依托特色农业,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青田县-高山梯田景观和稻鱼共生系统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依托特色农业以及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交通条件,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真题演练

2019年全国卷Ⅱ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36题为原试卷题号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解析】

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再根据等高线特征可以判断宾川县位于河谷地区,两侧等高线数值大,说明山高谷深.由于山高谷深,山地不适宜发展耕地,耕地主要位于谷地中,谷地面积小,所以耕地数量小。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会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影响,而谷地大致为南北走向,不管西南季风还是东南季风过来,谷地都是位于背风坡,山高谷深,阻挡作用强,背风坡降水少,导致谷地降水少,气候干燥,同时背风坡气流下沉过程中不断增温,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干热河谷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水,引水工程实施后,用水得到保障,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说明除缺水问题外,其他自然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气候角度可以从热量、降水、光照、风、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考虑。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农业发展的常见措施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与旅游业等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加强宣传,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考虑。

图解

第1、2问

第3问

第4问

写在最后:本题以湿润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干热河谷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的措施,以小尺度切入,小题逐步递进来推动学生思考区域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01

地理界线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但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

02

秦岭淮河一线的过渡性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

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一般结冰。

第三个是植被,“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到底有多重要?

(点击查看)

03

地理事物分布过渡性的表现

许多地理事物分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是渐变的。在自然地理事物分布上有非常多的例子。

如太阳辐射是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是渐变的。

五带的划分中,从热带到寒带,温带就是过渡带;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就是过渡带;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

如降水量的变化,由沿海到内陆是渐变的。

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渐变。从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就是过渡带;从阔叶林带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就是过渡带等等。

▲我国植被分布图(图源|星球研究所)

04

案例探究——甘肃省

在分界线附近的区域,位置上往往具有过渡性。在过渡位置上,该区域有何特点?我们以甘肃省为例来归纳总结。

▲甘肃省在我国的地理位置

甘肃省处于

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

▲中国地形图

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温度带

▲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接过渡地带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从湿润区依次向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甘肃省干湿区分布图

▲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从森林向草原、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

▲我国植被类型分布图(图源|星球研究所)

区域的过渡性

为何在高考中很重要?

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过渡性的地理特征差异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类活动方式多样。

(2)生物多样性显著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原因: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够稳定)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如果细心去研究的老师们会发现高考特别喜欢考区域过渡性明显的区域,如2020年全国卷1第一题组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第一个题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

以上为个人肤浅认识,欢迎批评指正~

真题感悟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描述地理位置一般主要从经纬度范围、半球位置、温度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区、地形区、相邻地区等)描述即可。

(2)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水源、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资金支持等,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即可。

(3)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入手。经济方面,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方面,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自匠心地理等

THE END
1.www.iqiyi.com/adv/w下列软件均已通过安全验证,您可放心安装 谷歌浏览器 QQ浏览器 360浏览器https://www.iqiyi.com/adv/w_19rzmwgom1.html
2.地理·中国视频《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https://tv.cctv.com/lm/dlzg/videoset/
3.视频农业农村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 [video:农业农村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http://www.moa.gov.cn/xw/shipin/202412/t20241211_6467821.htm
4.中国农业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篇2:中国农业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s24gcg5.html
5.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1篇(全文)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z9yo4mc.html
6.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7篇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http://www.jiaoyubaba.com/banianji/26221.html
7.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你的家乡在哪个区呢视频 “我也是个老基层” 广州马拉松五人破赛会纪录 王楚钦孙颖莎2:1战胜赵大成申裕斌 中国“争气机”到底有多硬核? 大马士革将实施宵禁 中山美穗死因公布 父亲去世留72万元被亲戚花光 外交部:中国驻叙利亚使馆仍在坚守 男子酒后与妻子争吵致女儿坠亡获刑 中方回应叙利亚最新局势 特朗普称美国不应卷入叙利亚冲突 俄称https://m.163.com/v/video/VFI0ENPU7.html
8.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5篇)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https://www.ruiwen.com/dilishuokegao/6086380.html
9.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机构建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促进学生对该地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问题链设计;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农业 一、引言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空间关系的学科,区域地理教学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19/7006046023006010.shtm
10.《农业(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8《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包含的类型,同时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知道它们的分布适宜区。2.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将农业与生活生产进行联系。3.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状,知道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教学重点】1.了解农业类型及其适宜分布区。2.知道我国农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989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