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

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

2、大都市带: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3、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

4、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5、都市圈:又叫城市群,集合城市,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如上海。

6、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地区的一般称呼。

7、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8、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10、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11、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12、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

13、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1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15、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16、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称郊区城市化。

它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17、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由于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18、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政府部门为了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9、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20、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22、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23、基本部门:有时也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24、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25、基本职能: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服务,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可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两类;26、非基本职能:指为城市本身提供服务,为城市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可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类。

27、城市首位律:各国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种现象已构成了一种规律性关系2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比值.29、首位度指数: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30、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比重。

3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3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趋势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趋势:①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强②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③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④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⑤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解决市带县问题措施:要解决这一问题,但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有:(1)在我国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2)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后于乡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在原始公社制度中,人类定居下来,开始进行偶然的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促使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产品剩余,为交换的经常性提供了条件,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使市集日益繁荣和扩大形成城市。

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之。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例如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②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6、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①大、中、小位置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7、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转运功能、区级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8、我国的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9、城市化的测度一、主要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2)土地利用指标二、复合指标法10、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1)短暂发展时期(2)起伏波动时期。

1958,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9-1961为期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为控制城市的发展,一是全面加强户籍制度,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划分,二是提高市镇建制的标准,使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趋完整。

(3)停滞时期。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

(4)过渡时期。

由于这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的结果,非经济发展所致,因此是迈向正常发展前的过渡时期。

(5)乡村城市化时期。

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乡村城市化发展。

(6)快速城市化时期11、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预测: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1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进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以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仍在,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就业的主要部门。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13、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答: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之间的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拉力角度看,人口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的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

1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有哪些?基本部分:⑴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部分:⑴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⑵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15、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过程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6、简述城市职能各种分类方法。

答:1、一般分类方法:它是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

缺点是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的城市类别仍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但是定量指标的使用不充分,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3、统计分析方法: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认为确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

首先是统计参数的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因该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

但是分类结果比较简单。

5、多变量分析法:常用的分析技术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由计算机对多种因子计算后,再由研究者分析,对特征概括和命名。

6、还有贝里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也有在分形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利用城市形态进行智能分类的先例。

17、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联系: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18、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一般描述方法(二)、统计描述(三)、统计分析法(四)、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五)、多变量分析法19、试分析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答:1)、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确实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下又掩盖了许多个体间的差异。

20、中心地理论(一)背景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

(二)理论假设1.均质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2.经济人消费者:遵循距离最小化原则经营者: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三)廖士景观的形成与克氏模型的不同在于:a.“理想地表”的假设更充分;b.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向上(从低级货物的门栏需求开始)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克氏则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向下建立中心地体系;c.克氏只有3种K值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THE END
1.谈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练绪宁张小青张红 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友展中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d200934054
2.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徐远的财新博客中国经济目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这是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也帮助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016年,中国的工业化率(39.9%)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值(26.5%),而城市化率(57.4%)与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接近(54.3%)。作为比较,2015年G7国家的工业化率为24.4%,城市化率为80.7%。随着经济的进一步https://xuyuan.blog.caixin.com/archives/181091
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24004/article/details/111338339
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精选十篇)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z7i9vi.html
5.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新闻频道二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具有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分类发展小城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新时代实际的高质量发展https://news.cctv.com/2018/11/28/ARTI8hf0Xp9cuiWBl7yTTykE181128.shtml
6.新余市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新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鉴于新余的区域现状,结合党和国家以及江西省的各项方针政策,新余今后的发展道路,应该恪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长期效益,抓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契机,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以及服务高质化,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秉赋优势,形成与周边相互协调互补的发展模式。http://www.xinyu.gov.cn/xinyu/zfgb20160101010101/2020-09/17/content_a9608dd70d6640ab80e4c365490d9ff3.shtml
7.中国经济专题课笔记第六讲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起初是离土不离乡,所以一开始城市化并没有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化也是边走边看摸索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劳动力从隐形变成显性,如何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安置,制度逐渐放开,人口能够流动了,但是户籍制度没有变,福利还是跟户籍挂钩,于是对劳动力转移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https://www.jianshu.com/p/b97f891ff81b
8.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445906.html
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文)这是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经济增长动力,就意味着大量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相关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对移民的接纳已经接近饱和,一批中小城市的兴建和扩展是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内容,从产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兴起https://www.99xueshu.com/w/sgwrou0ld5cv.html
10.成都,西部大开发引擎城市光明日报从一定意义上讲,复合城市化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的叠加与融合。城乡一体化就是成都以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为基础,以大城市带大农村,通过城乡统筹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开拓了发展空间,凝聚了发展动力。要素市场化就是成都通过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体制瓶颈,把市场化进程向土地等要素https://www.gmw.cn/01gmrb/2010-02/03/content_1048980.htm
11.新型城镇化总论(一)但也必须指出,上述关于“城市化(城镇化)”的“主流观点”,是建立在“城市就是非农产业聚集的地理空间”的认识之上的,而此种认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因为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之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的形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与时俱进,也使得城镇化的效应随之更加充实完https://www.gdsjxjy.com/courses/gdxxw/GDZY20140200501/inchen/html/lecture.html