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发展(精选5篇)

1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放经济是出路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封闭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固有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条路子必须坚持走下去。

2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区域经济思想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4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特别是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经济要在接受县域经济辐射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实践看,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不会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突破县域经济这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要给足政策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滞后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约45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制约与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且基本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的实现“富民”这一目标。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许多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无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民失去了务农的兴趣与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差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较低,并且大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村县区乡财政困难突出。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供给不足,造成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尽管已推进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数县区乡财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许多县区乡财政都维持在温饱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资问题,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自谋出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地方差异,寻找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特长,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除此之外,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

其次,发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制定相应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科技与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并将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商贸化模式4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灵活运用,力求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最后,构建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财政支持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结合加大资金、技术、信息等供给,加大对农村区域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条件,从而确保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面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断研究探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进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富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宏礼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张玉萍;张亚龙;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划分,所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划分,可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东部经济水平发展最高,中部其次,西部较为落后。

二、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西部属于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屏障,而东部地区是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环境压力大,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8.9%,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开发土地资源,已经接近其承载极限。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土地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乱砍滥伐大量存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大量使用、滥用化肥、农药等,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土壤质量大大下降。

第二,生活污染。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使得小城镇和乡村聚居区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超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脏乱现场突出,引发严重的生活污染。

第三,城市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城市产生的大量垃圾无法处理,向农村延伸,而生活垃圾具有高度的污染性,对土壤以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高度污染的企业及工厂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这些企业向农村迁移,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东至西呈现依次弱化的态势,东部属于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六五”至“八五”期间,国家推行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使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开始出现。尽管在“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2007年以后,中西部经济增长幅度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等,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三)劳动力流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内陆向东南沿海流动;近距离省内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对象大多数是有文化、有技术的中青年,留在家中的多为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这将导致农村中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三、农村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环保意识。在农村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以及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另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媒体舆论的力量,加大对于环保的宣传力度,同时,还应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生产生活中营造出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引导农民改变之前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建议

0前言

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的艰巨使命,其重心多为农业专门技能的培养、训练。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虽然在我国很多农业高校都有开设,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西南大学等。本文拟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以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试图对农业院校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更好的办好这个专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农业人才。最近,四川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被评为了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如何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值得我们研究探索。

1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本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文理兼收,培养农村区域发展设计与规划,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备区域发展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有生态农业专业硕士和博士点,本校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博士点,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相应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直接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保障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等单位从事农村发展规划、发展设计、生态农业建设与管理、农业推广、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项目管理等工作。

1.2主要课程体系分析

主干学科主要分为:发展学、管理学和生态学。主要课程: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普通生态学、生态农业工程、农业推广学和农业信息技术。总学分为165,必修课学分126.5,选修课学分38.5,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如英语、体育、计算机占了27.5,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占了15。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

2课程情况分析

2.1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比较小

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15学分,只占总学分的9.09%,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表1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应修学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累计

必修必修16.516.523.5171910.58.50111.5

专业方向000000000

实践教学40.50.50.750.751.51615

选修推荐选修课23.5

全校公共选修课6

专业段任意选修课6

全校公共选读课3

合计165

2.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广度

相比之下具有本专业特色课程的深度学习还不够。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如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信息技术等只有52学分,这种设置不利于培养专业型人才,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竞争力减弱。

2.3缺乏严格的课程评价体系

很多选修课的考查方式都不是很严格,没有要求闭卷考试,一般采用交课程报告的方式,于是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用心。

2.4学生缺乏科学的选课指导,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同学较少

由于这个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是文理兼收,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理科性质的选修课较吃力,从而造成了选修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同学较多,这不利于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一时兴趣,或者考虑到这门课是否容易过、拿高分而选择它,在这种态度下的学习效果就更谈不上好了。

2.5忽视教材的基石作用

一是选教材的教师可能并不从事该课程教学,所选教材有的篇幅和章节与培养目标脱节;二是由于考虑到经济原因,用学校自编的教材,如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

3课程设置的建议

3.1强化实践教学

3.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加大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时,加强深度学习,同时辅以一些通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既学得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增长了见识,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与墨尔本模式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3.3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打造专业特色

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迎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区域农村的发展,依据区域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如成渝农村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4贯穿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除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3.5注重创新意识的训练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结论

农村区域发展这个专业还很年轻,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及时分析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认清培养目标并准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建立起弹性教学体制。师资的充实与提高、实验硬件条件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变、课程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选一些试点课程作为突破口,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广,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本科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OL].nxy.sicau.省略/web/page/text/id/51.

[2]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08级学分信息表[OL].jiaowu.sicau.省略/xuesheng/chengji/chengji/xuefen.asp.

[3]张秀琴,李永军,刘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0,(2):64.

[4]王建梁,岳书杰.跨学科理念之下墨尔本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0,(2):144-145.

