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化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城镇化城市化

原标题:以“四化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接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必须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的特殊环境,我国需要以“四化同步”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同步推进工业化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首先是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一直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认识到工业化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开始广泛探索把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跃迁为工业化大国,并于1954年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居于首位。此后,党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先后完成了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任务;完成了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增速最快、出口创汇最大的经济部门的任务;并正在完成使工业化发展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国支撑转变。但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工业化任务还没完成,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夯实现代化的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力量。

同步推进信息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新世纪,提出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巨大。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还存在被“卡脖子”的科技领域。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现代化,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应对技术大变局的关键作用。

同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必要条件。世界城镇化进程始于工业化发展要求,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就愈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城镇化不仅通过推进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推进“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为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要素以满足需求,还通过综合“利用自然力和许多其他的生产力”,促进一系列技术革新,创造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以及通过集聚大规模的人口,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使城市成为了“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基于这些利好,马克思赞扬“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人类将最终通过城镇化实现大规模的人口从传统落后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转移。

我国城镇化还处于深化阶段。我国走的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道路,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但速度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及之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农村人口在计划体制下按需求向城市流动,城市化缓慢推进。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驱动、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调整、户籍制度放松、劳动力流动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质量优先的城镇化,城镇化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深化阶段。到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但与世界现代化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通过新型城镇化推进现代化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要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上,发挥好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对现代化的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推动农业朝着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环顾世界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都已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且是一个“串联式”的有序发展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就必须以“并联式”的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马文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THE END
1.谈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练绪宁张小青张红 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友展中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d200934054
2.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徐远的财新博客中国经济目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这是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也帮助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016年,中国的工业化率(39.9%)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值(26.5%),而城市化率(57.4%)与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接近(54.3%)。作为比较,2015年G7国家的工业化率为24.4%,城市化率为80.7%。随着经济的进一步https://xuyuan.blog.caixin.com/archives/181091
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24004/article/details/111338339
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精选十篇)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z7i9vi.html
5.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新闻频道二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具有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分类发展小城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新时代实际的高质量发展https://news.cctv.com/2018/11/28/ARTI8hf0Xp9cuiWBl7yTTykE181128.shtml
6.新余市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新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鉴于新余的区域现状,结合党和国家以及江西省的各项方针政策,新余今后的发展道路,应该恪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长期效益,抓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契机,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以及服务高质化,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秉赋优势,形成与周边相互协调互补的发展模式。http://www.xinyu.gov.cn/xinyu/zfgb20160101010101/2020-09/17/content_a9608dd70d6640ab80e4c365490d9ff3.shtml
7.中国经济专题课笔记第六讲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起初是离土不离乡,所以一开始城市化并没有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化也是边走边看摸索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劳动力从隐形变成显性,如何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安置,制度逐渐放开,人口能够流动了,但是户籍制度没有变,福利还是跟户籍挂钩,于是对劳动力转移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https://www.jianshu.com/p/b97f891ff81b
8.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445906.html
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文)这是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经济增长动力,就意味着大量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相关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对移民的接纳已经接近饱和,一批中小城市的兴建和扩展是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内容,从产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兴起https://www.99xueshu.com/w/sgwrou0ld5cv.html
10.成都,西部大开发引擎城市光明日报从一定意义上讲,复合城市化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的叠加与融合。城乡一体化就是成都以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为基础,以大城市带大农村,通过城乡统筹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开拓了发展空间,凝聚了发展动力。要素市场化就是成都通过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体制瓶颈,把市场化进程向土地等要素https://www.gmw.cn/01gmrb/2010-02/03/content_1048980.htm
11.新型城镇化总论(一)但也必须指出,上述关于“城市化(城镇化)”的“主流观点”,是建立在“城市就是非农产业聚集的地理空间”的认识之上的,而此种认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因为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之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的形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与时俱进,也使得城镇化的效应随之更加充实完https://www.gdsjxjy.com/courses/gdxxw/GDZY20140200501/inchen/html/lectu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