[5]董毅.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45-4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区域经济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种惠及三农的政策不断推行,这些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均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通过稳定的、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实现农村区域金融以及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意义研究

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惠及三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可以通过利用金融服务体系的资金以及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体系向投资金额较大、周期较长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基础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供应不足。金融服务机构设置较少,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应紧张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断层的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由于国家对于农村经济扶持力度较强,因此部分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村贷款业务收益率较低,因而收缩了农村贷款融资业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融资渠道也更加狭窄。

2.民间借贷管理不完善增加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当前农村区域内的民间借贷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是国家在民间借贷管理上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民间借贷组织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难以得到弥补。因此,虽然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资金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但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区域金融风险,对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这些资源的限制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其次,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优化升级之中,但是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管理的特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农业科技一直属于我国科技建设的薄弱环节,各种新型科技应用推广力度不足,因而在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的风险较高,因而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出于风险考虑,各项建设未能全面开展,导致金融服务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薄弱影响金融建设恶性循环的出现。

三、农村金融服务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4.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只有金融服务体系具备较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确保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区域实现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因此,农村区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管理部门应该在普及金融的风险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信用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此外,应该注重完善农村企业以及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开展农村金融维权管理,制止金融债务逃避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为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THE END
1.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07/11社会服务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23年暑期值班表 2023.06/25关于选派江苏省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人选的通知 2023.05/23“博兴计划---中国农业大学百名博士天府行”研究课题申报通知 2023.05/18关于开展2023年度推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类政策研究项目申报的 http://xncfz.cau.edu.cn/
2.区域农村发展差距趋势与成因分析研究【摘要】: 区域农村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一。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区域农村社会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农业资源与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差距不断拉大。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19-2006042388.htm
3.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24年在北京是否招生?招生人数是多少鉴于招生计划一般很少发生变动,历年信息也具有参考价值,因此,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23年在北京的招生计划等情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23年招生计划,其农村区域发展在北京的历史类本科批进行招生,招生人数为2,其招生计划中公布的具体情况如下:https://m.027art.com/daxue/dongtai/Gv43A57732Ih95.html
4.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考研复试综合成绩及拟录取情况如下:复试专业考生编号姓名综合成绩排名拟录取情况950110农村与区域发展100195015311803李丽娜80.21拟录取950110农村与区域发展100195 综合成绩及拟录取情况如下: 复试专业考生编号姓名综合成绩排名拟录取情况 950110农村与区域发展100195015311803李丽娜80.21拟录取 https://m.kaoyan.com/yanzhao/cau/fushi/551b5cd870519.html
5.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怎么样主要学什么就业前景好吗2、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要课程 《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规划》(朱朝枝,福建农业大学);《发展项目管理》(汤锦如,扬州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侯立白,沈阳农业大学;李新然,云南农业大学);《普通发展学》(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参与式发展规划》(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传播与沟通》https://www.dxsbb.com/news/23189.html
6.2024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考研值得考吗?国开设农村区域发展的大学很多,想报考湖南农业大学的同学,这里高顿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https://m.gaodun.com/kaoyan/1458395.html
7.2024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排名及评级结果2024年ABC中国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排名结果揭晓,共14所院校上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位列前二,评级结果为A+;南京农业大学进入全国排名前10%,评级结果为A;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进入全国排名前25%,评级结果为B+。2024年农村区域https://www.cnur.com/major/2085.html
8.我国畜牧业区域品牌发展的几点思考专题专栏我国畜牧业区域品牌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颖 高颖 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和地方协同发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我国畜牧品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势要素资源向畜牧产业日益集聚,创新活力逐渐激发,要素配置逐步优化,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初步形成全国推进、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畜牧品牌https://nyj.nanyang.gov.cn/2024/06-17/416883.html
9.江苏开设园艺专业的大学排名2025年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https://www.gaokao.cn/gk-mb/30/249-32
10.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介绍专业发展历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对人才需求而设置。自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学校由原来的8所高等院校扩大到目前的40多所院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对农村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显强劲,湖南农业大学于2010年新增设了http://college.gaokao.com/school/tinfo/360/schspe/51384/
11.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工资待遇排名)农业规划师¥8.9K城乡规划师¥10.3K农业咨询顾问¥11.4K政府关系¥15.8K规划设计师 招聘学历要求:本科最多 查看学历分布占比 > 大专 本科 硕士 不限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需要什么学历?本科最多,想知道其他学历占比多少,请点击查看 按学历统计 大专¥10.9K本科?硕士?博士? https://www.jobui.com/trends/yjs/quyufazhan/
12.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简介学生将学习如何科学规划、政策制定和实施,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农村发展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农业企业、学术与研究机构等领域就业,涉及项目管理、政策分析、区域规划和社区发展等岗位。该专业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农村区域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最好的十大专业 NOhttps://m.maigoo.com/citiao/1246072.html
13.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涉农企业、推广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胜任计划与发展、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农业概论、管理学原理、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概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农产品营销学、公共关系https://college.zjut.cc/14046/m/110402.html
14.农村区域发展属于什么类别就业面向:农业类企业:业务发展、产业推广、项目管理、经济规划;政府、事业类单位: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农村区域发展。 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https://m.zhijiao.cn/news/detail/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